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正文 新时期中医药名厂名药建设战略刍议

全世界制药企业都在争创名厂名药。到底什么是名厂名药?新时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战略争创名厂名药?这是我们希望回答的问题。

一、何谓名厂名药

战国时公孙龙提出“夫名,实谓也”。荀子曰:“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认为名是对实的反映。凡名必须副实,才有确切的名,否则即无意义。

我们平常说的名医、名人、名家、名演员等,首先是其言其行得到公认。当然,也有人是被捧起来的、炒起来的,知名度很高,却不一定是名人名家。也有的厂家及其产品完全是靠做广告出名的,虽然可以发大财,但其寿命有限,也成不了名厂、名药、名产品。例如,一种产品全靠弄两个小人在电视上扭屁股卖礼品,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知名度甚高,财也发得很大,但名不副实,难成名厂名产品,弄不好,将来可能还会成为人们唾骂的对象。一位美国中医朋友到中国来,要买这种产品,一看说明,是美国过时了的东西加了点维生素,扭头就走,边走边说:“怎么能这样做!”

同仁堂、胡庆余堂是公认的名厂。原因在于,这些厂家几百年来其药品没有假冒伪劣,确实有效,确实能解决病痛,尤其是其药品并非今天有效明天就得淘汰,而是过去应用了千百年,今后仍要应用下去。

六味地黄丸是名药,应用了1000多年,是有名的专用于肾阴虚的成药。鲁兆麟先生曾统计过,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430种病。当然,将这430种病写到其说明书上,则一种病也不治,因为六味地黄丸是中药。

在安国药材市场,见到某厂生产的牛黄解毒丸,一盒10丸1.5元钱。牛黄解毒丸也是名药,但这家的牛黄解毒丸名副其实吗?是名药吗?这个厂家能成名厂吗?

综上所述,简单地说,所谓名厂,是其产品好,信誉高;所谓名药,则是货真价实,疗效好、寿命长。同仁堂有两句名言: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同仁堂的祖训,也是其创名厂名药的经验总结。应该说,今天的名厂名药实际上都是这么创出来的,不如此,成不了名厂名药。名厂名药往往是连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六味地黄丸是名药,但您生产出来的是否是名药,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了降低成本,赚取更大的利润,投料不足,次料代好料,不可能成为名药、名厂。正所谓: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二、西药产业难以创出名药的原因

西医药在全世界占据了统治地位,为人类健康做出很大贡献,有其优势,但也有其问题,难以创出名药品牌。

1.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不太相容

西药企业的发展源于化学合成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是市场经济使然。市场经济起源于欧洲。当我国早已成为成熟的农业社会时,欧洲还是散乱的游牧部落,后来成为海盗国家。众所周知,中原地区历来受游牧民族侵略,我们修万里长城就是要抵抗游牧民族南侵。农业社会不去侵略别人,是因为自己有土地房屋,“穷家难舍”;而游牧民族则是马背民族,抢了就跑,抢来的就是自己的;因而就有匈奴南侵、五胡乱华,就有蒙古占领中原建立元朝、满清人关建立清朝之情事,这是落后的游牧民族打败先进的农业民族的典型事例。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郑和下西洋绝不能相提并论,一个是要抢劫,一个是要通商。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不仅抢劫他人,也掠夺自然,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今天,市场经济统治了全球,似乎市场经济就是绝对先进的、必须遵循的经济法则。市场经济确实有其优越性,通过竞争、通过流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其与和谐社会并不完全相容,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是如此。若以金钱为唯一目标,则会不择手段去争、去抢、去骗,只要有利可图就蜂拥而上,人与人也将成为金钱关系、竞争关系、敌对关系,犹如今日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一样。

我们中国人讲“和”,讲“和谐”,讲“和为贵”等等,中华民族讲的是“和”文化;我们中医讲“大医精诚”,无论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同样予以精心治疗。市场经济则不然。医患关系是金钱关系,患者只是摇钱树,缴不了住院费,不收住院,不予抢救,因为我开医院是为了赚钱。例如,某警察在追捕歹徒中负伤,被送进某医院,因未缴齐费用,一直被搁置在过道中,后因流血过多,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最终死亡。又如,救护车送产妇上医院,缴不了5元钱过路费,被收费站拦阻,导致产妇死亡。最后,某医院明知人家没有心脏病,却给人家安了10个支架,就是为了多挣钱。

