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正文 序三 颜德馨

颜德馨,1920年生,生于江苏,祖籍山东先贤亚圣颜渊之后裔。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自幼从父江南名名中医颜亦鲁学医,复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毕业后悬壶于沪上,屡起沉疴。

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委,中医专业组组长。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铁道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台湾中医针灸学会、中国医药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

颜德馨在60年行医生涯中,上下求索,勇探未知,不断创析,善于总结经验,勤于著书立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事“衡法”治则的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及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在中医治则学研究中开辟了新的天地,是中医理论的一重大突破。这一法则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延缓衰老,并从事“瘀血与衰老”的科学研究。《人民日报》曾刊出“人体衰老上海有新说”的报道。衡法学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颜氏学说,拍摄“抗衰老”科技片,参加国际生命科学电影展并获奖。颜德馨不仅在中医理论上有创新,在临床上也颇具特色,医术精湛,独树一帜。对治疗疑难杂病、老年病,均取得显著疗效,名扬海内外。

对于战略的问题,绝对不是我的强项。贾谦同志不以老耄舍我,希望我能为其著作写序,一定有他的目的,我想大约便是孔子所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今年,马齿八十有七,这么个年岁,大可不必顾忌我口吐真言了。从医70载,开门问疾苦,闭户阅沧桑,晨夕共芸编蠹卷,扬榷千古事,我也真想为中医事业说点话。

中医走过几千年,到现在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振兴中医既是国策,也是民意,更是中医的心声。我想说几点:第一,要让国策与民意之间建立“直通车”。层层传达,掺杂己意,变为变调已成常事,国策怎能执行?民意怎能付实?第二,中医与西医接轨很难,中医与国际接轨更难,一个是天雷,一个是地火,碰撞出现惊天动地现象是事实,但非接轨。那么中医应该与谁接轨,这个对象应该是“现代化”,现代化的管理、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科技。中医事业与时俱进,一定要贯彻**讲的“可持续发展观”,应顺时代、应顺国情、应顺民意。第三,稳定中医队伍,中医在某些综合医院出现“塌方”危象,人心思走,真担心再过若干年中医科成了“明日黄花”。第四,中医药知识产权需要立法保护,加大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研发力度,尽快抢救有可能失传的绝技。第五,保存中医特色,创新不能偏离中医理论的方向。可能还有一些,一时就想到这些,先讲出来。

《中医战略》一书,我能看到她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还设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来供决策部门参考,能直言胸臆,能从战略高度来为中医把脉开方,让中医界掌握更多信息,正确定位,对广大中医无疑也是“及时雨”。这一价值也非同小可。因此,我衷心感谢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乐为之序。

颜德馨 序于餐芝轩

2006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