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四、中医文献的分类

四、中医文献的分类

(一)分类概说

掌握中医文献的分类情况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检索,而且对于大体了解中医学术思想体系也很有帮助。科学分类的本身,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我们这里所说的分类,只能是重点地围绕着实际应用、就现存的中医文献实际情况谈一些问题。当然也涉及到若干分类标准问题。现存的古今目录书对于医籍的分类十分混乱,其中最为详细、实用而比较科学的当属《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目》),它是在1961年出版的。限于当时的条件,大量的条目未经核实鑑定,因而错误很多。再者,此书有目无录,许多问题还要査阅其他的目录书。其他目录书分类又是五花八门,并不与《联目》完全对号。分类分歧不大或基本一致的以及大家易于理解的,如临证内外妇儿各科、本草等,这里就不详说了,要说的是一些分类混乱、意见分歧、存在问题较多的若干类别。

根据传统习惯和中医文献的内容实际,我们为叙述方便,可分为部、类、门、科、属五个层次。

部:晋以前称“略”,如汉•刘歆把典籍分为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分为六略,即前七略中除辑略以下的六略。这六略所包涵的门类如下:

六艺略;(1)易 (2)书 (3)诗 (4)礼 (5)乐 (6)春秋 (7)论语 (8)孝经 (9)小学

诸子略:(1)儒 (2)道 (3)阴阳 (4)法 (5)名 (6)墨 (7)纵横 (8)杂 (9)农 (10)小说

诗赋略:(1)赋 (2)歌诗

兵书略:(1)兵权谋 (2)兵形势 (3)阴阳 (4)兵技巧

数术略:(1)天文 (2)历谱 (3)五行(4)蓍龟 (5)杂占 (6)形法

方技略:(1)医经 (2)经方 (3)房中(4)神仙

上述“略”就是典籍的大类。自晋•荀勖《晋中经簿》把六略改为甲、乙、丙、丁四部,开创了四分法系统。以后甲、乙、丙、丁改称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类,一直沿用至近代。医籍隶属在子部,兹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列于下:

子部:(1)儒家类 (2)兵家类 (3)法家类 (4)农家类 (5)医家类 (6)天文算法类 (7)术数类 (8)艺术类 (9)谱录类 (10)杂家类 (11)类书类 (12)小说家类 (13)释家类 (14)道家类

我们所说的“部”即相当于古《七略》之略与四分法系统的部,医籍在子部。

类:相当于古目录四分法系统部之次级分类的“家”,如《四库总目》医家类。

门:门是类下小类的划分。门的划分各家不同,相当古《七略》分类法的次级分类,如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唯七略分类太简,以后目录学家对医籍的分门逐渐详细,但各家分法很不统一。

科:门下所属的学科。如本草、内外妇儿等。科的分类,各家更是杂乱不一。

属:是根据科的内容、体裁更详细的划分。古目录书多无属的划分。现列一总表如表2:

上表不包括现代中医文献。关于科下分属,这里仅举医经门和临证各科门的金匮伤寒科以示例,并对检索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加以说明。

(二)医经门

中医书的医经,类似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我们说类似,就是说不完全一致,并不是说任何一部中医基础理论书都可称得上医经。它必须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具备一定内容的奠基性著作。关于医经的内容,班固早在《汉书•艺文志》中作了定义,他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生死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和百药齐(剂)和之所宜。至齐(剂)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死为生。”就是说医经的内容,是推究人体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用以启示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死生的判断,度量针砭灸熨的施用,调配药物方剂的所宜。《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二十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共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今大部已亡。唯皇甫谧说:“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针经》即今之《灵枢》,皇甫谧去古未远,他的话还是可信的。班固对医经的定义和他所著录的《黄帝内经》,历来皆无疑义。

另旧题秦越人撰《黄帝八十一难经》,向亦多划入医经。但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书目多划入针灸科。就其实际内容,应归医经类。因为《甲乙经》是《素问》、《灵枢》的合编。仅多了少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既然承认《内经》是属于医经,《甲乙经》也不得例外。况《明堂孔穴》本来也属医经内容,《灵枢》就本名《针经》,《甲乙经》也不止是讲针灸。相反带《内经》、《素问》字样的书并不一定是医经,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等,这是我们检索时应注意的。医经的分属如表3:

以上分类须要说明者如下:

1.内经科:是指包括《素问》、《灵枢》二部分。《素问》分类模式范本是以至冰注、林亿等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內经素问》为标准。《灵枢》是以史崧传、元古林书堂刊或明赵府居敬堂刊《灵枢经》为标准。医籍分类,首先要确定一个各科属的模式范本,否则就没有分类的标准依据。其他各门类科属並仿此,其意义不再说明。

(1)注解属:指《素问》、《灵枢》全文的注解,模式范本如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例如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註》。《素问》、《灵枢》科互见,仿此,唯《素问》注解属以王冰注作模式范本。其他各科,凡言注解属,皆指全文注解。

(2)类编注解属:指《素问》、《灵枢》全文,按经文内容,以事为纲,以类相从,进行改编並加注解。此种体裁,始于《太素》,唯《太素》所据《内经》古传本非王冰、史崧本,故别立科。后继有元•罗天益《内经类编》,早佚。明•张介宾著《类经》,可为此属分类模式范本。

(3)类编节注属:指对《素问》、《灵枢》经文进行了删节加以类编注解。分类模式范本如清•李中梓《内经知要》。他如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註》、清•薛雪《医经原旨》等均属此。《素问》此属范本有明•汪机《续素问钞》。

