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五、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指黄帝。 shū,读输。

祖国医药学,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灵枢》、《素问》属《内经》的两大部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经典,两书主要内容是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养生等方面。《素问》较《灵枢》闸述得更加详尽。

难经出,更洋洋!

洋洋 盛大貌。

《难经》也是一部古典医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秦越人(扁鹊)所著,内容主要是解释和发挥《内经》的经文,并作了一些补充。自《难经》书出之后,祖国医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可谓“洋洋大观”了。

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yuè,读热,此处作“到了”解。 南阳 地名,此处指张仲景。六经 中医术语名词,指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 圣道 此处指神圣的中医学。 zhāng,读章。显著发扬的意思。

到了东汉末期,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六经辨证论治”的方法,使神圣的祖国医学得到进一步发扬。

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

伤寒 指《伤寒论》。金匮 kuì,读愧,指《金匮要略》。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具体体现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方法,给后世医家在《内经》理论原则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设了桥梁。

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

千金 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外台 指《外台秘要》。

唐代的著名医学著作,当推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焘著的《外台秘要》。这几部书都是临床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参考书,一直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

浸淫 渐渐发展扩散。红紫色 红色是正色,紫色是杂色,此处比喻“正” “杂”相混。郑卫音 指春伙时代郑、卫二国的音乐,它们在历史上都被看作非正派文雅的音乐。

唐代以后的医药学著作逐渐地多起来了,在内容方面、其中不免有成熟的与不成熟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相互混杂,好象紫色与红色、郑卫之音与文雅之音混杂在一起一样。

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dài,读代,等到。东垣 垣 yuán,读元,人名。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 chún,读纯,通常指味道纯厚的酒,此处作纯粹解。

到了金代医学家李东垣,首倡脾胃学说,主张用温补升阳燥湿的药物来升提清气,他的处方药味较多,性味也比较庞杂,按“纯洁简明”的要求虽有不足的地方,但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却是很宝贵的。

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河间 地名,这里指刘完素。完素又名守贞,河北省河间县人。 此处指《内经》。 此处指刘完素。

又如金代的刘河间,他的学术思想专从“火”字着眼,无论是时行热病和杂病的治疗,都主张用清热降火和益水的方法,他这“以火为主”的学说,虽然是从《内经》的病机理论发展而来。但这一学说却自他首创。刘河间制定的几个方剂,如“双解散“、“三花神佑丸”等,无论从组方理法到临床效应,都妥善而可靠。

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hǎn,读汉,(上声),稀少。 四字 此处指朱丹溪归纳杂病因机的“气、血、痰、郁”四字。

自元代的朱丹溪名世,就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学术造诣。他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着重补阴、滋阴以配阳,不使阳独浮越;他还将杂病的病机归纳为“气、血、痰、郁”四个方面,达到了由博返约、提纲挈领的目的。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子和 人名,姓张,名从政,字子和,号戴人。攻破 此处指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法则。 zhòng,读众,恰好对上。

再如金代的张子和,他认为疾病侵入了人休,应立刻祛除它,在治疗上主张使用汗、吐、下等攻破方法,但也强调有的放矢,中病即止,不使太过而伤正。

四大家,名声噪,必读书,错名号。

必读 指明朝末年李中梓著的《医宗必读》。

以上列举的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名气都很大。但在明朝末年李中梓所著的《医宗必读》这部医书中,却将东汉末期的张仲景与金元时代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合称为“金元四大家”,这显然是弄错了。

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zhuó,读桌(阳平)。酌量,反复衡量、考虑。 王肯堂 人名,字宇泰,明代著名医学家。

明代以后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就更多起来了,由于医学的发展,流派既多,后之研习医学的人,必须有所斟酌。明代医学书籍中,内容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推王肯堂所著的《六科证治准绳》了。

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

薛氏按 指明代辟立斋所著的《薛氏医案》。骑墙 比喻没有把握,无明确态度。士材 人名,姓李名中梓,字士材。

薛立斋所著的《薛氏医案》,其中有些议论缺乏自己的见解,没有明确的态度,李士材所著的《医宗必读》讲的是常规常法。

张景岳、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

张景岳名介宾,号景岳。新方 指《新方八阵》,是《景岳全书》中的一部份。 石顽 人名,姓张,名璐,号石顽。

张景岳认为古方散列各门,既多且杂,通过整理,归纳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大类,称为“古方八阵”。后来他又将自己的经验方,也按上述办法归类,称为“新方八阵。”

张石顽的学术思想与景岳基本相同,其处方用药也大多是采用温补一类的方法。

献可论、合二张。

二张 指张景岳与张石顽。

赵献可 号养葵,明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医贯》—书,强调“肾命”在人体的重大作用,是结合张景岳、张石顽二人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这一论点的。

诊脉法、濒湖昂。

濒湖 濒,bīn,读兵,人名,姓李,名时珍,号濒湖。著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áng 读肮(阳平),作高、贵解。

