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泄泻

泄泻

泄泻又称腹泻。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浆水样。本证病变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

泄泻可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多属实证,后者多属虚证。急性泄泻迁延失治,亦可能转为慢性,慢性泄泻每因感染而急性发作,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和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的腹泻,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急性泄泻:多由饮食生冷和不洁之物,或兼受寒湿暑热之邪,损伤于脾,扰于胃肠,运化盛受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食相杂而下,而发生泄泻。

慢性泄泻:多因脾胃素虚,或久病气虚,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运化失常,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完谷不化,水湿积滞,泛溢于肠间而致泄泻。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急性泄泻

症状 发病较急,排便次数增多。偏于寒湿者,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苔白腻,脉濡缓;偏于湿热者,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 化浊导滞,调理脾胃。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足三里 中脘 天枢 阴陵泉

方义:合谷是大肠之原,中脘为胃募,天枢为大肠募,取三穴以调理胃肠之运化与传导功能。足阳明合穴足三里,可通降胃腑气机,脾与胃相表里,故取阴陵泉调理脾经经气。脾胃健运,水精四布,小便通利,湿浊得化,可达止泻。热甚者加内庭、商阳、少泽点刺出血以泄其热;肢冷脉伏加神阙隔姜灸以温阳救逆。

治法 偏寒者,毫针直刺,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针刺用泻法。

(二)慢性泄泻

症状 发病势缓,或由急性泄泻迁延而来,病程较长。脾虚者,大便溏薄,食谷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不思饮食,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肝郁乘脾者,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肾虚者,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畏寒,腰酸腿软,消瘦、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 健脾、疏肝、温肾。取任脉,足阳明及背部俞穴。

处方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脾虚配脾俞、关元俞,肝郁配肝俞、行间,肾虚配肾俞、命门。

方义 中脘、天枢、足三里,调整胃肠机能,固涩止泻消胀。脾俞、关元俞健脾益气;肝俞、行间抑肝扶脾解郁;肾俞、命门温肾壮阳,均属标本兼顾之法。如脘满加公孙以理脾消胀;胁痛加阳陵泉以清肝止痛;短气如喘加气海以补气定喘。

治法 针用补法,并可加灸。

耳针

取穴 小肠、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神门。

刺法 每次酌取3~5穴,急性泄泻留针5~10分钟,每日1~2次,慢性泄泻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一人吐泻三日,垂死,为灸天枢、气海二穴立止(《名医类案》)。

李××,男,32岁。自诉:过食生冷油腻,复感寒邪,遂成胃脘胀满,腹泻肠鸣。某医见其脘闷胀满,疑为伤食作泻,投给攻消之品,益虚其脾,致使大便稀薄,无臭,日3~4次,兼有纳减腹鸣,喜按恶凉。查:神疲倦怠,面淡黄,苔白腻,脉濡缓。治取天枢、大肠俞行泻法,温针脾俞,足三里、公孙补,连续治疗十一次,脘舒纳香,便己成形,日行1~2次,但仍时有腹胀肠鸣,乃加灸百会以升举清阳,又治四次,腹泻痊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阙相去五寸(《千金要方》)。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神应经》)。

针刺脐中四边穴治疗腹泻数十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脐中四边穴位于脐中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针四穴,选用28号或30号1.5寸长的毫针一支,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直刺5分至1寸深,小儿直刺3至5分深,不留针。虚寒性泄泻,每穴缓刺捻转半分钟;实热者,每穴急刺捻转10分钟左右(《针灸处方集》)。

针灸治疗腹泻40例,其中儿童30例,成人10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大便次数少则35次,多则10余次。针刺主穴取中脘、天枢、大肠俞、气海、关元和足三里,配穴取脾俞、肾俞、然谷、太冲。每12天针治1次。实热症用透天凉手法,虚寒症用烧山火手法进行治疗。结果经1~12次治疗,痊愈28例,改善9例(《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泄泻?简述其病因。

2、如何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

3、急、慢性泄泻在症状上有何不同?

4、急、慢性泄泻在针灸治则、治法上有何不同?

5、分述急慢性泄泻的针灸处方、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