(4)节注属:指对《素问》、《灵枢》经文进行删节注解,但未改编篇章。分类模式范本如清•姚止庵《素问灵枢经注节解》。凡言节注,均指原文有删节並加注解,如《素问》节注属分类模式范本有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或旧题徐灵胎《内经经释》。

(5)杂著属:凡不能归入上述各属者,皆入此属,如清•罗东逸《内经博议》。

2.素问科考证属:指从小学训诂岀发,对《素问》的名义、经文进行考证、训诂、校勘、章句等,分类模式范本有清•胡澎《内经素问校义》。他如清•俞越《内经辨言》(实为《读书馀录•素问篇》抽出单行而另立书名)、清•张文虎《舒艺室随笔•素问篇》、清•孙诒让《札迻•素问王冰注校》、清•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篇》(以上三书旧无单行,作者曾辑以上五书笺校名《素问校诂编》)並属此。

3.难经科:《难经》原本早已失传,至唐•杨玄操为之编辑注解始行于世。杨玄操本今亦失传,所传者为宋人王惟一、丁德用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分类即依此为模式范本。此科白文本,也多是据此集注本钞出,今有明•佚名《难经》白文一卷,载《医学集览六要》中。

难经科编注属:《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各难的次序,曾引起若干学者的怀疑,认为其次序有颠倒错简,因而根据各人的理解从新编排了八十一难的部分次序。並加以注解。这类即为编注属,分类模式范本有元•滑寿《难经本义》,或清•丁锦《古本难经阐注》。

4.甲乙经科:古无全部注解本传世,只有白文本。现代方有注解本,如山东中医学院《甲乙经校释》。

(三)仲景书门

临证现称临床,这部分文献最多,临床各科的分类,可参考第一章、第三章。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为中医辨证论治、临证理论奠基性的、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历代研究仲景著作者,无虑数百家,已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几至成了一个学科。为此,《伤寒》、《金匮》在分类上单列一门。

仲景原著《伤寒卒病论》早已亡佚不存。今传的《伤寒论》为晋•王叔和编次,《金匮要略方论》为宋•王洙编次,后经林亿等于宋治平间校正刊行于世。我们对于《伤寒》、《金匮》的分类模式范本,只能以林亿本为标准,否则就检索无规可循,分类概念不清。其分属列如表4:

1.伤寒科:

(1)别裁属:别裁也可称别本。自林亿本《伤寒论》传世后,近代又发现了一些所谓古传本《伤寒论》,如康平本、康治本、桂林本、长沙本等。这些传本的条文或多或少与林亿本不同。学者认为,这些古传本虽然也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但大都是伪託。还有一类内容有来历,但与今本《伤寒论》编排及部分条文文字出入较大,以至完全不同。以上分类模式范本有甲、《康平伤寒论》,乙、《金匮玉函经》,丙、清•王朴庄《伤寒论注》(此书据《千金翼方•伤寒门》编次注解)。

(2)注解属:指依林本《伤寒论》全文的注解。分类模式范本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例有明•赵开美《伤寒论集注》,明•张卿子《伤寒论注》,清•张志聪《伤寒论印宗》等。

(3)节注属:也可称条辨属。明•方有执以为王叔和混乱了仲景《伤寒论》的编次,並认为“伤寒例”非仲景原文,予以删除。方氏著有《伤寒论条辨》,一时风尙所及,众相仿效,或删移篇次,或更易条文,凡此之类,並归本属。此属著作很多,分类模式范本即方氏《伤寒论条辨》。例有清•喻昌《尙论篇》,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清•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清•张璐《伤寒缵论》,清•沈目南《伤寒论六经辨证》等。

(4)类法属:指以辨证论治的大法而从新类次《伤寒论》本文,并加注解。分类模式范本有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它是以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刺法、温法等类次原文的。例有清•吴人驹《医宗承启》。

(5)类证属:指以方证来类次《伤寒论》本文並加以注解。分类模式范本有甲、清•柯琴《伤寒论注》,它是以汤证类次本文的,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白虎汤证等。乙、模式范本有宋・宋云公《伤寒类证》或明•黄仲理《伤寒类证》,它是以证候来类次本文的,如呕吐、发热、谵语等。例有明•汪机《伤寒选录》,清•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以方证、证候类次,均限基本上以《伤寒论》本文为主体依据,超出《伤寒论》本文的主体,虽以类证、类法、类方名书或这种形式体裁的著作,也不归本属。

(6)明理属:指以《伤寒论》的证候为纲,如发热、恶寒、呕吐、头痛、谵语、郑声、懊憹等等,进行理法的阐述发挥。它和类证属不同的是,其体裁不是编次《伤寒论》本文以及本文的注解,而是以《伤寒论》为依据,进行综述性的阐发,分类模式范本有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此种体裁后世仿效者很多,如清•陈尧道《伤寒辨证》,清•厐润田《证治集解》(又名《伤寒捷解》、《伤寒哲解》)。也有类似此体裁而不限于《伤寒论》本文内容另有部分补充发挥者,也归此属,如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陶华《伤寒明理续论》,明•李中梓《伤寒括要》,清•张璐《伤寒绪论》等。

(7)发挥属:指从不同的方式体裁、既有《伤寒论》本文的编次,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写成的著作。这类著作有类似《伤寒论》体裁的条述体,如宋•厐安时《伤寒总病论》、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有问答体,如宋•朱肱《南阳活人书》;有辨论体,如清•柯琴《伤寒论翼》;有类证、类法、辨论等综合性杂体,如清•吕搽村《寒伤寻源》,以及其他杂体皆归此属。