在研究脉学方面,明代的李濒湖是卓有成就的。

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

kuí,读葵,估量。 长沙 指张仲景,据说张仲景曾做过长沙郡太守。徬徨 páng huáng,读旁 皇。原意为游移不定,此处作不知所从解。

以上列举元明以后的几位医家,虽各有专长,但他们的学术造诣与著作,若以《内经》、《难经》的水平来估量,则距离甚远,即使与汉代的张仲景相比,他们也还只能算是在大师的门外彷徨膽仰。

惟韵伯,能宪章,徐尤著,本喻昌。

韵伯 韵 yùn,读运。人名,姓柯名琴,字韵伯。 宪章 根本的章程。 徐尤 指徐忠可与尤在泾两人。 喻昌 人名,字嘉言。

到了清朝时代,只有柯韵伯能够将《伤寒论》的奥义(包概理法方药)整理出来,他的《伤寒来苏集》对注解伤寒论来在,能像“宪章”那样严谨。至丁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和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金匮翼》这些著作,都有其成功之处。而徐、尤与喻昌在学术思想上,有一定渊源关系。

大作者、推钱塘。

钱塘 指清代医学家张志聪、字隐庵和高世栻、字士宗,因两人都是浙江省钱塘人。

清代还有两位大医学家、著作家,那就是浙江钱塘人张隐庵和高士宗,他们既是同学,以后又都在杭洲侣山堂讲述医学,主张集体著作,著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伤寒论集注》等书。

取法上 得慈航。

慈航 渡越海洋的大船。

习研祖国医学,如能效法,借鉴以上所列举医家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经验,就好象得到了渡越海洋的大船,能安稳地到达彼岸。

中风第二

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

中风 中,zhòng,读众,射箭对准了目标称中。此处中风为病名。 zhòu,读绉,疾速,突然。 八方 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

《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人类所患的各种疾病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风病,这种病大都来势猛骤,引起这种病的原因很多,可以说来自四面八方。

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

闭与脱 此处指两种不同性质的危急重证,即“闭证”与“脱证”。续命 指“小续命汤”。参附 指“参附汤“。

中风急证,大致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大类:闭证的症状有:神昏不语,痰涎涌塞,牙关紧闭、面赤、两手握拳、或二便闭结;脱证的症状则有不省人事,口张手撒,汗出如珠、二便失禁,肢体厥冷等。治闭证须用疏通的方法,以小续命汤力量最为雄厚;治脱证要用固本的方法,用参附汤功效较好。

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

中风这种病,顾名思义,是一种卒然倒地、有失语瘫痪等症的急证,不是普通伤风感冒。治疗中风证,如果舍弃了卒中的特点,就会迷失施治的方向。

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

火、气、痰 此处指病因。 三子 指金元四大家中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 jì,音义同“技”,指的技术、才能。

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刘河间认为属火;李东垣认为属气虚;朱丹溪认为属痰,三家持论不一。后世医家为了与卒然中风相区別,将火、气、痰所引起的中风称为“类中风”。刘、李、朱三子的说法,虽然各指中风时的一种现象,究竟属于一家之言,只能算是小家方技。

瘖歪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yīn,读音,哑不能出声。 喎斜 喎 wāi,读歪, 口眼偏向一侧。 pū 读铺,向前跌倒。

真正的中风病发生的时候,出现口不能言、口角、眼睛歪斜、卒然昏迷不醒、倒地等症伏,应首先采用急救措施,或开闭、或固脱,待其病情稍定,再选用柔肝熄风等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填实空窍的方法,如《金匮要略》所指“风引汤”之类(方见《金匮要略》)。

虚痨第三

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

虚痨 病名,概指慢性的虚弱病证。上损 心、肺、胃方面的虚损证候。 二阳 足阳明胃。

虚痨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多半是由于七情太过所致。情志所伤,大都会出现心、肺、胃方面的虚损症状,这叫“上损”,可用归脾汤。这一治法,是根据《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的旨意来定的。

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技只此。

下损 肝、肾方面的虚损证候。 房帏 帏,wéi,读韦,帐子。房帏,指房事。 ěr,读耳,近。 元阳 指肾阳。肾水 指肾阴。

下损证候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房中太过,损伤了肾阴或肾阳所致。肾阴亏虚的,用六味地黄丸;肾阳亏虚的,用八味地黄丸。各家介绍因房事太过所致虚痨病的治疗,不过是按上述两方化裁运用罢了。

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

甘药 指味甜而富于滋培的药物。回生 挽回生命。 guǐ,读鬼,轨道,可遵循的道路。

后世医家们用甘味的药物调治虚痨,具有回生的作用,其理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个治疗法则是从建中汤一方颖悟而来的,这是《金匮要略》治虚痨病的轨道。

薯蓣丸,风气弭,䗪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

弭 mǐ,读米。止住、平息。 此处作治愈解。干血 指血液干枯之痨病。

薯蓣丸发散与补益同用,治伤风失治变成虚痨之证;大黄䗪虫丸(方见《金匮要略》)攻补兼施,治内有干血的痨伤。二方如果使用恰当,可以取得神奇的效果,甚至能起死回生。

咳嗽第四

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

qiāng,读枪。气往上逆。

气以下行为顺,若是气往上逆,就发生咳嗽。咳嗽的病位虽然主要在肺,但与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