综上所述,如果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则与和谐社会相去甚远。

2.西药企业难创名厂

世界上大的制药企业基本上都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年成百上千亿美元产值,大可谓大矣,称其为“名厂”亦无不可。然而,真正的名厂并不是靠产值和盈利为标准的。西方的制药厂家无非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厂、大企业而已。他们不断推出新药品,似乎是更先进的药品,殊不知是原来的药品被淘汰了,不得不推出新药品赚钱;他们生产药品并不是为了“济世活人”,仅仅是为了赚钱。许多情况下,他们先“制造”出疾病,以便卖他们的“药品”来“ 得”利润、“发展经济”。《参考消息》曾经刊载欧洲人的文章,说疾病都是大药厂开动舆论工具“制造”出来的:你有什么病,必须吃什么药,否则如何等等,然后就说,你吃了我的药如何好等等,于是他的药就卖出去了。有人按照洋人补充医学即缺什么补什么的说法,一说有人缺钙,于是补钙药品铺天盖地而来,似乎人人缺钙,不分男女老幼。如此说来,岂非多少万年以来,人就是在缺钙中走过来的?补来补去,骨质疏松没有解决,却平添了血钙高、内脏钙化的新病。这才是为推销药品而制造“疾病”。

3.西药难有长命药

西药最大的特点是成分清楚,靶点明确,针对性强,适应面广,是群体性治疗用药,只要得的这个病,就吃这种药,所以西医为人找了上万种病,为此也制造了上万种药。但西药有其明显不足:就像服装厂生产服装一样,从不考虑个体差异,当然也不会去考虑时间、地域差异。西药成分单一,毒副作用较大,尤其是会产生耐药性。2003年,我国住院者中,约20%系西药不良反应者,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雷米封曾是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已导致结核杆菌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雷米封对之已毫无办法,只得另行开发新的毒性更大的能杀死变异后的结核杆菌的药物。因此雷米封只是“过去时”的特效药而非名药。也正因为如此,西药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淘汰老产品、推出新产品。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是西药发展的两大瓶颈,几乎无法克服。

自19世纪末化学合成第一例治疗梅毒的西药--606以来,西方开发成功上万种药物,但绝大多数都以成为历史。在所开发的药物中,唯有阿司匹林和磺胺应用至今,前者有100多年历史,后者约80年历史,可谓名药;除阿司匹林和磺胺之外的其他西药,寿命难有超过30年者,不少新药的寿命不过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任何一种新西药问世,均可骄傲地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不要多久,它也只好“俱往矣”。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单体,有人说,“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像青蒿素这样的一类新中药”。其实,说这种话的同志尽管也是“中医大家”,却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中药、什么是西药。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的是中药,按照西医理论辨病使用的是西药。大蒜按西医理论用于杀菌而不问寒热虚实就是西药,按中医理论用于虚寒性疾病就是中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已不能辨证使用,只要是疟疾就用它治疗,当然是西药。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来都是将之列入二部即西药部。时至今日,还有人说青蒿素是新中药,呼吁中药如此现代化,恐怕已不是无知了。青蒿素问世仅二三十年,也已出现第三代产品了。西药的短命由此可见一斑。

4.西药往往成为短命药的原因

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是最低等的生物,任何微小的温度、湿度变化,以至微小的物理化学刺激,都可使之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形式。根据李维贤教授统计,癸未年易出现瘟疫,原因在于,根据五运六气,癸未年天气异常,适于病毒繁殖。邓铁涛教授在2003年4月说,“”系湿邪内侵所致,根据五运六气,过了节气,戾气自然消失。北京更有人预测5月22日“”停止,确实,从这一天起再没有一个新增SARS病人。

中医历来讲究“司岁备药”,即根据五运六气判断次年天气及疾病变化情况,预先为次年准备药物。

西医是对抗医学,要用药物消灭微生物,这是对微生物的刺激,总有一些会发生变异来适应这种刺激,一变异,就产生耐药性,原来的药物就不起作用了。

由于每年气候不同,流行的病毒也不同,预先研究出的疫苗是否能针对当年流行的病毒,抑或是已经发生变异的病毒,难以预测,因此难以用疫苗解决瘟疫。美国早已研究出流感疫苗,用量很大,但年年死于流感者要有三五万人,比全世界死于SARS者多得多。现代医学陷入了一种怪圈,即抗病毒药和疫苗的研究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

