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四、针刺补泻

四、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确定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针刺治疗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刺的补泻就是通过补泻手法来实现的。《千金方》说:“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泻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都是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可见针刺治病,关键在于调气。

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机体状态 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即补泻效果。如当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可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的情况下,针刺又可以起到泄热启闭的作用。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起到止痉而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针刺时 机体的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当然,针刺对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又和机体正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机体正气旺盛,经气易于激发,针刺调节作用就显著;如果机体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则针刺调节作用就较差。所以《灵枢•终始》说:“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

(二)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如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促进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 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补泻的目的,进针以后, 往往需要配合运用一定的手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创造和总结了很多针刺补泻手法。现将临床主要的几种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

1.提插补泻:

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以提插时,针尖上下用力轻重和快慢,时间长短来进行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的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

泻法:针刺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的幅度大,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2.捻转补泻:

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以针身左右旋转进行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

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此外,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

3.疾徐补泻:

将针刺人穴位得气后,以进出针的快慢(疾徐)为基础的一种补泻方法。

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

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图220、221 , 222)。

4.开阖补泻:

是根据出针后,揉按针孔与否,依针孔的开闭为补泻的方法。

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

5.迎随补泻:

必须分辨经脉循行的顺逆与针刺的进针方向进行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

泻法:进针时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6.呼吸补泻:

以进针、出针的时间,结合病人的呼吸分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当患者在呼气时将针刺入,吸气时出针。

泻法:当患者在吸气时将针刺入,呼气时出针。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此外还有如下的复式手法:

1.烧山火:

有补的作用,用于治疗寒证、虚钲、阴证。《针灸大成》:“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又说:“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操作: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上1/3 (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腧穴中1/3 (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腧穴下1/3 (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图223)。

2.透天凉:

有泻的作用,用于治疗热证、实证、阳证。《针灸大成》:“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 (地部),得气后行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 (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提至上1/3 (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图 224)。

3.阳中隐阴:

有先补后泻作用,用于治疗先寒后热,虚中夹实。《针灸大成》:“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阳中有个阴,先寒后热人,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操作:将针进入天部浅层,向左捻转九次,然后插入地部深层,向右捻针六次,提回天部浅层,以便重复操作如前。

4.阴中隐阳:

有先泻后补作用,用于治疗先热后寒,实中夹虚。《针灸大成》:“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操作:将针进入地部深层,将针向右捻针六次,然后将针提至天部浅层,又向左捻九次,亦将针插入地部,以便重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