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丹毒

丹毒

丹毒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状如涂丹,故名丹毒。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发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的称:内发丹毒,发于腿部的称:流火、腿游风,游走全身的称:赤游丹,新生儿发生丹毒的称:赤游风。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火邪侵犯血分,热邪郁于肌肤而发。或体表失于卫固,邪毒乘隙而入,以致经络阻滞,气血壅遏而成。

〔辨证论洽〕

发病迅速,患处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按之更甚,边缘清楚而稍突起,很快向四周蔓延,中间由鲜红转为暗红,经数天后脱屑而愈,或发生水泡,破烂流水,疼痛作痒。发于头面者多偏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偏湿热。如出现胸闷呕吐,壮热詀语,甚至瘙厥神昏等症,则为邪毒内攻。

体针

(一)风热证

症状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骨节酸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洪数。

洽则 疏风散热解毒。取手足阳明,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 曲池 解溪 委中 风门 阿是穴

方义 本方具有宣散风热,清泄血毒的作用。曲池散阳明邪热以调营和血,解溪清热化滞,手足阳明经穴相配清泄之力增强;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疏风解表;委中有“血郄”之称,与阿是穴散刺出血,清泻血分郁热,乃“菀陈则除之”之意。如热甚加陶道以清热,心烦加内关以宁心安神。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委中,阿是穴出血,或刺络拔火罐10分钟,每日1~2次。

(二)湿热证

症状 症见发热心烦,口渴胸闷,关节肿痛,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 清热利湿。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足三里 血海 阴陵泉 阿是穴

方义 本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合谷、足三里清阳明之热,阴陵泉、血海化太阴之湿,阿是穴散刺出血,旨在排出恶血,使热毒外泄。如出现壮热,痉厥加十宣出血,以泄热镇惊,呕吐加内关、中脘以理气和胃止呕。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阿是穴用三棱针散刺放血。

耳针

取穴 神门、下屏尖、脑、枕。

刺法 中强刺激,每次选2~3穴,留针30~60分钟。

刺络拔罐

方法 在红肿部用三棱针散刺或用皮肤针叩刺,放出少量血液,刺后加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1~2次。

〔应用例案〕

王××,男,57岁。自诉:发病前两天,全身发紧,自服APC两片无效,次日晚发现右侧脚背红肿灼痛,不能穿鞋,第三天由足背蔓延至小腿外侧,伴有发热(体温38.5℃)、头痛、四肢乏力,影响睡眠,饮食无味,大便干,小便黄。查:面色黄,舌苔黄厚,脉象浮数。足背暗红肿胀,扪之灼热,小腿外侧淡红,白细胞17000。治方1:风市、阳陵泉,三阴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太冲。方2:血海,髀关、足三里、阴市、三阴父。两方交替使用,每日一次。经针治两次,热退,肿渐消,灼热减。针治三次,小腿红肿显著减轻;复查血象已正常,继针二次,诸证均消。共治五次,临床痊愈(摘自《金针王乐亭》)。

〔文献摘录〕

用温水洗患处,三棱针刺毒上二、三十针,或磁锋砭之亦妙(《疮疡全书》)。

浑身发红丹:百会、曲池、三里、委中(《针灸大成》)。

采用三棱针,沿损害边缘处开始做散在性点刺出血,点刺逐渐移向中心重损区,刺后用消毒纱布包扎,次日再刺,并配针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委中,均针患侧;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经治4例,均在3~5次后症状消失(《上海中医杂志》)。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丹毒?其发病特点是什么?

2.丹毒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3.简述风热,湿热型丹毒的针灸处方、方义和治法。

4.简述刺络拔罐治疗丹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