这就是西药短命的原因。

5.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不是开发中药的方向

中药现代化绝非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把中药变成西药。那不是现代化,而是西药化,是崇洋媚外思想作怪,是将西药看作唯一“科学”的药物,是把西药标准看作唯一“科学”的标准。借用台北市前女市长的话,这是把别人家的牌位摆到自己家的灵堂。

中药自成体系,不能“东施效颦”去搞提取物,你搞不搞西药化、与不与人家接轨,美国人根本不在乎,也瞧不上眼,你也一样国际化不了。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里提取的,但黄连素不是黄连。美国人用黄连减肥,出了问题却归罪于中药黄连,FDA下令禁用黄连。美籍华人明道大学校长张绪通先生说,他们在外面为祖国的中医药奋战,不求祖国那些专家的支持和援助,只求他们不要跟着洋人瞎说。“因为洋人外行对我们说:你们中国的中医药专家完全同意我们的说法和做法。我们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我们有些同志热衷于现代化、科学化,总希望中医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殊不知,西医药糟粕更多,西药不断被淘汰就是明证,为什么西医药不提现代化、科学化,不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呢?说穿了,就是仍然认为中医药“不科学”。

综上所述,西药尚不成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他们倒是应该加紧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三、中药可以创出名厂名药

与西药产业截然不同,中医药产业可以创出名厂名药。同仁堂、胡庆余堂、乐仁堂等都是名厂;而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六味地黄丸、紫雪等等,都是名药。

1.中药是万岁药

中药讲究辨证用药,不论什么病,只要是这种证,就要用这种药。只要肾阴虚,无论何病,均可使用六味地黄丸。大道至简,中医从不问是病毒还是细菌,更不问是衣原体还是冠状病毒,只辨证用药。

众所周知,“白虎汤”出自仲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乙脑流行时,用“白虎汤”解决了问题;次年再次流行时,“白虎汤”无效,蒲辅周先生根据五运六气学说,让在“白虎汤”中加入苍术,又解决了问题。SARS期间,我们的中药安宫牛黄丸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并非是临时研究出来的(当然,我们要承认,首先起作用的是汤药,成药次之)。我们的中药用了几千年,现在仍在用,今后也将继续使用。中药不是“短命药”,而是“万岁药”,不会因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而被淘汰。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新”疾病,我们的中药都可以解决问题,但首先是辨证而不是按照西医理论去研究“新中药”。正因为中药是万岁药,因此,中药可以出名药,有了名药,厂家自然跟着出名。

2.成熟医学不可能天天推陈出新

有不少人总是说: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开发出多少一、二类新药,中药研究总是在低水平重复。这些同志把中药当成了西药。在这里,再次说得明确点,中药不可能有一类、二类新药,换句话说,一类、二类新药也不可能是中药,除非是新发现的药材,或像岳凤先教授说的那样,弄清了某种西药的中药药性而把它变成了中药。

也有同志说,中药要不断推陈出新。如此说的同志根本没有弄清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区别。上面已经说过,西药因其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而不断被淘汰,寿命很短,因此,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而中药与西药机理完全不同,它只是用于调理五脏平衡,调动患者体内的自康复能力,根本不用于对抗疾病,因而不产生耐药性。此外,只要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中药不产生什么毒副作用,中药是万岁药。

3.药之害在医不在药

龙胆泻肝丸出了问题,致人肾损伤,有人将之归结为其中的关木通,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与国际“接轨”,甚至不惜修改处方,用川木通代替关木通。其实,如此并不能解决洋人攻击中药的问题。适得其反,倒是为人家提供了“马兜铃酸是中药、中药有毒”的口实。例如,修改处方1个多月之后,《参考消息》就刊出,连我国的香港都规定10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不得在香港上市,因为除关木通之外,也有别的中药材含有马兜铃酸。为什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关木通后的几十年中中医使用不出问题?因为中医不会拿龙胆泻肝丸让你当饭吃!怎么办,难道把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都废除不用?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洋人的话怎么那么好使,祖宗说的“药之害在医不在药”的古训怎么就当耳旁风?我国某大医院跟着洋人说,他们医院有几十个患者吃龙胆泻肝丸造成肾损伤。陈光曼同志曾专门调查此事,这些患者没有一个是吃中医大夫开的龙胆泻肝丸。不按中医理论用药,让病人像吃饭一样长期大量吃龙胆泻肝丸,哪能不出问题?《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何况是药呢!“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吃中药出了问题,那是大夫水平不高,没有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药是有5000年历史的、成熟的理论医学,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中药研究,都不可能天天创新,天天出新药。这正是中医药成熟的标志。也正是由于中医药是成熟医学,中药是万岁药,因此,只要把住下药关、生产工艺关,保证质量,尤其是与中医相结合来保证药效,自然可以成为名药。