(8)方解属:指专以注解释义《伤寒论》113方的著作,分类模式范本有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或清•柯琴《伤寒论附翼》。例有清•徐彬《伤寒一百一十三方发明》,清•徐木椿《伤寒类方》等。方解如不以《伤寒论》方为主,则归方书门方解属。

(9)歌括属:指以歌诀诗赋的体裁来阐述《伤寒论》的义理,分类模式范本有宋•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例有宋•通真子《伤寒括要》,宋•钱闻礼《伤寒百证歌》,宋•杨士瀛《伤寒活人总括》,清•严则菴《伤寒捷诀》等。

(10)图表属:分类模式范本有元•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例如清•徐彬《伤寒图说》,清•包诚《伤寒审证表》等。

2.金匮科:

(1)本文属:指《金匮要略方论》白文,分类模式范本有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本,或明•吴勉学《医统正脉全书》本。

(2)注解属: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全文注解。最早有明•赵良仁《金匮方论衍义》,分类模式范本有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例有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3)节注属:指对林亿本有删节的注解本。清初以来,注解《金匮》的医家很多,有不少学者认为自“杂疗第二十三”以后、以及各篇的附方并非仲景原文,乃林亿所增(也有的认为虽林亿所增,未必均非岀于仲景),因而删除不注。分类模式范本有清·程林《金匮要略直解》。例有清·尤怡《金匮心典》,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等,注解者只有二十二篇(全书二十五篇)。也有删节同时并稍移易篇次者,如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

(4)发挥属:指对《金匮要略》从不同的角度、体裁进行阐述发挥,分类模式范本有清·黄元御《金匮悬解》。例有清·沈灵犀《读金匮要略大意》等。有的医籍虽名“金匮”,但与《金匮要略》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明·戴元礼《金匮钩玄》,清・尤怡《金匮翼》等,不归此属。

(5)歌括属:指以歌括体裁叙述《金匮要略》方或证,现仅见方歌书,如清·陈修园《金匮方歌括》,清·戴心田《金匮汤头歌》等。

3.合编科:合编科指《伤寒》、《金匮》合编,或二书条文从新编次,或二书原本分注合刊,皆归此属。因仲景《伤寒杂病论》早佚,有的学者企图恢复此书的原貌。当然,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尽管这样,还是出现一些这样的辑著,如清·曹家珍编注《伤寒杂病论》,清·胡嗣超编辑《伤寒杂病论》,清·汪宗沂《杂病论辑逸》等。

(四)方书门

无论古代与现代书目,对于方书的分类都较混乱,一是概念不清;二是著录失之过宽。医学古称方技,如果我们以方技这个意义上理解“方”,那么除医经类等几乎所有的医书都可称方书或经方。后世书目在分类上虽有所改进,但仍较粗疏,很多并非单纯的方书也归入方书(如《国史经籍志》)或归入经方(如《宋以前医籍考》)。有的有方无论,也一股脑归入方论(如《中国医籍考》)。《中医联目》的分类已有显著的进步,但仍是分类概念不清,失之过宽,方书与综合性医书界限不明。例如将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入“综合性医书”门,但是宋·严用和《济生方》,以及宋·史堪《史载之方》分入“方书”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之论,而附以经验之药”。又云“论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今观《济生方》确与《提要》所言合。说明《济生方》与《三因方》内容体裁基本一样,都是方论并重,自然不宜分入两门。《史载之方》更是论重于方,如“为医总论”洋洋达三千五百余言,自与单纯方书不类。这类书理应划归临证各科门诸病通治科。我们认为”方书”类,应是仅有治疗方药而无辨证理法的医籍,只要有论(不包括方解),不论简繁详略,皆归临床相应的各科属。这样,不仅分类概念明确,分类也较切合实际。

(五)临证各科门

本门有关临证如内、外、妇、儿各科比较明确,不烦详说。唯临证综合科须加说明。所谓“临证综合”,指书中内容不止论述一科,其中不少属于古之大方脉科,在第一章“以科别命名”一节中已作过说明。有一部分超出大方脉的范围。临证综合科,目录书分类名称不一,前已提及如《中国医籍考》与《宋以前医籍考》一律归入方论或经方,其他目录书,有的称“证治”,有的称“病总”,有的称“杂病方论”,《中医联目》称”综合性医书”。

这类医籍的体例庞杂、内容也不划一,它们的共同特点(也可以说是分类一般标准)是:第一、具备多学科内容;第二、全书统一分卷;第三、有论有方;第四、各科无独立的书名;第五、方论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或论述。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元·李杲《兰室秘藏》、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明·刘纯《玉机微义》,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张璐《张氏医通》,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等等。歌赋属如明·李梃《医学入门》,清·蒋仲芳《医宗说约》,清·董西园《医级》,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等等均为此科。

(六)全书门

医学全书与临证综合性医书,古目录书多不分别。从中医文献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有不少内容类似,在概念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有量的区分。全书门的划分,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实用。全书的分类标准是:第一、全书统一分卷,篇帙较大;第二、具备各学科的内容;第三、各科有独立的书名,但不独立成书;第四、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或论述。分类模式范本有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全书分福、寿、康、宁四集,每集十册,以“富贵荣华客,清闲自在仙;鹏程九万里,鹤算八千年;玉质成飞步,朱颜永驻延;平安无量劫,静默有真源。”四十字编号。兹将各卷书名列如下:

卷1《历世圣贤名医姓氏》,卷2《内经要旨》,卷3《翼医通考》,卷4《内经脉侯》,卷5《运气易览》,卷6《经穴发明》,卷7《针灸直指》,卷8〜79《病机治法》,卷80〜81《外科理例》,卷82〜83《妇科心镜》,卷84《螽斯广育》,卷85《胎产须知》,卷86〜87《老老馀编》,卷88〜90《幼幼类集》,卷91《痘疹泄秘》,卷92《奇病续抄》,卷93《经验秘方》,卷94《本草集要》,卷96《本草御荒》,卷97《法制备录》,卷98《通用诸方》,卷99〜100《养生余录》。

例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也为此属。卷1〜3《传忠录》,卷4〜6《脉神章》,卷7〜8《伤寒典》,卷9~37《杂证谟》,卷。38〜39《妇人规》,卷40〜41《小儿则》,卷42〜45《痘疹诠》,卷46〜47《外科钤》,卷48〜49《本草正》,卷50《古方八略》,卷51《新方八阵》,卷52〜60《古方八阵》,卷61《妇人规古方》,卷62《小儿则古方》,卷63《痘疹诠古方》,卷64《外外科钤古方》。

(七)类书门

类书的分类标准是:第一、统一分卷,多为巨帙;第二、分汨别类,但无独立的门类书名;第三、全部是前人文献资料的照录汇编,无编者的观点论述;第四、所录文献资料大都注明出·处。以上可见,类书和全书最大的区别是汇编还是著述,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类书分类的模式范本有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部全录”本名“医药典”)。其他如唐·王秦《外台秘要》,明·朱槦《普济方》,外国医家如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朝鲜金礼蒙等《医方类聚》等,并属类书。由于这类书汇录了大量原始文献,并注明了出处,因而对于校勘、辑佚、研究参考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八)丛书门

丛书的分类标准是:第一、各子目图书独立分卷;第二、各-子目图书有独立的书名;第三、各子目的图书可以是不同人的著作,也可以是同一人的著作;第四、多数不是同一时间成书。上述可见,丛书与综合性医书、全书、类书都是不同的。丛书有汇刻或汇编多人的著作,也有汇刻一人的著作。分类模式范本,多-家汇刻有明·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入上古自《内经》以至明人医籍44种。他如《刘河间三六书》、《东垣十书》、《薛氏医案》、《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均属此类。

一家丛书,分类模式范本有明·王肯堂《六科证治准绳》。例如明·万密斋《万密斋医学全书》,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清·黄元御《黄氏医书八种》等,均属此类。

以上,我们讲了一部分中医文献的门科属的分类,虽然不是全部中医文献的分类,大家通过上述举例,可以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上述主要是想向我们提示:

第一、中医文献内容丰富多彩,体裁各式各样。上述初步给了我们一个全部中医文献分类的纲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的、从不同的角度、类别来选择检索适合自己参考的文献。

第二、以往的目录书还没有一个详细的、规范化的统一分类,有了上述一个大体纲领,在检索到一部中医典籍时,可以很快识别属于那类的文献,从而决择是否自己所需要的参考内容类别。

第三、上述分类的纲领,也是反映中医学术的文献特色,它使我们鸟瞰了全部古代中医学术的研究系统与领域。因为文献就是知识的载体,不同文献的分类,也就是反映不同知识结构形式的分类。

五、目录书的检索

有了以上的初步了解,就可以进一步查阅目录了。查阅图书目录的目的,大约有二种情况:

第一,自己有确定的具体文献需要,按目索书,比较简单。只要到图书馆检索书目卡片即得。所存在的问题是该馆不藏此书,可进一步査阅《中医联合图书目录》,已可基本了解到该书何处有馆藏。现在要讲的是利用《中医联目》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医联目》是在1961年出版的。当时因时间仓促、人力有限,未能对所收图书逐一核实鉴定,因而各著录项的错误很多。概括言之:有误著书名者,有作者名字别号颠倒者;有错著成书年代者;有错著版本者;有分类错误者。尤其是版本项,错误最多,不遑枚举。

(2)《中医联目》所收图书均是现存者,虽已囊括十之七八,但遗漏者也不少。不仅公家各图书馆收集不全,而且私人藏书除思补山房、栖芬室外,全部未能征集。因此,它并不代表我国现存的全部中医图书。

(3)《中医联目》出版已时隔二十余年,新版尚未问世。其间单位变更不知凡几,尤其是“四害”横行期间,文化典籍损失,难以胜计。故此《中医联目》所著录的图书,现在是否存世,未可遽定。馆藏单位亦或有变更。

(4)《中医联目》的版本项,有许多图书版本多述数十,它并不是我们都需要的,也不是任选一本皆可。我们读书,当求善本,因而需要者仅是其中的一本或几本。何以知道那是善本?这就须要进一步地考察了。初学者不妨选择刊刻年代最早的刻印本,但这并不是最好、最科学的办法。

第二种情况是定题博览,就是说为了研究某个专题,须要广泛蒐集文献资料。这类情况比较复杂,要视什么性质的专题。首先要根据中医文献的命名特点、内容体例、分类情况(这些我们:在上面都已讲过)来估计一下在哪些文献中可能存在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分类运用目录书以及有关的工具书进行检索,这样就大大缩减了检索范围,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盲目的大海捞针。下面我们就讲怎样查目录。以及目录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知识、信息。

