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诊法口诀

望诊

1.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2.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3.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4.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5.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炲,白羽枯盐,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按:以上5条,概述了四时、五脏应见的正常面色。

6.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旁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7.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按:以上二条,概述面部分主的脏腑部位。

8.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㿠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9.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10.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11.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12.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按:第八~十二条概述色泽异常所主病证及预后。

13.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14.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

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睛黄发黄。

15.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

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按:以上三条,概述望面察色与望目察神的要点。

16.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痛。

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𥆨𥆨,如将捕惊。

17.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

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18.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满肠鸣,痛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19.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淅寒热,咳唾喷嚏。

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20.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按:以上五条,简述了面色与五脏疾病及证候之间的关系。

21.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按:黑色主痛。若无痛,或为女劳疸、蓄血、噎嗝等症。

22.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23.颈痛喘疾,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

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阳虚可嗟。

24.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

行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25.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按:上三条概述了望面色、望神色、望身形等法。

注:以上二十五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附1:幼科望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望神色】

欲知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

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

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属肝;

青肝赤心黄脾色,白为肺色黑肾颜。

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

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

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

相生实者邪助病,相克虚者正难堪。

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难痊;

太阳青惊入耳恶,印堂青色惊泻缠。

风气青惊紫吐逆,两眉青吉红热烦;

鼻赤脾热黑则死,唇赤脾热白脾寒。

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发赤肺热痰。

承浆青惊黄呕吐,黑主抽搐病缠绵。

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察指纹】

初生小儿诊虎口,男从左手女右看;

次指三节风气命,脉纹形色隐隐安。

形见色变知有病,紫属内热红伤寒;

黄主脾病黑中恶,青主惊风白是疳。

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见病多难;

大小曲紫伤滞热,曲青人惊走兽占。

赤色水火飞禽扑,黄色雷惊黑阴痫;

长珠伤食流珠热,去蛇吐泻来蛇疳。

弓里感冒外痰热,左斜伤风右斜寒;

针形枪形主痰热,射指射甲命难全。

纹见乙字为抽搐,二曲如钩伤冷传,

三曲如虫伤硬物,水纹咳嗽吐泻环。

积滞曲虫惊鱼骨,形似乱虫有蛔缠,

脉纹形色相参合,医者留神仔细观。

附2:吴坤安察舌辨证歌(《辨舌指南》)

1.六淫感症有真传,临证先将舌苔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2.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色兼圆厚,焦紫肝阳阴又青。

3.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分岐;

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4.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

白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5.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犀地妙,到血未清地与丹。

6.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7.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8.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9.太阴腹满苔粘腻,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还兼胸痞满,泻心陷胸二方裁。

10.微黄粘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

热末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11.湿留气分苔粘腻,小溲如淋更快联;

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苦温泻之安。

12.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

湿自外来著肌表,秦艽苏桂解肌先。

13.湿热久蒸成内著,厚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14.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

素有火痰成内闭,犀黄竺贝可加餐。

15.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

16.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疾难。

17.绛舌上浮粘腻质,暑兼湿秽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18.白苔绛底因何故,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黄连金汁乱狂安。

19.舌绛碎生黄白点,热淫湿䘌欲生疳;

古名狐惑皆同此,杂症伤寒仔细探。

20.舌绛不鲜枯更萎,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红泽而光胃液干。

21.黄苔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

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阴。

22.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

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23.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

吐呕便闭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24.寒湿常乘气分中,风兼二气自从同;

重将黄白形中取,得诀才将脉症通。

25.温邪暑热走营中,兼入太阴气分同;

吸受心营并肺卫,暑温挟湿卫营通。

26.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

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

27.热病无寒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

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28.少阴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燃;

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先。

29.若是温邪从上受,窍中吸入肺先传、

芩翘栀豉桑蒌杏,气燥加膏肺分先;

邪入心营同胆治,再加玄麦郁菖鲜。

30.寒温二气前粗辨,暑湿相循病必缠;

湿病已陈粘腻舌,只将暑症再提传。

31.暑伤气分苔因白,渴饮烦呕咳喘连;