有的同志总想搞创新,搞成分提取,其实,药效反而低了。目前都知道,大蜜丸比提取物的小丸好。安宫牛黄丸疗效很好,从未出过毒副作用,变成注射剂后经常出现过敏问题。事实证明,几种中药针剂都有一定问题。说到底,有些同志还是没有弄明白中药不同于西药,它不是针对靶点,不能按西药那么做。

也有同志总是说,中医理论用西医证实不了,西医听不懂。如果中医理论西医全都明白,全都可以用西医方法证实,那中医不就与西医一样了吗?那样中医还有什么先进可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提出时,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懂,今天懂的人也不多,在绝大多数人搞不懂的情况下,有谁敢说相对论不科学,倒是认为自己水平低。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识,其实也是如此。

4.中药能够解决今天的疾病

中药既是万岁药,今天现有的中药也应该可以解决今天的各种疾病,例如,SARS、艾滋病。中医药解决了SARS就是例证。

其实,今天同仁堂生产的药中,总有一些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及其随机感染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去研究了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到死亡这一全过程的“证”的变化,在于我们是否相信我们的中药能够解决艾滋病问题。如果今天同仁堂还是前店后厂,有坐堂医,我相信,完全可以用同仁堂现有的成药解决艾滋病问题,更别说用饮片汤药了;那就用不着成天去做老鼠实验来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中药。

如果有关部门组织真正的中医上一线,应该可以用我们正在生产的已有国药准字的中药解决艾滋病,但是没有人组织。我们的现行制度实际上不鼓励创新(中医每开一次汤药就是一次创新),不相信简便廉验的中药,只免费发放毒副作用很大的抗病毒药物,只鼓励接受洋人“捐赠”去进口人家的治疗艾滋病的垃圾药。如此,限制了自己研究治疗艾滋病药物的能力,将自己人民的疾病控制权交到了洋人手中。

5.中药如何创新

某中医学院院长说,他的老师教给他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简便方法:香油加上几味特殊炮制的中药,其成本相当低廉。他将此法告诉一位朋友,拟用以解决其母的肠梗阻。西医院不让用。院长的这位朋友告诉医院,这是中医学院院长说的,而且写下了出问题与医院无关的保证书,才准予使用,一次即痊愈。医院因此也用之治好了五六个肠梗阻患者。然而,这也只用于治疗自己的亲朋好友,因为用于他人收费太少。诸如此类的简便廉验的药品值得我们去开发,而不必去搞什么提取物等等。难道这不是创新吗?!

四、名厂名药必须与名医相结合

我们课题组总是说中医药产业而不说中药产业。原因在于中医中药不可分开,中医中药不分家,药离不开医。无医不懂药,是中医就必然会认药、会炮制、会制丸散膏丹,否则,绝非一个合格中医。

1.中医药产业的内涵

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的生产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后者;这里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和成药。中药生产得再多再好,没有中医大夫使用,那都是垃圾。此言重了点,却是事实。

我们今天最缺的是中医而非中药。余云蚰当年提出“废医存药”,认为中医不科学,中药还有点用处。中医今天已被消灭得差不多了。清末明初,我国1亿人口80万中医;1949年,5亿人口50万中医;今天13亿人口27万中医。事实上,我们的中医院中,不到10%的大夫会开汤药处方,其他的只会看化验单、开西药和开中成药,换句话说,真正按中医理论看病的不到3万人。中医萎缩到如此程度,我们生产的中药将给谁使用?