(一)著录项

每种目录都有著录项。著录项就是有关该书的知识、信息项目。根据不同的目录书,所提供的著录项有详有略、有多有少。概括起来,列如表5。

表5并不表示目录书的著录顺序和形式规范,也不是所有的目录书都有这些著录项。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古之目录书原无一定规范。通常著录项略如以上顺序。如以书名为主要款目而编制的目录叫“以书类人”;也有以人为主要款目而编制的目录叫“以人类书”。如《旧唐书·经籍志》就是”以书类人”,首书名卷数,次人名以小字注出。而《新唐书·艺文志》就是“以人类书”,即先人名后书名、卷数。各著录项的内容,下面作一些讲述。

(二)书名项

书名项看来很简单,对于中医古籍来说就不那么简单。

1.同名异书:同名异书的情况很多,如明·龚居中有《红炉点雪》,明·陆岳、清·叶向春也有《红炉点雪》。《医镜》就有宋·卢昶、明·蒋达美、许兆祯、蒋仪等四人的著作同名。如算上清人吕越、石圻之、顾靖远、何寿彭、江涵暾、罗克藻、石斗辉、谢宏绪、周廷燮等九人的《医镜》,共有十三部医书都叫《医镜》。假使书目未著录作者,你就弄不清是谁的著作,如《医藏书目·秘密函》:“《红炉点雪》一百三十二论。”未著作者,这就须要考证。按《医藏书目》著于明,自然排除了叶向春的著作。又查龚居中《红炉点雪》,本名《痰火点雪》,共四卷,细目仅九十一论,而不是一百三十二论,说明不是《医藏书目》所著录的《红炉点雪》,剩下的只有是陆岳的《红炉点雪》了。以上是比较简单的例子:有许多是更为复杂的情况,这是要引起注意的。

2.同书异名:同书异名的情况也很多。如上述《痰火点雪》就又名《红炉点雪》。又如《金匮钩玄》,最初叫《丹溪语录》,约十年后更名《丹溪药要》,经戴原礼补注而名《金匮钩玄》,复又改名《平治荟萃》及《师友渊源》(见明·程充《丹溪心法》序与卢和《丹溪纂要》例言)。明嘉靖间汪机将其又更名为《推求师意》(见《汪石山医书八种》)。

另一种情况是伪书或剽窃,例如清·邓赞夫的《目科正宗》,就是剽窃其师黄庭镜的《目科大成》。清·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完全是剽窃明·施永图《神方医旨食物本草》的。这种情况,虽然书名不同、作者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部、同一内容的书。其他改头换面,略易篇节文字而另立书名、窃为己有的也屡见不鲜。

现在对于古籍书目,由于不瞭解古籍的情况,有日趋简略的情况,著录书名不题全称,以致大大压缩了书名项的信息量。所谓刊本全称,是指书名前后的修饰语,如名冠名尾。它的意义已在第二章讲过了,这也是书名项内客应注意的问题。

(三)书卷项

在目录书中,同一部书未必著录相同的卷数,而卷数本身就向我们提示了版本或其他信息。卷数不同,有以下情况。

1.记录分卷标准不同:有的中医古籍,除正文分卷外,还有首卷、附卷。如明·李梃《医学入门》,原分七卷,首一卷,《中国医籍考》著八卷,《四部总录医药编》著录七卷,唯《中医联目》著录七卷首一卷。前二者,一是连首卷计算在内,一是未把首卷计算在内。

还有的医籍,每卷又有上中下之分,可以说分卷之中又有分卷。如清·黄朝坊《金匮启钥》,《中医联目》著录总三十七卷(其中《痘科》六卷误著九卷)。《贩书偶记续编》著录总三十五卷,其中《金匮启钥》十四卷(杂病、伤寒、温病部分)注明卷十分三卷,卷十四分二卷,如把分卷中之分卷都计在内,就是十七卷了。

2.古原本分卷不同:按宋以前未发明印刷术时,皆用简帛、纸张传抄图书。六朝隋唐有所谓卷子本,一捲即一卷。由于各人用卷长短不齐,分卷就可能不一。如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和梁·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据序言说原来都是三卷。可是《隋书·经籍志》著录“《肘后方》六卷·葛洪撰;梁二卷。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亡。”《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肘后救卒方》四卷,葛洪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葛洪《肘后救卒方》六卷”。今传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八卷。这三卷、四卷、六卷、九卷、八卷等的不同,就提示了存在着不同的传本。

3。同书后人以意分卷:如《素问》、《灵枢》,本来都是九卷。《素问》至王冰、《灵枢》至史崧才各分为二十四卷。明赵府居敬堂刊刻时各分为十二卷。马莳、张志聪又各分为九卷。其实二十四卷、十二卷、九卷等经文、篇目次第都一样,都是来自王冰、史崧同一个祖本。这种情况,虽然卷数不一,但并不反映经文内容以及王冰注内容的增减,也不完全反映经文的版本系统。但对考察版本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作者项

作者项在各目录书中的著录也不划一,有著录姓名字号者,有仅著录字号而不著名字者,因此有的目录所著的作者姓名,并不一定是他的名字,也可能是字、号、别号等,这要注意分辨。如名字著录错误,有的情况就复杂了,须加以深入地考证才能清楚。

如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著录有《戴复庵方书》。据其师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戴原礼《证治要诀》十二卷。复庵受文皇(指明永乐皇帝)宠顾,供奉之余,著为此书。”可证钱谦益所说的《戴复庵方书》就是戴原礼《证治要诀》。如果我们相信戴原礼叫戴复庵就错了。按明·李濂《医史》、王汝玉《太医院使戴公墓志》等,具载戴思恭,字原礼(以字行)。《浦阳建溪戴氏宗谱》载戴原礼号肃斋,根本没有戴复庵这个名号。原来钱曾是因《证治要诀》中有“戴复庵云”字样而误会,戴复庵当是另一人(宋·戴壻,号复庵?)。

