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聤耳

聤耳

聤耳泛指耳窍化脓性疾病。以脓色黄者为:聤耳,脓带青色者名:囊耳,脓出白色者称:缠耳,脓水秽臭者谓:耳疳。

〔病因病机〕

本证有虚实之分。实证由于胆火上炎,火毒侵耳,或外感风邪,热毒内盛,灼伤肌膜,化腐生脓。虚证多因脾虚失健,湿浊不化,停聚耳窍所致。

〔辨证论治〕

体针

(一) 实证

症状 耳底痛,流黄色粘脓,听力减退,发热头痛,脘闷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 疏风清热,解毒开窍。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风池 翳风 听会 合谷 外关 足临泣

方义 泻肝胆火。取足少阳经风池、足临泣;清热解毒;取合谷、外关,近部配翳风、听宫,共奏疏风开窍之功。如热甚加大椎、关冲以清热,头痛加太阳、上星以疏风镇痛。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二) 虚证

症状 中耳流脓,经年不愈,脓水清稀不断,或如拉丝状,眩晕;四肢倦怠,食少,面色萎黄,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治则 健脾化湿。取手少阳、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翳风 足三里 阴陵泉

方义 取手少阳经翳风以通络开窍,足三里、阴陵泉以健脾化湿。如有眩晕加脾俞、太白以健脾补气血。

治法 毫针刺用补法,并灸。留针15〜30分钟,毎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

取穴 肾、内耳、屏间、枕1、外耳。

刺法 中等刺激。每日针刺1次,留针20〜30分钟,亦可耳背小静脉放血。

〔文献摘录〕

聤耳生疮,出脓水:翳风、合谷、耳门。复刺后穴:听会、三里(《针灸大成》)。

化脓性中耳炎:主穴:听宫、翳风、合谷、外关;配穴:风池、中渚、曲池、阳陵泉、太阳(《针灸医学验集》)。

针剌治疗化脓性中耳炎105例,其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6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者42例。取穴:听会、翳风、丘墟、足三里。实证加耳门,发热加曲池,虚证加太溪。一般取患侧穴位,四肢穴可取双侧。手法:以提插、捻转之补泻手法行针。实证泻法,留针30〜50分钟;虚证补法, 留针20〜30分钟。急性中耳炎每日针1次,病情轻者,隔日1次,以5〜7次为一疗程。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者,适当延长治疗次数,痊愈后仍需巩固治疗2次。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经一疗程治疗后,痊愈者74例85只患耳,好转者24例30只患耳,无效者7例8只患耳。疗效按病例计:痊愈率为70.5%,有效率为93.3%,无效率为6.7%(《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聤耳?

2.聤耳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聤耳有虚实之分,症状各有何不同?

4.简述虚实聤耳之针刺处方、方义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