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腰痛

腰痛

腰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均痛,是临床上常见证候之一。

本证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病变等。本节重点叙述寒湿腰痛、劳损腰痛和肾虚腰痛。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可参考有关章节施治。

〔病因病机〕

寒湿腰痛:居处湿冷,或涉水冒雨,或劳力汗出,感受寒湿之邪,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腰痛。

劳损腰痛:多因负重闪挫,或劳伤过度等,损伤腰部,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而发腰痛。

肾虚腰痛:年老肾气虚惫,或久病肾亏,或劳欲过度,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而致腰痛。

〔辨证论治〕

腰部疼痛,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痠麻转侧不利,或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腰脊腿臀部,虽静卧也不减,天气寒冷阴雨则发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濡。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重,腰部强直痠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舌质或有瘀斑,脉象沉涩。

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以腰痠为主,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症兼神疲,面色㿠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者为肾阳虚;伴虚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赤,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体针

治则 根据病因,以祛寒湿,通经络,补肾为主。取足太阳。督脉经穴。

处方 主穴:肾俞 委中 局部俞穴或阿是穴

配穴:寒湿加风府 腰阳关 劳损加膈俞 次髎 肾虚加命门 志室 太溪

方义 腰为肾之府,督脉行于脊里,肾附其两旁,膀胱经挟脊络肾,故腰痛与肾和膀胱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取肾俞补益肾气,以治腰肌强直,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局部俞穴和阿是穴,属近部取穴,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风府祛风散寒,与腰阳关同属督脉,共有宣导阳气的作用。膈俞为血之会穴,合次髎以通膀胱经气,活络行瘀,腰肌劳损者宜之。灸命门,补志室以温补肾阳,太溪为足少阴经之原穴,为脏病取原之意。

治法 根据病证虚实不同,取用毫针补泻、或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耳针

取穴 腰椎、骶椎、肾、神门。

刺法 强刺激,取患侧穴,进针后频频捻针,并嘱患者活动肢体,作弯腰、转侧等动作。

〔应用例案〕

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痛,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缪刺痛处,初不深入,即而痛止。(《针灸资生经》)。

于××,女,73岁。自诉:半月前因受凉腰痛不能转侧,疼痛放射至左腿,行走抬腿时疼痛加重。曾服中西药,效果不明显。由家属搀扶来诊。患者素有腰痛史。查:舌苔薄白,脉沉细。治以益肾散寒,疏通经络。乃取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委中(灸肾俞、命门)。每周三次,手法宜补法。经半个月针治而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挫闪腰胁痛:尺泽、曲池、合谷、手三里、阴陵泉、阴交,行间、足三里(《神应经》)。

肾虚腰痛,重不能举:足临泣、肾俞、脊中、委中(《针灸大全》)。

张妙杰医师报告,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溪穴直刺1~2寸,用泻法。进针后,加强刺激,随即嘱患者作腰部旋转活动,待患者腰部活动自如时出针,共治疗11例,除3例因就诊时,病程超过3天效果不理想外,其余8例经1~2次治疗均获痊愈(《针灸处方集》)。

针刺人中、睛明穴治疗急性腰脊扭伤1000例,取得较好效果。1000例中,男913例,女87例, 年龄最小者15例,最大者72岁,以21~40岁居多。单侧损伤者842例,双侧者158例,其疼痛部位限于腰椎脊棘突旁2横指处,以第3、4腰椎棘突旁为最多,其次是第二腰椎棘突旁,全组病例均有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病强直,不能前后俯仰或左右转侧,局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咳嗽,深呼吸疼痛加重。行动常用双手撑腰,稍动则呻吟不已,痛苦难忍(《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腰痛主证和发病原因?

2.本节所述腰痛分几种?临床如何辨证?

3.叙述腰痛的针灸处方,方义。

4.举出二例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