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惊悸

惊悸

惊悸,又名:心悸。是以心中悸动,胸闷心慌,善惊易恐,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惊悸是因突然受惊而作,怔忡起因每与惊恐无关,两者在病性和病程方面有轻重、短长之分。但两者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上颇为相似,故合并叙述。

本证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病,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平素心虚怯弱,突受惊恐,以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病体弱,或失血过多,或劳伤心脾,心失所养,以致惊悸不宁;或饮食伤脾,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思虑烦劳,五志化火,煎津生痰,痰火扰心而成心悸;亦有因水湿内停,心阳不振而致;或由久患痹症,风寒湿热之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气滞血瘀而成怔忡,甚至损及心阳,出现心气衰竭之证。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气虚心悸

症状 心悸怔忡,悸动不安,善惊易恐,不能自主,夜寐不沉易惊醒,短气,手心多汗,神倦喜卧,舌苔薄白,脉细数。

治则 益气安神。取手少阴、厥阴经穴及募俞穴。

处方 神门 心俞 巨阙 间使

方义 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法,二穴合用,功能补益心气;间使、神门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如善惊还可加大陵以镇静安神;多汗加膏肓俞以益气养阴。

治法 毫针刺以补法为主,或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留针5~15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亦可不留针。10~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二)血虚心悸

症状 心悸不宁,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倦怠无力,短气,舌质淡红,脉细数。若心阴虚,则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手足心热,头昏,口干面赤,耳鸣腰酸,舌质红赤,脉细数。

治则 养血定悸。取手少阴、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

处方 通里 膈俞 脾俞 神堂 足三里

方义 血会膈俞,配神堂补血养心,配通里安神定悸;取脾俞、足三里健运中焦以助心血之源。如烦热可加劳宫以清心宁神;耳鸣加中渚以开窍益聪;虚火面赤加太溪以益肾降火。

治法 毫针刺用补法。针背部俞穴,针尖向前内与皮肤呈45度角,或将刺入点移至脊柱旁开一横指与皮肤呈75度角刺入,针刺深度1.5~1.7寸。或用灸法。

(三)痰火心悸

症状 心悸时发时止,烦躁不宁,少寐多梦,头昏胸闷,咳嗽,痰黄而粘,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火化痰。取手三阴经穴及足阳明经穴。

处方 灵道 郄门 肺俞 尺泽 丰隆

方义 灵道、郄门安神止悸;尺泽、肺俞泻肺清火;丰隆和中化痰。痰火得除,则咳喘心悸可平。如失眠加历兑以清热安神;便秘加大肠俞以理肠通便。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四)瘀血心悸

症状 心悸持续多年,日渐加重,胸闷不舒,动则气喘,心痛时作或唇甲青紫,面色晦暗浮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久则心阳虚衰,怔忡不已,咳喘不能平卧,肢冷浮肿,或有冷汗出,面白,尿少,脉微欲绝。

治则 活血化瘀,补心益气。取手少阴、厥阴、足太阴及任脉经穴。

处方 曲泽 少海 气海 血海

方义 心包是心的外卫,故取二经合穴曲泽和少海,补心定悸止痛,以治其标。心气虚衰则血运不畅以致心脉瘀阻,心阳不振,故灸气海助阳益气;针血海活血化瘀,以治其本。如出现脉微欲绝可加内关、太渊以宁心生脉;浮肿加水分以利湿消肿。

治法 毫针刺平补平泻法,并可施灸。

耳针

取穴 心、脑、下脚端、神门、小肠。

刺法 轻刺激。每次选择2~3穴,捻转刺激,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2~3次。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予旧患心气,偶睹阴阳书,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气愈。后阅灸经,此穴果主心烦惊悸,健忘无心力(《针灸资生经》)。

患者,女性,43岁。因不完全流产施行刮宫手术,由于术中患者精神紧张,术后抬回病室,即感头晕,心慌,心前区痛。检查心音呈胎音调,心律齐,心率每分钟184次,心界不扩大,无脉搏短绌,血压98/70毫米汞柱,肺无罗音,诊断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即予以颈动脉窦挤压,并压迫眼球均未见效。随针刺大陵、神门、膻中、巨阙,不留针。针后3分钟,前述症状消失,心率恢复(每分钟84次),出院后观察4个多月未复发(《针灸学简编》)

〔文献摘录〕

惊恐心痛,神门、少冲、然谷、阳陵泉、内关(《针灸集成》)。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力不足,则神志不安,每易出现心悸动、失眠等症状。本病主要与心经和心包经有关,故取穴以内关为主。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主治心胸及血液循环系统的病证,有强心、镇静和安神的作用,如《甲乙经》载:“心澹而善惊恐,内关主之。”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与心两经又有密切关系,若心肾不交,则惊惕不安,心跳加快,故针三阴交能活血养血,滋阴制火。因此,内关与三阴交配伍,为治疗本病之良方(《针灸临证集验》)。

针刺治疗心悸46例,主穴:内关、神门;配穴:厥阴俞、心俞、列缺。每次选用1~2穴,交替使用。失眠加安眠穴,高血压加三阴交、太冲。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5~15分钟,虚实相兼者,用补泻结合刺法,留针时短促地加强刺激几次。内关穴直刺5~8分,以得气为度。如感传向近端扩散到胸部尤佳;神门穴从尺侧腕屈肌腱之尺侧凹陷处进针,向大陵穴透刺0.8~1寸;厥阴俞、心俞向脊柱斜刺1~1.2寸;列缺穴向近端横刺0.8~1.2寸。以6~8次为一疗程。疗程前后均用心电图检查为判断疗效的指标,每次治疗分针前3分钟、留针过程和出针后5分钟,作3次心电图观察。结果:46例中,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40例,其中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属于激动传导失常者6例,自觉症状虽有好转,但心电图复查均无改变。本组病例,最多针刺14次,最少针刺2次。总有效率为87%(《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心悸?有哪些疾病可出现心悸?

2.简述心悸的病因和病理机转。

3.气虚、血虚心悸的临床症状有何区别?

4.痰火、瘀血心悸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5.试述气虚心悸和血虚心悸的针灸治则、处方、方义。

6.简述痰火心悸和瘀血心悸针灸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