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出血

出血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肉皮毛,统称出血。

〔病因病机〕

血与气相互依赖,循环运行于脉中,周流不息,濡润全身,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如果阴阳偏盛,气血失调,阳盛则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均可损伤脉络,血液外溢,导致出血症。

出血症的范围相当广泛,本节概分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咳血

1.肝火犯肺:

症状 症见咳嗽,痰中带血,或大咯血,血色鲜红者紫黯,或胸胁掣痛,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口苦,脉象弦数。

治则 泄肝清肺,和络止血,取手太阴,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 鱼际 劳宫 行间 肺俞

方义 鱼际与肺俞相配,可泻肺热以止血;行间泻肝火降逆气,使血有所藏;劳宫清血热以止血妄行,四穴相合,可达泄肝清肺和络止血的目的。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1日1次。

2.阴虚火旺:

症状 咳嗽少痰,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颧部红艳,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益阴养肺,清热止血。取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 尺泽 鱼际 孔最 百劳 然谷

方义 补尺泽泻鱼际,益肺阴清肺热以止血;肺经郄穴孔最和经外奇穴百劳,可益肺止血;然谷为肾经荥穴,可益阴清热。

治法 毫针刺以补为主,补泻兼施。

(二)鼻衄

1.肺热:

症状 鼻燥咽干,或身热咳嗽,舌红脉数。

治则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取督脉、手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神庭 天府 合谷 风府。

方义 神庭、风府为督脉经穴,有泄热止衄的功能;天府为肺经穴,合谷为大肠经穴,二经互为表里,大肠经又上达于鼻,故二穴相配,可达泄热止衄之目的。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2.胃热:

症状 血色鲜红,口渴引饮,胸闷烦躁,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则 清泄胃热,泻火止血。取督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上星 二间 中脘 厉兑 隐白

方义 上星属督脉经穴,有清热止衄的功能;二间为手阳明经荥穴,其经上达于鼻,有阳清明止衄血的作用,中脘、厉兑、隐白清泻胃火,导热下行。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3.肝火:

症状 头痛眩晕,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 清泄肝热,泻火止血。取督脉、足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 兑端 曲泉 委中 行间 涌泉

方义 兑端属督脉经穴,临近鼻部,可泄热止衄;曲泉、行间均属足厥阴经,可益肝阴,泻肝火;委中乃血之郄穴,可泄血热以止血;涌泉可导热下行。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三)吐血

其血出自胃腑,从口而出。若血随呕吐而出者,称作呕血。

1.胃中积热:

症状 吐血鲜红或紫黯,夹有食物残渣,脘腑胀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泄胃热,降逆止血。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上脘 郄门 内庭。

方义 上脘为任脉经穴,位于胃之上口,可降逆止血;郄门为心包经郄穴,有止血的功能;合胃经荥穴内庭,清泄胃热,降逆止血。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2.肝火犯胃:

症状 吐血鲜红或紫黯,口苦胁痛,烦躁易怒,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则 清肝和胃,泻火止血。取足阳明、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 不容 梁丘 太冲 地五会 劳宫

方义 不容与梁丘二穴相配,有和胃止血的作用;太冲、地五会有清肝泻火,降逆止血功效;劳宫为心包经荥穴,可清血热以止血。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3.脾胃虚弱:

症状 吐血较多,血色紫黯,兼见面色㿠白,气怯神疲,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 益气摄血。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足三里 隐白 中脘 脾俞。

方义 足三里、中脘、脾俞补益中气以摄血;隐白是足太阴经并穴,用小艾柱灸之,有健脾统血之功。

治法 针灸并用。

(四)便血

凡血从大便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者,统称为便血。

1.脾气虚弱:

症状 先便后血,血色黯黑,腹痛隐隐,面色不华,神倦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弱。

治则 健脾统血,取足太阴、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太白 足三里 关元 会阳。

方义 太白、足三里健脾统血,关元益气摄血;会阳临近肛门,善治便血,是局部取穴法。

治法 针刺用补法并灸。

2.大肠湿热:

症状 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痛,舌苔黄腻,脉数。

治则 清热利湿,和营止血。取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 长强 次髎 上巨虚 承山

方义 长强为督脉经穴,善治肠风下血;次髎有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承山属足太阳经穴,其经别别入肛中,是治疗肛门疾患的要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泻之可清泻大肠湿热。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五)尿血

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杂血块而言。本证与血淋相似,其区别之处为:茎中无明显疼痛者,为尿血;小便时涩痛难忍者为血淋。

1.阴虚火旺:

症状 尿血,小便短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腿痠软, 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养阴清热,降火止血。取任脉、足厥阴、少阴经穴。

处方 关元 阴谷 太溪 大敦。

方义 关元是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补阴清热的作用; 阴谷、太溪益阴泻火,更助以大敦调肝藏血。诸穴相配,可达养阴清热,泻火止血的功效。

治法 针宜补泻兼施。

2.心火亢盛:

症状 尿血鲜红,小便热赤,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 脉数。

治则 清营血,泻心火,取任脉、手厥阴、足少阴经穴。

处方 关元 劳宫 然谷。

方义 关元为小肠募穴,泻之可清小肠腑热;劳宫为心包经荥穴,有泻心火清血热的作用;然谷为肾经荥穴,有益阴清热的作用。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耳针

取穴 针对出血的脏腑、五官,取相应的部位,加下屏尖、脑等穴。

刺法 每次取2~3穴,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

〔应用例案〕

朱XX,男,52岁。主诉肛门出血,约一月余。大便脱肛,出血呈喷射状,大便不秘结,肛门不痛。便后压迫肛门,可以还纳。查:精神不振,贫血,无痔疾。曾用维生素C、K及仙鹤草素等止血药物,均未收效。后灸命门7壮,脱肛情况有所改变,但大便时仍然出血如注,加灸百会7壮,四次而愈,迄未再发(《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文献摘录〕

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甲乙经》)。

衄血不止,承浆、委中主之(《甲乙经》)。

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针灸大成》)。

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针灸大成》)。

尿血:膈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列缺、章门、大敦(《类经图翼》)。

针刺治疗肺结核咯血17例。取穴:采用双侧尺泽穴者8例,一侧者5例,一侧尺泽穴配巨骨穴者4例。操作:先针尺泽,然后针刺巨骨,找到感觉后,留针30 ~40分钟即可起针。疗效:针治后有16例获得显著效果,1例效果不满意(1个月复发)。(《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出血?概述其发病原因。

2.简述咳血、鼻衄、吐血的症状和针刺选穴。

3.何谓便血、尿血?分述其针刺选穴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