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
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
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
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
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
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四大家,名声噪,必读书,错名号。
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
张景岳、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
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
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风第二
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
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
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
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
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
瘖歪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
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
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
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
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
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技只此。
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
薯蓣丸,风气弭,䗪虫丸,干血已,
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
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
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
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
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
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
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
曰一发,亦无伤 ,三日作,势猖狂。
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
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
常山入,加倍强.大虚者,独参汤,
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
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
太仆注,慎勿忘。
痢疾第六
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
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
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
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
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痛,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
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
—虫痛,乌梅丸。二注痛,苏合研。
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
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
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
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
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
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
虚寒者,建中填。
膈食反胃第八
膈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
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
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
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
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
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
六君类,俱神丹。
气喘第九
喘促症,治分门,鲁莽辈,只贞元,
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
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
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
平冲逆,泻奔豚,真武剂,治其源。
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
他标剂,忘本根。
血症第十
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
温肌腠,外消遥。六淫逼,经道摇,
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
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
凉泻法,令淤消。赤豆散,下血标;
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有阴阳,清利便,阴水殃,
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
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
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
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
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
肩斯道,勿炎凉。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辨虚实,气骤滞,七气疏;
满拒按,七物祛;胀闭痛,三物锄。
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
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
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弗居诸。
暑症第十三
伤暑证,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
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
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
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
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
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
太阳病,旨在兹,径脉辨,标本歧,
临症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五泄成,胃苓散,厥功宏。
湿而冷,萸附行,湿而热,连芩程;
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
脾肾泄,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
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精,
泻心类,特叮咛。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
风火动,两相抟,头旋转,眼纷繁。
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
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
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
呕吐哕第十六(附呃逆)
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
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少阳谓,
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
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
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狂。
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
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
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
痰积痼,丹矾穿,三证本,厥阴愆,
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
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
悟到此,治立痊。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
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
外冷淋,肾气咽。无点滴,名癃闭。
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
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
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涸。
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柏,
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说。
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
坎离交,亦不切。
疝气第十九
寒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
狐出入,㿗顽麻。专治气,景岳箴。
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著医林,
痛不已,须洗淋。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
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藏,细量度。
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
温药和,博返约,除阴霾,阳光灼,
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
白散方,窥秘钥。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证,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
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
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
变通妙,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
头项痛,太阳篇。胃家实,阳明篇。
眩苦呕,少阳篇。吐利痛,太阴篇。
但欲寐,少阴篇。吐蛔渴,厥阴篇。
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
汗吐下,温清悬,补当贵,方而圆。
规矩废,甚于今,二陈尚,九味寻,
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
邪传遍,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
医医法,脑后针。若瘟疫,治相侔,
通圣散,病解求。六法备,汗为尤,
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
妇人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
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
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
兼郁结,逍遥长;种子者,即此详,
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
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
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
脚小趾,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
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
资顾问,亦勿忘。精而密,长沙室,
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
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
产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
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
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㽲痛谧,
痛满烦,求枳实;著脐痛,下淤吉;
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
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
随证详,难悉录,惟温肾,带下服,
甘麦汤,脏躁服,药到咽,效可卜,
道中人,须造福。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
凡发热,太阳观,热末已,变多端,
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
若吐泻,求太阴;若吐甚,变风淫;
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
千古秘,理蕴深,即疸疹,此传心,
谁同志,度金针。
注:《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名医陈修园为初学中医者所编,内容丰富,提纲挈领,向为学医者所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