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风疹

风疹

风疹,即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时隐时现,故又叫:瘾疹、风疹块。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可历数月或经久难愈。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腠理不固,为风邪侵袭,遏于肌表而成;或因体质因素,不耐鱼虾荤腥等食物,或患肠道寄生虫病,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而发风疹。

〔辨证论治〕

皮肤突然出现疹块,此起彼伏,疏密不一。颜色或红或白,瘙痒异常。其发病频为迅速,但消退亦快,也可一天发作数次。风疹发于咽喉部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窒息。

体针

(一)外感风邪

症状 起病急骤,身热,口渴,或兼咳嗽,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濡数。

治则 疏风和营。取督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 肩髃 阳溪 鱼际 三阴交

方义 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配大椎以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又取鱼际清宣肺卫,三阴交调脾和营,使风热得解,营卫调和,则风疹可消。咽痛加少商,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清热解毒。

治法 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1小时,少商点剌不留针,每日1次,剧痒者每日2次。

(二)胃肠积热

症状 发疹时伴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和营,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曲池 足三里 血海 列缺 大肠俞

方义 本证系因胃肠积热不得疏泄透达,而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所致。故取曲池、足三里以调理胃肠,而清泄阳明积热;血海理血和营,为治荨麻疹效穴;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别走阳明,配大肠俞可宣肺透表,清阳明积热。如有腹痛加建里,以和中化湿止痛。腹泻加天枢,以理肠止泻。喘息加天泽、膻中,以清肺止喘。

治法 亳针剌用泻法。慢性者可隔1~2日针1次。

耳针

取穴 神门、肺、脾、下屏尖、脑。

剌法 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天1次。

〔应用例案〕

王××, 男,成年。自诉:风疹瘙痒已三个多月,时隐时现,遇风则重,曾治疗未愈。红疹遍布周身,肱股内侧尤甚,成片成块,奇痒难忍,舌尖红,苔薄。治取列缺、曲池、血海。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日一次,经针治二次,瘙痒大减。五次后疹退痒止。至今一年未发(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风热瘾疹:曲池、曲泽、合谷、列缺、肺俞、鱼际、神门、内关(《针灸集成》)。

风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中国针灸学概要》)。

粗针治疗荨麻疹125例。取穴:第一组取神道透至阳、血海、三阴交,第二组大椎透身柱、曲池。方法:两组交替使用,用直径0.9毫米,长125亳米针具,留针2小时,用泻法。七天为一疗程,隔三天再行第二疗程。疗效:119例痊愈,6例无效,其中第一疗程治愈90例,第二疗程治愈21例,第三疗程治愈8例,治愈率为95.2%(东北大区针灸学术会议资料)。

孙迅医师报告,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132例。取血海、曲池、三阴交。以针刺入穴位,轻轻捻转,当患者出现痠、麻、胀感时,留针20分钟, 隔日针1次,以30次为一疗程。132例病人,治愈104例;好转22例,无效6例。在治愈的病例中,针刺次数最少者2次,最多者21次(《针灸处方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风疹?其症状特征是什么?

2.风疹发病原因是什么?应当怎样预防?

3.对风疹应当怎样辨证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