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

蒌皮贝杏通芩滑,栀豉翘心竹叶煎,

或见咳红荷叶汁,痞加朴蔻郁金川。

32.暑入心营舌绛红,神呆似寐耳如聋;

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宫;

犀滑翘丹元地觅,银花竹叶石菖同;

欲成内闭多昏昧,再入牛黄即奏功。

33.暑湿合邪空窍触,三焦受病势弥漫;

脘闷头胀多呕吐,腹痛还防疟痢干;

栀豉杏仁芩半朴,银花滑石郁红安。

34.湿温气分流连久,舌赤中黄燥刺干;

咯血毋庸滋腻入,耳聋莫作少阳看;

三焦并治通茹杏,金汁银花膏滑寒;

若得疹痧肌内透,再清痰火养阴安。

35.苔形粉白四边红,疫入膜原势最凶;

急用达原加引药,一兼黄黑下匆匆。

36.若见鲜红纯绛色,疫传包络及营中;

清邪解毒银犀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37.温邪时疫多斑疹,临证须知提透宜;

疹属肺家风与热,斑因胃热发如兹。

38.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热如丹犀莫迟;

舌白荆防翘薄力,舌红切忌葛升医。

39.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微白补休迟;

厚黄白腻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

闻诊

1.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徵宫商,并羽五声。

按:古之音律分为角、徵、宫、商、羽五种。

2.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按:说明了声音产生的机理。人的声音各具特点,乃由发声器官禀赋有“宽隘锐钝厚薄”等差异的缘故。

3.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开口张腭,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按:分述五音的形成与特点。以上三条所述,均为正常五音。

4.喜心所感,欣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按:分述了七情变化对声音的影响。

5.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6.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按:上二条说明闻声而察五脏病变。

7.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哑风不语,虽治命难。讴歌失音,不治亦痊。

按:说明失音一症的不同病因与机转。

注:以上七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附:幼科闻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诊儿之法听五声,聆音察理始能明,

五声相应五脏病,五声不和五脏情。

心病声急多言笑,肺病声悲音不清,

肝病声呼多狂叫,脾病声歌音颤轻,

肾病声呻长且细,五音昭著证分明。

啼而不哭知腹痛,哭而不啼将作惊,

吱煎不安心烦热,嗄声声重感寒风。

有余声雄多壮厉,不足声短怯而轻,

多言体热阳腑证,懒语身冷阴脏形。

狂言焦躁邪热盛,谵语神昏病热凶,

鸭声在喉音不出,直声无泪命将倾。

虚实寒热从声别,闻而知之无遁情。

问诊

1.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止。

心主五嗅,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按:问病人口味以察知脏腑病变部位。

2.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按:问病人发作寒热的时间以察知阴阳消长与转化。

3.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按:问病人饮食多少、喜冷喜热以察知寒热虚实。

4.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小便红白,主乎热寒。阴虚红浅,湿热白泔。

按:从病人大小便的异常以察知寒热虚实。

5.胃热口糜,悬心善饥。肠热利热,出黄如糜。

胃寒清厥,腹胀而疼。肠寒尿白,飧泄肠鸣。

按:肠胃有寒有热,从饮食二便可以区别。

6.形有强弱,肉有脆坚。强者难犯,弱者易干。

肥食少痰,最怕如绵。瘦食多火,著骨难全。

7.形气已脱。脉调犹死。形气不足,脉调可医。

形盛脉小,少气休治。形衰脉大,多气死期。

按:望形之强弱,审气之盛衰,诊脉之大小,形、气、脉三者合参,以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

注:以上七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附1:十问歌(摘自《景岳全书·十问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更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颇占验。

附2:幼科审病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审儿之病贵详参,要在安烦苦欲间。

能食不食渴不渴,二便调和通秘勘。

发热无汗为表病,内热便硬作里看。

安烦昼夜阴阳证,苦热冷暖定热寒。

能食不食胃壮弱,渴与不渴胃湿干。

便稠粘秽为滞热,尿清不赤乃寒占。

耳尻肢凉知痘疹,指梢发冷主惊痫。

肚腹热闷乃内热,四肢厥冷是中寒。

眉皱曲啼腹作痛,风热来临耳热缠。

腹痛须按软与硬,喜按不喜虚实参。

欲保赤子诚心辨,对证施方治不难。

切诊

1.脉为血府,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按:鱼,指鱼际;泽,指尺泽;高骨,位于腕后隆起之处。

