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是由感受时邪疫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肢痛,继而出现肢体瘫痪,后期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本病多发于1~5 岁幼儿,学龄儿童亦有之。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小儿麻痹后遗证属于本节治疗范围,可参照施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感受风、湿、热邪引起。风热袭肺,耗伤肺之津液,肺朝百脉而输布津液,肺热叶焦,筋脉失养而成痿;或湿热蕴蒸阳明,阳明受病则宗筋弛缓,不能束筋骨利关节而成痿;或病久不愈,精血亏损,则出现筋软骨萎,肌肉萎缩,弛缓不收等症。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肺热证

症状 症见发热,咳嗽,咽红,呕吐腹泻,肢体疼痛,继而痿软无力,苔薄白,脉细数。

治则 宣肺解表,散风清热。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列缺 合谷 风池 曲池

方义 列缺为手太阴经络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二穴原络相配,可宣肺解表;风池为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配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能散风清热,通络祛邪。如发热加大椎、少商以清热,肢体疼痛加外关、足三里以通经止痛,呕吐腹泻加中脘、足三里以调胃肠止呕泻。

治法 毫针浅剌,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 次

(二)湿热证

症状 症见发热,肢体疼痛而沉重,不敢触动,继而肢体痠软,或腹肌弛缓呈臌出状或兼见烦躁,或兼见嗜睡,汗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 清热利湿。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三阴交

方义 曲池、足三里属手足阳明经,可清热通络;阴陵泉、三阴交属足太阴经,功在健脾利湿,四穴相配,可达清热利湿通络的作用。腹肌瘫痪加中脘、天枢,上肢瘫痪加肩髃、合谷、外关,下肢瘫痪加环跳、阳陵泉以行气血,通经络,加快局部功能恢复。

治法 亳针刺用泻法。剌入适当深度,不久留针。

(三)肝肾两亏证

症状 在病的后期,症见筋损骨痿,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舌淡,脉沉细。

治则 补益肝肾,调理阳明。取背俞、阳明经穴为主,辅以病位取穴。

处方 肝俞 肾俞 曲池 足三里 腰阳关 阳陵泉 绝骨 太溪

方义 肝俞、肾俞、太溪三穴相配补益肝肾;腰阳关为督脉经穴,位于腰部,益髓通络是治疗痿证的有效穴位;阳陵泉为筋之会,绝骨为髓之会,可补益筋髓;曲池、足三里属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可主宗筋,所以取二穴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

根据不同部位出现的症状,加刺病部穴位,以疏通经络,增强其功能恢复能力。如举肩困难加肩井、肩髃、肩髎、巨骨、天宗、臂臑,肘屈伸无力加天府、天泉、尺泽、曲泽、内关,手内外旋困难加手三里、阳池、后溪、四渎、少海,腕下垂加外关、阳谷、中泉,抬腿困难加髀关、腰部夹脊穴、环跳、伏兔,膝伸屈无力加阴市、梁丘、上巨虚、犊鼻,膝反屈加承扶、委中、承山,足下垂加下巨虚、解溪,足内翻加悬钟、飞扬、金门、丘墟、申脉,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照海。

治法 毫针刺用补法,并灸。适当留针,每隔1~2 日针1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5 天。

耳针

取穴 肺、神门、脑、颈椎、胸椎、腰骶椎。

方法 中等刺激。每次选3~4 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皮肤针

治疗部位 上肢瘫痪者,取督脉(颈部至胸椎)、手阳明经、手太阳经以及曲池、合谷、外关(患肢);下肢瘫痪者,取督脉,足太阳经(腰骶部)以及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的循行路线(患肢);腹肌瘫痪者加腹部的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阳经循行部位。

方法 用皮肤针轻度或重度叩刺,每日叩打1 次,每次30 分钟,以红晕为度。

〔应用例案〕

王××,女,3岁。代诉:发热二天伴咳嗽、腹泻,经解热剂等治疗,热退,余症好转,继则发现双下肢不能活动,经×医院小儿科诊断为急性脊髓灰质炎。查:患儿发育营养较差,两下肢呈弛缓性麻痹,肌肉张力减弱,两侧膝腱反射消失,皮温差,以右侧为甚,舌红苔薄,脉细数,中医诊断为痿症。治取腰骶部夹脊、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各穴交替运用,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经针刺五次双下肢即可活动,第二个疗程后可扶物走路,但右足向外微翻,加刺阳陵泉、太溪。共针剌三十次而愈,一年后随访一切正常(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足痿不收,复溜(《针灸大成》)。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灸三里、肺俞(《针灸聚英》)。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841例,其中病程在一年以内的729例,一年以上者112例。取穴:(1)下肢麻痹,主穴梁丘、阳陵泉、足三里、阳辅、三阴交、血海、大肠俞、殷门、委中、伏兔、阴市、上巨虚、下巨虚、光明、悬钟、丘墟、解溪、商丘、阴陵泉、箕门、太冲、中封、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八髎、环跳、承扶、承山、昆仑、太溪、交信。(2)上肢麻痹,主穴肩髃、肩井、肩贞、曲池、支沟、合谷、大椎。备用穴肩臑、尺泽、手三里、间使、内关、灵道、外关、陶道、椎旁(大椎旁1.5寸处),大杼、风门。(3)面神经麻痹,主穴丝竹空、瞳子髎、听会、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备用穴阳白、翳风、迎 香、人中、承浆、列缺。(4)肠麻痹,主穴足三里,备用穴合谷、大肠俞。(5)尿潴留或尿失禁,主穴三阴交,备用穴阴陵泉。

操作:针用补法,捻转进针,待气至后再微捻数下,即捻转退针。灸法为辅,下肢灸椎间穴(在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上肢灸大椎,面瘫灸听会,肠麻痹灸关元,尿潴留或失禁灸关元、中极。每隔1~2日治疗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病程在一年以内的729例中,治愈者275例,近愈者93例,显著好转者240例,好转者121例,全部有效。而麻痹在一周以内开始针灸者效果最好。病程在一年以上者,针刺也有一定疗效(《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灸治疗痿证73例,总有效率达93%。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大椎为主,配肩井、肩髎、秉风、天宗、尺泽、列缺、支沟、外关、阳池、天井,下肢配足三里、内庭、陷谷、环跳、阳陵泉、申脉、悬钟、三阴交、肾俞、配梁丘、血海、丰隆、上廉、昆仑、太溪、丘墟、风市、气海俞、行间。上述穴位轮流刺激,每次可选取1~3个主穴和3~6个配穴。初针可每日1次,连续一周后,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休息7~10天,再作第二疗程(《针灸处方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小儿痿证?其主要发病原因是什么?

2.肺热和湿热两证的症状有何不同?治疗方法有何特点?

3.肝肾两亏证针灸治疗处方应注意什么?

4.简述皮肤针治疗痿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