2.中成药应该由中医使用

我国中成药约百分之三十几是由中医大夫开出去的,百分之六七十是由西医大夫开出的。众所周知,我国中医高等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西医知识,而且学习西医的时间与中医几乎相等,培养出的都是西医的辅助人员,或说二流西医;而西医院校学生几乎不学中医知识,仅约30个学时,如何能学好中医理论。他们不懂得辨证论治,以为中药没有毒,可以随便开成药,于是就出现了龙胆泻肝丸致人肾衰的事件。教育与管理部门若不引以为戒,还会出现其他事件,中医药将毁于一旦。但由此给我们中药生产企业如下启示:名厂名药必须与名医相结合,若无中医大夫正确使用,生产再好的中药又有何用?若与中医结合,由他们辨证使用,SARS、艾滋病早就解决了,早就出现了新的名药。

许多中药都列为非处方药。我们有些“中医大夫”尚且分不清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没有坐堂医,老百姓如何分得清?光由那些根本不懂中医理论的西医使用中药,能有效吗?我们生产中药,不光是要产值要效益,更要让这些药真正服务于人民健康。因此,药厂若能与中医结合,让大夫真正了解您生产的中药的功能主治,则能产生奇效,您的药也将成为名药,您的厂自然也是名厂。

五、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培养药工

我们过去的药工非常了不起,拿起一味药,知道真假、知道产地、知道好坏,把住了质量关。所以人们愿意到同仁堂抓药,愿意买同仁堂的药,一说安宫牛黄丸,先问是不是同仁堂的。据说,同仁堂现在还有两个老药工。我们组有同志拿远志去请教同仁堂的老药工白总,白总一看就说,这是陕西合阳产的,是挑出来比较好的。

这些年来,要科学化、现代化了,嫌药工眼看鼻闻手摸落后、不科学,要采用仪器设备来检查。我们不排斥现代仪器,而且还要尽可能采用现代仪器,争取检测更准更快更方便。但绝非仪器就能解决一切。首先,仪器检测结果不见得各方面都比药工的眼看鼻闻手摸更准确,二则远比药工检查要慢要不方便,三则大大加大了成本。由于没有了老药工,假药充斥17个药材市场,尤其是亳州和安国市场;各药厂、药店、医院进货没有了药工把关,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往往进许多假药,某单位就进了大批红薯干当天麻。有人总说中药没有效,用假药怎么可能有效?不要瞧不起眼看鼻闻手摸这些土办法,确实有用,确实解决问题。仪器再先进,确定不了酒、茶的好坏,还必须靠品酒师、品茶师的舌头。指纹图谱再好,难以在进货时一一把关。我国还有少数老药工健在,这是我们的国宝。应该把这些国宝请出来,为自己药厂培养几个像样的药工,为创名药名厂把住质量这第一关。

2.组建自己的中医队伍

我们中国要有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体系。我们学不起西方的医疗保健体系,也不必学,因为我们有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新型的医疗保健体系是否只有政府才能组织?是否必须是医院模式?我们中药企业在其中能否起点什么作用?能否从我们过去前店后场的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模式?中药企业似乎应该组建中医药集团,既要生产中药,也要有自己的中医队伍,能够看病,能够将集团的药直接用于治疗,尤其是应用于“新出现”的疾病,比如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如此,药可以成为名药,厂可以成为名厂。

一提中医,人们就联想到中药,其实中药仅是中医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中医非药物疗法,如,砭、针、灸、导引、刮痧、按摩、拔罐、推拿等。

中医药产业似乎可以把医、药、非药物疗法统一起来,如此,才能更好的为13亿人的健康服务。如何统一,则是我们要创新的内容。

有了这支中医队伍,中医药集团甚至可以组建医疗保险、健康保险,连锁店式的中医门诊或医疗点,可以真正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点贡献。

3.让医生了解中药功能主治

今天有些中药广告宣传“抗病毒治感冒”等等,中医大夫还是不会用,因为中医没有这种说法。如果是您新开发的中药,是否应该把其主要成分、功能主治、辨证乃至实例,通过学习班、媒体等各种办法告诉中医,让他们会用,愿用。

4.药店应有坐堂医

中医药集团的连锁药店应有自己的坐堂医。俗话说,西医认门,中医认人,坐堂医既可提高药店知名度,也可使更多的人了解药厂生产的成药,更合理地辨证地用药,提高治愈率。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更贴近普通老百姓。

(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