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面痛

面痛

面痛指面颊抽掣疼痛而言。本病多发于一侧,亦有少数两侧俱痛者,疼痛部位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额部较少见。疼痛常有一起点,可因吹风、洗脸、说话、吃饭等刺激此点而发作。初起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疼痛程度越来越重,病情顽固,自愈者极少。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多。

三叉神经痛可参照本节施治。

〔病因病机〕

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筋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血气痹阻,遂致面痛。或因风热病毒,侵淫面部,影响筋脉气血运行而致面痛。

〔辨证论治〕

主证:疼痛突然发作,呈阵发性放射性电击样剧痛,如撕裂、针刺、火灼一般,患者极难忍受,常用手紧按或搓揉患部来减轻疼痛。每次疼痛时间很短,数秒钟至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但连续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发作。不痛时间,短可几日,长可数年,周期不定。

风寒证:多有面部受寒因素,痛处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

风热证:多在感冒发烧后,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腻淡黄,脉数。

体针

治则 祛寒清热,疏通筋脉。取手阳明、太阳、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额部痛:攒竹 阳白 头维 率谷 后溪 上颌痛:四白 颧髎 上关 迎春 合谷 下颌痛:承浆 颊车 下关 翳风 内庭

方义 本方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旨在疏通面部筋脉,祛寒清热,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三组处方,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选择使用。

治法 针用泻法,寒证用灸法。留针30~60分钟,剧痛患者留针时间可延长,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

取穴 面颊、上颌、下颌、额、神门。

刺法 强刺激,每次取2~3穴,留针20~30分钟,约隔5分钟捻转1次。或用埋针法。

水针

用维生素B12或B1注射液,或1%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压痛点,每次取1~2点,每点注入0.5毫升。每隔2~3天注射1次。

〔应用例案〕

王××,男,39岁。自诉:68年春节忽发三叉神经痛,说话、吃饭均痛不可忍,每嚼饭时疼得流泪,从1973年疼痛加剧,住院两次,用各种疗法,均不效,苦恼万分,自认为不治之症。查:神疲,痛苦表情,面色黄,舌有黄苔,六脉沉数。尿黄,便燥。口中干渴。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二、三枝作痛 治取双侧足三里、右颊车、刻点(承浆旁压痛点)。用26号针,得气以后,运用泻法,深刺久留。留针1小时,每隔5分钟运用泻法一次。足三里针感直达面部;颊车、刻点,麻及右侧面部。于次日复诊,自诉疼痛减轻,吃饭虽痛,但能忍受。针刺10次,疼痛全止。(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颞颥痛:取中渚。眉间痛,眼昏:攒竹、头维(《针灸易学》)。

两眉角痛不已:后溪、攒竹、阳白、印堂、合谷、头维(《针灸大全》)。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300例,第一支三叉神经痛,用1至1.5寸28号毫针,从患侧眉中穴处30度角向内下方刺入0.3寸左右,有触电样感传至前额时,提插20至50次;第二支三叉神经痛,用1至1.5寸26号毫针,从患侧四白穴45度角斜向后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时,提插20至50次;第三支三叉神经痛,用2寸26号毫针,从患侧下关穴向对侧下颌角刺入,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颌时,提插20至50次。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300例中, 痊愈138例,占46%;显效102例,占34%;好转56例,占18.7%;无效4例,占1.3%;有效率占98.7%(《针灸处方集》)。

以触发点为主,配合患侧面部穴位皮内埋针治疗三叉神经痛17例。病程为1~4年。经埋针治疗17例中,症状消失者4例,好转者8例,无效5例。在症状消失的4例中,半年后有1例复发。17例中最少埋针3次,最多14次。本组病例,均为经过中西药及封闭、针灸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病例(《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面痛?其症状特点是什么?

2.详述面痛的针灸处方、方义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