跳转至

腹痛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而言。是临床极为常见的证候,可伴发于多种脏腑疾病。本节主要讨论有关内科常见的腹痛。至于急腹症、妇科疾病所致的腹痛,属外科、妇科范围,不属本节讨论内容。

〔病因病机〕

寒邪内积:过食生冷,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或脐腹暴受外寒,侵入厥阴之经,寒主收引,拘急作痛。

饮食停滞:暴饮暴食,或过食厚味辛辣,或不洁之物,食积化热,横伤肠胃,腑气通降不利而成腹痛。

脏腑阳虚:脾肾阳虚,脾阳虚则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肾阳虚则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而成虚性腹痛。

肝郁气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机枢失于条达,以致气滞腹痛。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寒邪腹痛

症状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寒则甚,口不渴,腹中肠鸣,大便溏薄或泄泻,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脉沉紧。表寒甚者,则恶寒发热。

治则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取任脉和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中脘 神阙 关元 足三里 公孙

方义 取中脘温中散寒,通调胃肠之腑气,配足三里、公孙健脾导滞,理气止痛,灸神阙、关元温暖下元,祛寒止痛。针灸兼施,可收到散寒止痛之效。表寒甚者加合谷以解表散寒。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泄泻、肢冷者,神阙隔盐艾炷灸。

(二)食滞腹痛

症状 脘腹胀满,痛处拒按,或痛而欲泻,泻后胀痛减缓,厌食恶心欲吐,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实。若化热者,则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消食导滞,调理肠胃。配任脉手足阳明经穴。

处方 下脘 梁门 天枢 曲池

方义 下脘,梁门健胃化食,善治脘腹胀痛;天枢、曲池清泄阳明,功能导滞止泻。如口渴可加内庭以清胃热;吞酸加阳陵泉利肝胆以止酸。

治法 针剌用泻法,并可加灸。

(三)阳虚腹痛

症状 腹痛隐隐,时作时止,痛时按之较舒,活动及劳动后加重,神疲畏寒,面色少华,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 温肾助阳,健脾益气。配俞募及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脾俞 肾俞 胃俞 中脘 气海 章门 足三里

方义 本方为俞募配穴法。取脾俞、胃俞配腑会中脘,脾募章门健脾温中,益气生血,血主濡之,气主煦之,经脉通利,其痛可止;肾俞益肾壮阳,温里祛寒;气海、足三里调理肠胃,脏腑得以温养,则虚痛可除。便溏可加三阴交以健脾止泻。

治法 针用补法,且多用灸法。

(四)肝郁腹痛

症状 腹痛连肋,攻窜不定,嗳气,常因情志所伤而发病,多躁善怒,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取手足厥阴、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膻中 太冲 内关 阳陵泉

方义 气会膻中,配太冲能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阴维内关,配阳陵泉能解郁除烦,使肝气和畅,情志怡悦,则腹痛可止。胁痛加期门以疏肝止痛;上腹痛加中脘以和胃止痛;脐腹痛加气海、下脘以理气化滞止痛。

治法 针刺补泻兼施。

耳针

取穴 大肠、小肠、胃、脾、神门、交感。

刺法 每次取2~3穴,留针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予旧苦脐中痛,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痛,它日灸脐中,遂不痛矣(《针灸资生经》)。

樊××,男,37岁。自诉:患者于日间稍纳生冷,胃脘时时作胀,就寝后,渐觉腹痛上冲,强忍至半夜,腹痛益甚,自觉攻痛自脐下始,犹如手臂上撞心胸,每三五分钟阵发一次,自以为胃痉挛,服阿托品,其痛仍然不止。稍时,攻痛益甚,呕吐频频,大汗淋漓,呻吟呼号,忍不能忍,至此,樊始请针治。查:无胃肠病史。踡卧辗转,不得稍安,面色青黄,口唇淡紫,舌苔薄白而燥,呼吸促迫不匀。治取关元、足三里、照海、太冲、三阴交。进针后行补法,攻痛顿减。因仓促间找不到艾绒,即以纸烟充当艾条,温灸各穴针柄,使热力深达穴下,10余分钟后、攻痛若失,30分钟后出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绕脐痛:水分、神阙、气海(《神应经》)。

下脘,治腹痛六腑之气寒,谷不转,不嗜食,小便赤,腹坚硬癖块,脐上厥气动,日渐羸瘦,针八分兮,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可灸七七壮,至二百壮止(《针灸铜人经》)。

据实验报道,针刺后粪便中的细菌种类(大肠菌,肠内球菌、肠内杆菌、乳酸菌)无变化,但对其比例有显著改变,即大肠菌减少,肠内球菌杆菌显著减少,而乳酸菌显著增加。因此认为针刺有防止肠内细菌腐败发酵的作用,从而使粪中吲哚、粪臭素、氨等碱性有毒、恶臭成份减少,同时使碳水化合物代谢正常化,因而对人体健康有良好影响(《针刺对人体的调整作用》)。

复习思考題

1、何谓腹痛?本节所述包括哪些病证?

2、腹痛病因有哪些?分述其病机。

3、寒邪腹痛和阳虚腹痛在症状上有何不同?简要试述其针刺方法。

4、简述食滞腹痛和肝郁腹痛的临床症状。其针灸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5、怎样辨别腹痛的寒、热、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