作者的籍贯里居,绝大部分目录书都是著录的旧地名、古地名。有少地名很复杂,要想弄清相当现代的什么地方,比考证人名还困难。如明·刘纯《医经小学》自题“吴陵”人,连《地名大辞典》正文也未收吴陵一辞,只有《泰州志》有明确记载:“泰州初为海陵县,后分为一州一县,州名吴州,县名吴陵。”当今江苏泰县、如皋一带。像张从政《金史》作考城人,考城本春秋时戴国,故他自号戴人。李杲本古东垣人,故自号东垣老人,东垣县本秦置,《元史》题镇人,唐置,当今河北正定。考城、镇州、东垣现都不存在,而目录书还是写作考城、镇人的。《晋书》说皇甫谧“安定朝(音zhú)那人”,目录书也是这样著录的,但朝那相当今日何处?还在争论。以上说明籍贯·里居也很复杂,不容忽视。

(五)次作者项

指注解、辑佚以及参与者等。整理者包括校、订、补、编、集、刊等等,在第二章我们已讲过。多数目录书对次作者不注意详细著录。实际上本著录项很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

1.考师承:在清·沈目南《医征》参阅姓氏有”业师石楷”,于是我们得知沈目南是石楷的弟子(石楷,清初名医,撰有《伤寒五法》、《证治百问》、《新方八法》,并校刊张景岳《质疑录》、吴又可《瘟疫论》等)。又如清·张璐《张氏医通》,参阅姓字中有61人,其中不少同仁学友如陈治、马元仪、尤生洲、汪琥、汪缰功等皆一代名医,并有著作传世。同时知道张璐子诞光的门人丁振公、丁繡原;飞畴的门人王禹九。

2.正人名:如《医藏书目》著录“《医学统宗》,何东文撰”。按明·刘浴德《伤寒三秘·气候歌》首题“吴陵刘纯宗厚甫歌括,海陵一阳何东文选甫补正”。刘浴德在“小引”中说:“海陵文选何子,补而正之。载在《医学统宗》,可考而知也。”可证《医学统宗》的作者为刘纯的同郡何东、字文选,号一阳,并非何东文,《医藏书目》显然失误。

3.知家世:《伤寒全生集》(见第二章)卷端题名,知叶夭士曾孙名鐘,字肇康;玄孙名潮,字青来。前述《目经大成》,今中医古籍出版社新排点校本失载卷端参与者与作者姓名:“平昌慎斋魏定国鉴定,卢汀不尘子黄庭镜燕台氏笔乘,上邑族弟香泉必智学源参阅,男鉏非在田省畊原订,孙玉峰瑛怀校刊,受业门人胡鹏南腾霄、族叔文标庭树同校”。从中我们不仅知其师承,也同时知家世。以上可见次作者项的重要。

(六)提要项

一些目录书对于提要写的详略不一,这是目录书最重要的内容。所谓“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了解的多少。提要写的较好的,当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兹录则以供揣摩。

“《伤寒注论》十卷,附《伤寒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内府藏本):《伤寒论》十卷,汉·张机撰,晋·王叔和编,金·成无己注。《明理论》三卷、《论方》则无己所自撰,以发明机说者也。叔和,高平人,官太医令。无己,聊摄人,生于宋嘉祐、治平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余尚存,见开禧元年历阳张孝忠跋。中明吴勉学刻此书,题曰宋人,误也。《伤寒论》前有宋·高保衡、奇、林亿等校上序,称‘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能考正。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先定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三方。(案:一十三,原本误作一十二,今改正。)今请颁行。’又称: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云云。而明·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则诋叔和所编与无己所注,多所改易窜乱,并序例一篇,为叔和伪讬而删之。国朝喻昌作《尚论篇》,于叔和编次之舛、序例之谬,及无己所注、林亿等所校之失,攻击尤详,皆重为考定,自谓复长沙之旧本。其书盛行于世,而王氏、成氏之书遂微。然叔和一代君医,又去古未远,其学当有所受。无己于斯一帙,研究终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可概从屏斥,尽以为非。夫朱子改《大学》为一经,《十传》分《中庸》为三十三章,于学者不为无裨。必谓孔门之旧本如是,则终无确证可凭也。今《大学》、《中庸》列朱子之本于学官,亦列郑玄本于学官,原不偏废,又乌可以后人重定此书,遂废王氏、成氏之本乎!无己所作《明理论》凡五十篇,又《方论》二十篇,于君臣佐使之义,阐发尤明。严器之序,称无己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旨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释战慄有内外之诊,论烦躁有阴阳之别,谵语郑声令虚实之灼知,四逆与厥使浅深之类明云云,其推挹甚至。张孝忠跋,亦称无己此集,自北而南。先以绍兴庚戌得《伤寒论注》十卷于医士王光廷家,后守荆门又于襄阳访得《明理论》四卷,因为刊版于郴山,则在当时,固已深重其书矣。”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尝以纳赀得官,监济源税。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则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载入方技传也。初,杲母婴疾,为众医杂治死,迄莫知为何证。杲自伤不知医理,遂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是编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别阴阳寒热、有余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法取补土生全、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前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医壘元戎》十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元·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赵州人,官本州教授。据好古所作《此事难知》序,盖其学出于李杲。然此书海藏黄耆汤条下,称杲为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汤条下,称先师洁古老人。则好古实受业张元素,殆如赵匡、陆淳,同受《春秋》于啖助,而淳又从匡讲问欤?自跋称‘是书已成于辛卯(金哀宗正六十八年),至丁酉春(元灭金之第四年)为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可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试书首尾,仅得复完。’前有自序,亦题丁酉岁,盖初成于金末,而重辑于元初也。其书以十二经为纲,皆首以伤寒,附以杂证。大旨祖长沙绪论,而参以东垣、易水之法,亦颇用《和剂局方》,与丹溪门径小异。然如半硫丸条下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则斟酌变通,亦未始不详且慎矣。其曰《医壘元戎》者,自序谓用药若临阵用兵也。此本为嘉靖癸卯辽东巡抚右都御史余姚顾遂所刻,万历癸巳两淮盐运使鄞县屠本畯又重刻之,体例颇为参差。盖书帕之本,往往移易其旧式,今无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录之焉。”

