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黄疸

黄疸

黄疸以目黄、肤黄、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主要依据。

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黄疸的致病因素主要为湿邪。阳黄,多因外感湿热之邪,内蕴于肝胆,湿郁热蒸,以致疏泄功能阻滞,胆液横溢而成。若感受疫毒,则病势更为暴急。阴黄,多为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思虑劳倦过度,均能损伤脾胃,健运失常,湿郁气滞,以致肝胆瘀积,胆汁排出不畅,外溢肌肤而渐成。或由阳黄失治转变为阴黄。

总之,黄疸的病机是胆液不循常道,上泛于目则目似淡金;外溢肌肤则黄如染;渗于膀胱则尿黄短涩,形成黄疸的主症。阳黄多属外感,病程较短,阴黄多属内伤,病程较长.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阳黄

症状 目肤色黄,鲜明如橘,发热,口干苦,渴喜冷饮,小便短黄,腹胀满,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若热毒内陷,则为急黄,可见神昏、发斑、出血等重症。若湿重于热,则黄疸略欠鲜明,发热较轻,脘痞,便溏,口渴不甚,苔腻微黄,脉象濡数。

治则 疏肝利疸,清热化湿。取足少阳、厥阴、太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胆俞 阳陵泉 阴陵泉 内庭 太冲 配穴:内关 公孙 大肠俞 天枢

方义 湿热客于胆腑,胆郁不利而发黄,故取胆俞、阳陵泉以利胆泻热,配太冲以疏肝胆经气。阴陵泉为足太阴经合穴,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二穴相配,利小便而清脾胃湿热。胸闷呕恶加内关、公孙,有和胃降逆作用;腹胀便秘加大肠俞、天枢,泻之可下气通腑。神昏加人中、中冲、少冲放血以醒神。

治法 针用提插补泻法,行强刺激,每次留针30分钟,隔1分钟捻转1次,每日针治1次,两周为一疗程。

(二)阴黄

症状 目肤俱黄,其色晦暗,或如烟熏,神疲,畏寒,纳少,脘痞,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若胁下癥积胀痛,腹胀形瘦,饮食锐减,舌质微紫,或有瘀斑,舌苔剥蚀,脉象细涩,多为瘀血证候,或有恶性病变可能。

治则 健脾利胆,温化寒湿。取足阳明、太阴经穴及背俞为主。

处方 主穴:脾俞 足三里 胆俞 阳陵泉 三阴交 气海 配穴:命门 关元 天枢

方义 阴黄的病机偏于寒湿,灸脾俞、足三里温运脾胃而化寒湿。针阳陵泉、胆俞利胆以退黄。阴黄日久,每因气滞血瘀,导致胁肋胀痛,甚至形成癥积,取三阴交、气海行气活血,神疲畏寒加命门、关元温壮肾阳;大便不实加天枢以治虚寒泄泻。

治法 毫针刺用提插补泻法,先泻后补。左右交替使用,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针治1次,两周为1疗程。或针后加灸,或单独施灸法。

耳针

取穴 胆、肝、脾、胃、膈、耳迷根。

刺法 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水针

取穴 肝俞、脾俞、中都。

方法 采用板蓝根、田基黄、丹参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0.5~1毫升,每次2~4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一人遍身皆黄,小便赤色而涩。灸食窦穴五十壮,服姜附汤、全真丹而愈(《扁鹊心书》)。

赵××,女,46岁。皮肤、眼睛发黄三天。患者先感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继则视物发黄。刻诊患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体温38.5℃,头昏,疲乏,恶食油腻饭菜,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取中脘、阳陵、合谷、内庭、期门、太冲,每天针一次。针二次体温正常,六天黄疸退尽,十次痊愈(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病历)。

〔文献摘录〕

黄疸,百劳三七壮,下三里,中脘针,神效(《针灸集成》)。

针刺治疗黄疸(阳黄)63例,主穴脾俞、胆俞、足三里、太冲;随症配穴。发热加合谷,咳嗽加列缺、肺俞,肋痛加期门,腹痛加天枢,便秘加大肠俞,失眠加三阴交,腹胀加中脘。采用复式泻法,即针尖取逆经方向,一进三退,紧提慢按,留针20~30分钟。医针使用前后必须煮沸30分钟以上,以免交叉感染。临床症状消失,肝功测定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自发病日起隔离超过30日以上者,即达出院标准。经治疗有56例符合出院标准。56例中,住院日数最短者8天,最长者39天,平均21.6天。黄疸消退日数,最短者3天,最长者25天,平均10.9天。肝功能恢复正常天数,最短者5天,最长者32天,平均17.4天。肝区压痛消失天数,最短3天,最长30天,平均8.1天。远期疗效,二年后随访,无一例再出现黄疸,肝功能均属正常(《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黄疸?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2.黄疸的发病原因是什么?阴黄和阳黄的发病原因有何不同?

3.简述阳黄、阴黄的病机。

4.阳黄与阴黄在症状上如何鉴别?

5.试述阳黄与阴黄的针灸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