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痉证

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种病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继发于多种传染病的脑膜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痉证发病的主要病理在于津血虚少,筋脉失养。或由于高热消烁津液,肝木失于濡养,肝风内动;或邪热内传营血,热动肝风,引起本证。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高热伤阴

症状 高热不解,口噤齘齿,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口渴引饮,舌苔黄,脉弦数。

治则 泄热救阴,平肝熄风。取督脉、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 百会 风府 大椎 曲池 涌泉 太冲 十二井穴

方义 痉证属风象,故取百会、风府、太冲平肝熄风;热极生风,故取大椎、曲池、十二井穴以泄热;津液被烁,故取涌泉以滋阴。诸穴相配,可达熄风泄热,救阴之目的。如口噤不开,加颊车、支沟以开噤,上肢拘挛加大陵、合谷,下肢拘挛加阳陵泉、承山。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百会横刺间歇运针,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二)热入营血

症状 壮热神昏,头晕胀痛,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则 清泄营血,熄风止痉。取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 曲泽 劳宫 委中 行间 十宣穴

方义 曲泽为心包经合穴,委中为血之郄穴,取其浮络刺血,以泄血分之热;劳宫为心包经荥穴,行间为肝经荥穴,二穴相配清心泻肝;十宣穴为经外奇穴,刺其出血,可以泄热。诸穴相合, 可达泄热止痉之目的。如热盛加大椎以泄热,神昏加人中以醒神 。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十宣穴点刺出血。

耳针

取穴 肝、脑、神门、脑干。

刺法 泻法,留针30〜60分钟。

〔应用例案〕

张XX,男,8岁。早饭后,突然出现神昏谵妄,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咬牙,抽搐等症。查:胸背有瘀点,口唇青紫,舌绛,脉弦细,体温40℃,布氏征阳性。先点刺印堂、委中、尺泽、十二井、十趾端出血,后针人中、百会、大椎、内关、后溪、涌泉。持续行针约1小时,神志好转,又行针1小时后,诸症好转,体温39.1℃,患儿入睡。次日神志转清,强直、抽搐等症消失,体温37.5℃,又针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一次,病愈(《针灸临证集验》)。

〔文献摘录〕

脊反折:哑门、风府(《针灸大成》)。

角弓反张:天突(先针)、膻中、太冲、肝俞、委中、昆仑、大椎、百会(《针灸集成》)。

病例:45例全部为中毒性痢疾,兼有抽风。取穴:合谷、内关、涌泉、下巨虚、百会、印堂、人中、素髎。刺法:针刺后捻转2~3分钟,留针20~25分钟,一般于针后2~5分钟抽风停止,针2~3次后不再抽风。但遇一例顽固抽风的患儿(住院较晚),经上述穴位针治数次无效,最后加刺风府,抽风立止,未再复发。疗效:针刺对降热、止痉等方面有显著效果。45例中仅1例死亡,其余均获治愈(《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痉证?

2:痉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分述高热伤阴和热入营血两证的主要症状。

4.简述痉证的针刺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