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水肿

水肿

水肿,又称:水气、浮肿。是泛指头面、眼睑、四肢、腹部、甚或全身水肿而言。根据临床表现可概分为阳水、阴水两类。

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节施治。

〔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的运行和调节,全凭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输布,肾气的蒸化,三焦的决渎,膀胱的气化,水气畅行,小便而通利。若因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流溢;或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致湿困脾土,脾失输布,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病偏于阳。若阳水迁延不愈;或饥饱失宜,脾气虚弱;或劳倦纵欲,伤于肾气。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则病偏于阴。阳水多属实证,阴水多属虚证。阳水迁延不愈,正气逐伤,则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肿热增剧,亦可出现阳水证候。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阳水

症状 初起两目先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肿势较急,腰部以上肿甚,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恢复较快,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气急,小便短少,常伴有发热、畏风、怕冷、咳嗽、咽喉肿痛等症,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浮数。

治则 疏风利水,清热散寒。取手足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背俞为辅。

处方 阴陵泉 偏历 肺俞 三焦俞 合谷

方义 证属阳水,腰以上肿甚,治宜宣肺发散。故取肺俞配偏历,宣肺散风寒;外关配合谷发汗清热,使在肌表的风湿之邪从汗而解;佐以三焦俞,通调水道;阴陵泉健脾利湿,使内停之水湿下输膀胱。表里分消、水肿消矣。如咽痛可加少商,点刺出血以清热解毒;面部肿甚加水沟以清热消肿。

治法 针用泻法,一般不灸。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二)阴水

症状 全身浮肿,腰部以下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晦暗,面色灰滞或㿠白,脘腹满胀,腰痛酸重,神疲肢冷,气短,纳呆,便溏,尿量减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治则 健脾温肾,助阳利水。取背俞、任脉、足阳明、足少阴经穴。

处方 脾俞 肾俞 水分 气海 太溪 足三里

方义 证属阴水,腰以下肿甚,治宜助阳分利。故取脾俞配足三里健脾化湿,肾俞配太溪温补肾阳,重灸气海助阳化气,水分分利水湿,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肿消。如脘痞者加中脘以调中消痞,便溏者加天枢以理肠止泻。如出现水毒凌心犯肺证候者可针内关、神门、尺泽、十宣、人中、血海、太冲等穴急救,并须立即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法 针用补法,并灸。其它同阳水。

耳针

取穴 肝、脾、肾、脑、膀胱、腹。

刺法 每次取2~3穴,双侧,针用中等刺激,隔日1次。

〔应用例案〕

有人因入水得水肿,四肢皆肿,面亦肿。人为灸水分并气海,翌日朝,视其面如削矣(《针灸资生经》)。

王××,男,13岁。自诉:全身性浮肿四个月,尿少气短,狂躁谵语一周。患者于四个月前开始咳嗽,眼睑浮肿,尿少,经儿童医院诊为慢性肾炎,经治疗后效果不显,后服中药数剂,症状不减,送来我院儿科住院。二周来浮肿加剧,尿量减少,相继发生狂躁谵语,神志不清。查:狂躁不安,意识不清。皮肤高度水肿,干燥明亮,有皮下裂痕及毛细血管充血。心音被水肿掩盖听不到,叩不出心界。舌红苔黄腻。尿常规:蛋白(+++),比重1.05,红细胞1~2,白细胞5~6,上皮3~4。血清非蛋白氮33.3毫克%。血浆蛋白2.77%。治取水分、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脾俞、肾俞用补法,以治本。针后病人神志已恢复正常,而尿量大增。经上法治疗一个月,全身水肿消退,出院后,在门诊巩固治疗半个月,尿常规与肾功能检查,均恢复正常。七年后随访身体健康,已正常学习(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有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引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针灸资生经》)。

四肢浮肿: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里、三阴交(《神应经》)。

水肿,腹上出水,针水沟、灸水分(《古今医案》)。

用耳针治疗慢性肾炎5例。选穴:用肾穴(双)。方法:0.5寸毫针捻转刺入,每天1次,留针4~6小时,7次为一疗程。针治期间停用利尿药物。治疗后,5例患者浮肿全消,自觉症状消失,除1例尿蛋白(+),沉渣红血球0~1/高外,其余4例尿检皆为阴性,已达治愈效果,住院日数均未超过6周(《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水肿?其包括现代医学哪些疾病?

2.何谓阴水?其症状特点是什么?

3.何谓阳水?试述其主要症状。

4.简述水肿的病因和病理机转。

5.阴水和阳水在针灸治疗上有何不同?并就治则、处方和治法上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