2.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命门属肾,生气之原。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按:说明三部脉分属脏腑之法。

3.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寻。

男左大顺,女右大宜,男尺恒虚,女尺恒实。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候名焉。

额颊耳前,寸口岐锐,下足三阴,肝肾脾胃。

按:《内经》的脉法有七诊。又有三部九侯诊脉法,详参《素问•三部九候论》

4.寸口大会,五十合经,不满其动,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止还不能,短死岁内,期定难生。

5.五脏本脉,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迟缓。

四时平脉,缓而和匀,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按:分述五脏、四时平脉。

6.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饮食劳倦,诊在右关。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按:区分外感与内伤属实属虚之脉象。

7.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按:诊脉以清晨(即平旦)为佳,其道理在于:清晨“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8.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浮沉已辨,滑涩当明。涩为血滞,滑为气壅。

按:脉行部位,以浮沉统之;脉来至数,以迟数统之;脉之体象,以滑涩统之。

9.浮脉皮脉,沉脉筋骨,肌肉候中,部位统属。

浮无力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浮极力革。

三部有力,其名曰实,三部无力,其名曰虚。

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微脉可考。

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可察。

惟中无力,其名曰芤,推筋著骨,伏脉可求。

10.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疾脉。

缓止曰结,数止曰促,凡此之诊,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至数不乖,代则难痊。

11.形状如珠,滑溜不定。往来涩滞,涩脉可证。

弦细端直,且劲曰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

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

如豆乱动,不移约约。长则迢迢,短则缩缩。

12.浮阳主表,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

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

13.沉阴主里,七情气实,沉大里实,沉小里虚

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郁

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

14.濡阳虚病,弱阴虚极。微主诸虚,散为虚剧。

革伤精血,半产带崩。牢疝癥瘕,心腹寒疼。

虚主诸虚,实主诸实。芤主失血,随见可知。

15.迟寒主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虚寒。

数热主腑,数细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缓湿脾胃,坚大湿壅,促为阳郁,结则阴凝。

代则气乏,跌打闷绝,夺气痛疮,女胎三月。

16.滑司痰病,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

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关弦主饮,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疼。

紧主寒痛,洪是火伤,动主痛热,崩汗惊狂。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按:以上概述各种脉象所主病症。

17.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按:《伤寒论·辨脉法》说:“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总之,生死顺逆是以邪正进退的趋势为准。

18.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

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冒,沉数细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按:厥伏,指肢厥脉伏。

19.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

20.失血诸症,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

21.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数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

22.痈疽末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

痈疽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烈,滑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已期。

按:以上概述脉象主病之顺逆

23.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左男右女,孕乳是主,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24.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症候。

25.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绝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按:以上二十五条是切寸口脉的基本内容。

26.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内膺前。

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27.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

风病尺滑,痹病尺涩,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28.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

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按:上三条为胸腹四肢的切诊方法。尺,指小臂内侧(尺骨侧)的肌肤。

注:以上二十八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附1:幼科切脉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小儿周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

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

一息六至平和脉,过则为数减迟传。

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涩往来艰。

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言。

中取无力为芤脉,微脉微细有无间。

洪脉来盛去无力,数缓时止促结占。

紧脉左右如转索,弦则端直张弓弦。

浮为在表外感病,沉为在里内伤端。

数为在腑属阳热,迟为在脏乃阴寒。

滑痰洪火微怯弱,弦饮结聚促惊痫。

芤主失血涩血少,沉紧腹痛浮感寒。

虚主诸虚不足病,实主诸实有余看。

痘疹欲发脉洪紧,大小不匀中恶勘。

一息三至虚寒极,九至十至热极炎。

一二十一十二死,浮散无根沉伏难。

表里阴阳虚实诊,惟在儿科随证参。

附2:七言诀(摘自《濒湖脉学》)

【浮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隔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涩脉】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磋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怀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脉】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撇撇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紧脉】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芤脉】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牢脉】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癫㿗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脉】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

体状诗:

散似扬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脉】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脉】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脉】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