“《局方发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元·朱震亨撰。以《和剂局方》不载病源,止于各方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而未能变通,因一一为之辨论。大旨专为辟温补、戒燥热而作。张介宾《景岳全书》云《局方》一书,宋神宗(案:此《方》成于徽宗之时,介宾以为神宗,殊为舛误,谨附订于此。)诏天下高医奏进而成,虽其中或有过于粉饰者,神效之方亦必不少,岂可轻议。其意颇不以震亨为然。考震亨之学,出于宋内官罗知悌,知悌之学,距河间刘完素仅隔一传。完素主于泻火,震亨则主于滋阴,虽一攻其有余、其剂峻利;一补其不足,其剂和平,而大旨不离其渊源。故于《局方》香窜燥烈诸药,谆谆致辨。明以来沿其波者,往往以黄柏、知母戕伤元气,介宾鉴其末流,故惟以益火为宗,掊击刘、朱,不遗余力。其以冰雪凛冽为不和,以天晴日暖为和,取譬固是。然清风凉雨,亦不能谓之不和;铄石流金,亦不能强谓之和。各明一义而忘其各执一偏,其病实相等也。故介宾之说不可不知,而震亨是编,亦未可竟废”

以上可以略知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旨趣,提要之纲纪。今时见未读其书或未领悟其内容要旨精义,而浅哙图书提奚书评,如云某某”遵古而不泥于古”、”主张辨论治、四诊合参”等泛泛水辞,较之《四库提要》,何啻夭壤!不言而喻,《四库提要》也不是说尽善尽美了,馆臣舛误疏漏之处还是木少的,为此余嘉锡先生曾著《四库提要辨证》,惟医家类只及十之一二。以今夭的目录学眼光来看,《四库提要》之体例,尚不能满足现代学术发展的需要,况其所录提要,正目医书97部,1816卷;存目医书94部,682卷,不及现存医籍百之二三。因此,我们还须要查阅其他许多目录书,才能解决问题。

(七)版本项

版本的著录,在于向读者提供图书存亡的情况、善本的线索、版本的款式,以便指导读者选择善本,或供校勘学者、版本学者进行版本系统的考察与版本鉴定之依据。但多数目录书尚无这方面的完善著录,因而须要数种目录书相互参阅,方能获得完整的资料。如有的只著录刊本年代而无行格款式,无法对其进一步核实。通常,未有版本特征的著录和专家鉴定,或是版本专家的目录书专著,多数是不可遽信的。

版本项对于我们选择善本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什么是善本?现在专家们的意见还不太一致,收藏家有收藏家的标准,版本学家与不同专业的学者也都有各自的标准或看法。我们这里不去展开讨论。从实际阅读参考出发,结合中医专业,我们的标准建:

第一、传世足本:足本就是全书完整无缺,无残脱删削、漏字夺句、少序缺跋等。清·张之洞就定了”足本”这条标准。但是有些医籍就不能这样要求,如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原本十卷,早亡。今传世的最好宋刻本只有五卷,残缺严重,但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好刊本了,我们不能说这不是善本。我们只能要求在这个传世的宋本基础上,不能再有脱漏删削,就算是足本。《中医联目》载《刘涓予鬼遗方》有十六个版本如下:

①宋刻本

②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刻本

③日本文化九年壬申(1812)抄本

④清嘉庆间桐川顾氏刻本

⑤《读书画斋丛书》本

⑥清末南陵徐乃昌影摹宋本重刻本

⑦清抄本(翁同书跋)”

⑧影宋精抄本

⑨民国间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影宋本

⑩湖南唐氏抄本

⑪日本抄本

⑫《三三医书》本

⑬《中国医书大成》本

⑭《丛书集成》(据《读书画斋丛书》及《平津馆丛书》本铅印)

⑮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仿宋刻本影印

⑯待鉴定本

以上①属最好。已是国家重要文物,一般读者难得见。⑥⑧⑨都是影宋本,影宋本和真宋本从实用价值上没有什么区别。⑮是影印⑥的,就是说有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徐乃昌影摹宋本,等于有了徐本,有了徐本,就基本等于有了宋本,其他各本也就无须参考了。⑮就是我们所说的传世足本之一。我们说“足本”是相对的,因加“传世”二字。类似《刘涓子鬼遗方》的情况不少,如葛洪《肘后备急方》、《新修本草》、。杨上善《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等等。

第二、刊印精晰:光是传世足本,尚不足以称最善,还要刊刻印刷精细清晰。过去木版印刷不能持久,印刷数百部以至千部尚好,再印多了就字迹走1形以至模糊不清。因刻槽变浅,上墨难匀,稍不精心,便墨多漫槽,字黑一团;墨少则字迹笔划残断不清。因此刻本以原刻初印本较好。刊本不好,不仅残缺字句,还可能发生误解,如《仁术便览》的作者名子就出现了错误。1959年我曾著文考证(见《辽宁医学杂志(3):53,1959),兹摘要如下:

