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七、读法

七、读法

有的医籍在卷首列“读法”一篇,犹如今之“读书指导”、“读书指南”之类。大抵“读法”都是条列该书的一些具有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逐条指导后学的总括论述。读法一般都是学者的心得体会与理解,对于读者很有帮助。如清•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均有“读法”一篇。兹举其《金匮要略浅注•读法》一篇,以示其例。

“一、《金匮要略》,仲景治杂病之书也,与《伤寒论》相表里。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再读此书,方能理会。蓋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金匮》以《伤寒论》既有明文,不复再赘。读者当随证按定六经为大主脑,而后认证处方,终得真谛。

一、论中言脉,每以寸口与趺阳、少阴并举,又自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等语,是遍求法。所谓撰用《素问》、《九卷》是也。然论中言脉,不与趺阳、少阴并举者尤多,是独取寸口,所谓撰用《八十一难》是也。然仲景一部书,全是活泼泼天机。凡寸口、趺阳、少阴对举者,其寸口是统寸、关、尺而言也。然心营肺卫,应于两寸,即以论中所言之寸口,俱单指关前之寸口而言,未始不可也。且足太谿穴属肾,足趺阳穴属胃,仲景用少阴、趺阳字眼,犹云肾气胃气。少阴诊之于尺部,趺阳诊之于关部,不拘拘于穴道上取诊,亦未始不可也。然而仲景不言关、尺,止言少阴、趺阳何也?蓋两寸主乎上焦,荣卫之所司,不能偏轻偏重,故可以概言寸口也。两关主乎中焦,而脾胃之所司,左统于右,若剔出右关二字,执著又不该括,不如止言趺阳之为得也。两尺主乎下焦,两肾之所司也,右统于左,若剔出左尺二字,执著又不该括,不如止言少阴之为得也。至于人迎穴在结喉,为足阳明之动脉,诊于右关,更不待言矣。而且序文指出三部二字,醒出论中大眼目。学者遵古而不泥于古,然后可以读活泼泼之仲景书。

一、《金匮》所载之证,人以为不全,而不知其无微弗到,何也?人人所共知者,不必言也。所言者,大抵皆以讹传讹之证,中工所能治者,不必论也。所论者,无一非起死回生之术,书之以为‘要略’者,蓋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谓为不全,将何异乎坐井观之也。

一、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寻其来头为上面,究其归根为底面,一字一句,不使顺口念去。一回读,方得个一番新见解,愈读愈妙。读《周易》及熟于宋儒说理各书者,更易发明。余治举子业,凡遇理致题,得邀逾分许可者,半由得力于此。

一、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病,《金匮》惟以风寒括之者,蓋风本阳邪,寒本阴邪,病总不离阴阳二气。故举此二邪为主,而触类引而伸之,而推究其表里阴阳、虚实标本、常变之道,如罗经既定子午,而凡各向之正针,一目了然。

一、《金匮》合数证为一篇,当知其妙。如痉湿暍合为一篇者,皆为太阳病。百合、狐惑、阴阳毒合为一篇者,皆为奇恒病。中风与历节合为一篇者,皆言风邪之变病。血痹虚劳合为一篇者,皆言气血之虚病。惟咳嗽证,一与肺痿、肺痈、上气合篇,多系燥火之病;一与痰饮合篇,多系寒饮之病,二咳流同而源则异。寒疝与腹满宿食合为一篇,皆为腹中之病。狐疝与趺厥、动肿、转筋、蚘虫合为一篇,皆为有形之病。二疝名同而实则异。其间无所因袭而自为一类者,不过疟、痺等病而已。凡合篇各症,其症可以互参,其方可以互用。须知六经钤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

一、标本之说,唐宋后医书多混用此字眼,今则更甚。大抵以五脏为本,六腑为标;以脏腑病为本,六气病为标;以温方补方为治本之方,以汗吐下清等方为治标之法。此说一行,而医道晦矣。须知标本中气,说本《内经》。《经》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言少阳太阴,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说详于《伤寒论浅注》首卷。学者当以《内经》为体,以仲景书为用,如流俗所言标本,切不可附和其说,而为有识者笑。”

这篇“读法”无疑给予读者以指导和启迪。但须说明注意的是,“读法”既然是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写出来用以指导来者,自然是代表一家的学术思想。有些是共同公认的普遍观点,有的就可能是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