按《临邑县志·艺文志》载有《仁术便览》四卷,并云张洁著。商务印书馆说《明史·艺文志》载有此书,撰者作张洁。查《明史·艺文志》并未载有此书。可是商务印书馆根据王重民先生《善本医籍经眼录》改作张浩撰、并误题书序名字。王氏云:“《仁术便览》四卷(明万历间刻本,九行,十八字。见图19),卷末题云:万历十三年春仲月吉临邑清泉张浩选集。检《临邑县志》不载浩的事迹,艺文志虽有是书目,然误浩为洁,盖其事迹湮没者久矣。”可见王氏之所以认为《仁术便览》的作者是张浩而不是张洁,主要是根据书末那行题字。其实那行题字正是张洁而不是张浩。原因是那行题字的张字,正好有一道板裂,张字旁的弓字下端一勾,恰巧印在洁字旁的氵上,于是洁字便很象浩。其次,吉字是从氵从吉,吉字第一笔长,第三笔短。浩字从氵从告,告字第二笔短,第四笔长,这也是作洁而非作浩的有力证。据(见图,注意张字下、洁字上一道板裂,并错界栏)。由于印板并差,书中不少漫漶不清之字。见表6。近人民卫生出版社重新点校订补排印此书,并改正了作者名字,也可说是《仁术便览》的善本了。但《中国善本书目》(样稿)仍沿旧误。

商务本 原刊本
3 6—7 一切风气攻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一切风气攻注……宜先服此药疏通气道然后进以风药
7 7 童便煮乌药口钱 童便煮乌药一钱
43 14 苍术口两 苍术二两
62 6 口口疮 赤口疮②
62 9 口口疮 白口疮③
88 4 上口清痰饮……头面口麻 上麻清痰饮……头面亦麻
88 7 苍术白术口口口……口口红花 苍术白术少佐熟…桃仁红花
177 5 贝母口口 百郃七分……楂 贝母去心七分 百部七分……柤
231 6 此是痰隔中口气滞…煎渣口探吐之 此是痰隔中焦气滞……煎渣服探吐之
231 8 口口口口小便必难……为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通 鼻头黄色小便必难…….为不小便蒲黄汤治心胃有热小便不通
258 2 甲长口肉 甲长浸肉
258 3 如有白口 如有白泡
342 8 柏子仁水浸口蒸 柏子仁水浸略蒸

第三、精校精注,有些医籍虽是原刻初印(包括影印)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夺衍错简、书讹笔误、刻印粗陋等,还是难以避免的。后人对其详加校勘、精审注释,于是就纠正了原本错误,提高了原本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一定刊刻年代最早的就是善本。如《灵枢经》,今存明赵府居敬堂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1963年刘衡如据元刻本及有关参考书进行了校勘排印出版,虽然不能代替明本(因是简化字),但对于阅读实用,反比明本更好。又如张洁古《医学启源》,今存有明嘉靖十一年安正堂刻本,1978年任应秋据另一明刻本及有关参考书进行了校勘(任氏误认嘉靖本为成化本,误认另一明刻本为元刻本),阅读实用比安正堂本更好。因安正堂本就是一个刻印不精的本子。

所谓精校精注,不能单看书牌。古今都有一些书坊书局粗制滥造,而书牌却大肆宣“校正足本”、”精校无讹”等等,实际上是劣品。精校精注必须是经通晓校勘、版本与训诂的专家校注才有意义。一些古之校勘学名家所校之书就更为重要。

第四、古刊古抄:古刊古抄,清代目录学家如张之洞、丁丙曾用“旧刊旧抄”这一术语。实际上也是指古刊古抄,如宋元明版以及其抄本,包括一些稿本。他们都是清人,他们所说的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古。尤其是在旧中华民国期间,一些书局的石印本、铅排本,品质低劣,充斥市场,我们说“古”,就有排除这些的含义。

一般说刊本越早,越接近原貌。越是反复翻刻,自然也就错误越多。在无更好精校精注本的情况下,仍以最早刊本为佳。另是要看刊本,包括抄本是根据的什么祖本、底本,如孙思邈《千金方》,我国现存不少明刊,但却没有日本永嘉二年(1849)江户医学影宋本为善,因为它所用的底本,比明刊本更早。至唐以前的卷子抄本,不论抄写的精与不精、残与不残,都是一纸千金了。现在也刊行了不少点校本,有好有差,校刊了原来的错误,有的又出现了新的错误。古人说“校书如秋风扫落叶”,因此说今本(除影印本)还不能完全代替古本。

以上我们所提的四条标准,可供选择善本、利用版本项的参考。

(八)资料项

资料项见于汇录式目录书,如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丁福保《四部总录医药编》、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清·瞿镛《铁琴铜剑楼宋元版书影识语》等。

往往一部医籍,单从一家提要对其内容旨趣的瞭解还很不够。尤其是有许多医籍向来没有提要书录的,资料项就更为重要。在资料项给我们提供的序跋凡例及有关评论考证等等,或是汇录各家的提要,使我们根据这些原始资料,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

我们在前面包经讲过,作者自己的序言凡例,就是更好、更为详细的内容提要,也常常是目录学家撰写提要赖以取资的重要素材。当然不是唯一的取资素材,因为作者自己,有些难免主观因素和过于粉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