痨损 痨指虚痨,痨瘵;损指虚损。

肺好比金属铸的钟,受到撞击就会发出声响来,风寒等六淫之邪,外从皮毛口鼻侵入,可以发生咳嗽,“外撞”则钟鸣,七情过极,劳伤虚损不复、痰饮内积,也更可以发生咳嗽,“内撞”则钟亦鸣。

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

此处指用什么方法。 六安 方剂名,指张景岳 “六安煎”,由陈皮、茯芩、甘草、杏仁、白芥子、生姜组成。

用什么方剂来治疗外感咳嗽呢?以“六安煎”之类为宜;用什么方剂来治疗内伤咳嗽呢?应当根据虚痨病发展程度,按照治疗该病的原则,选用适当药物。

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

郁火 指郁积所生之热。

无论内伤外感,如果兼有水气,宜先用小青龙汤来消降水气止咳平喘;若挟有郁火,可遵循小柴胡汤组方之义,选用柴胡、黄芩之属,解郁清火。

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同用治疗痰饮咳嗽,是张仲景的配伍方法,有它细致而精确之处。

疟疾第五

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曰一发,亦无伤 ,三日作,势猖狂。

疟疾这种病,按“六经辨证”属少阳病的范畴。这种病的恶寒发热,其规律是以一日或三日为期,重复发生。若是一日一发的,病情较轻,若是三日一发的,则病势较重。

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加倍强.

治疟疾,可用小柴胡汤,但临证必须弄清寒、热、邪、正的情况,灵活加减用药,假令热邪偏盛,则加用清凉之类药物,若是寒邪偏重,应加用桂枝、干姜一类温热药物;如果病邪旺盛而正气未虚,则小柴胡汤内应减去人参,加常山、草果之类,其疗效可以倍增。

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

pìn,读聘,寒多的疟疾叫牝疟。 dàn ,读蛋,只发热不恶寒的瘅疟,

体气十分虚弱的人患疟疾,须用独参汤来增强体力,以抵御病邪;若只发冷而不发热的牝疟,就应当用理中汤来匡助,只发热而不发冷的瘅疟,可从白虎汤的立法组方中求得治法。

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太仆 官名,此处指唐代王冰。

微茫 此处指极细小而又模糊的症状。 消阴翳、制阳光 翳 yì,读意,消阴翳、制阳光是指唐朝王冰注釋《内经》提出来的两种治疗法则。

治疟除上述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例如临证时注意捕捉和分析那些细小或模糊不清的症状;或者采用“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或者采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王太仆注释《内经》提出的两大治病法则,治疗疟疾病有时也需要运用它,这一法则必须牢牢记住,不可忽略。

痢疾第六

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

zì,读自,浸沤酿成。 zhēn,读针,劝告、劝戒。

湿热之邪伤害了肠胃,发生腹痛、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泻下粘稠污秽等症,称为痢疾病。如果泻下之物脓血赤白相杂叫“赤白痢”;如果热邪偏重,则泻下象血样的粘稠物、叫“赤痢”、若湿邪偏重,则泻下白色的粘稠物叫“白痢”。治痢有一个总原则,那就是“调气”与“行血”,所谓“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这一规箴,必须切切牢记。

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

芍药汤,可以用来治疗热邪偏重的痢疾病;如果属于寒湿偏盛的痢疾病,可用平胃散加减治疗。

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 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

痢疾病患者如果一直发热不止,这是病势沉重的讯号,不容易治疗。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治痢之方都不适用,当先用桂枝汤或葛根汤鼓动病邪从表外出,疏通病邪出路,使体内气行血畅,也许能治愈这种痢疾重病。

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

喻嘉言治疗此病,有独得的秘法,他在所著医书《寓意草》中,记载了不同的几种治疗方法,补充了《金匮要略》治痢疾方法之不足。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痛,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

心口胃脘部疼痛,大致可分为虫痛、注痛、气痛、血痛、悸痛、食痛、饮痛、冷痛、热痛九种,治疗时必须首先辨清它的虚实性质和病因。

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

疼痛的发生,都是由于气血经脉壅滞不通的原故,只要能使这些壅滞部位通畅,也就可以不痛。这就是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治疗疼痛,应该采用疏导通畅等调和之法。

—虫痛,乌梅丸。二注痛,苏合研。

治疗九种心胃痛的主要方药是:一:虫痛,用乌梅丸治疗。二、注痛,其痛象针刺一样,用苏合香丸研服。

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

三、气痛,香苏饮治疗这种疼痛可以说“擅专其长”。四、血痛,应该先考虑用失笑散。

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

quán,读全,此处作平定解。

五、悸痛,属于“虚怯性”疼痛,病人自觉心下动悸,用妙香散可以平定。六、食痛,是因为饮食积滞作痛,可用平胃散加减煎服。

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

此处指痰饮之邪。

七、饮痛,是停饮作痛,用二陈汤之类。八、冷痛,用理中汤治疗,按理法方药而言,都体现得很完备。九、热痛,用金铃子散可以治疗痊愈。

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

诸篇 此处指上述九种心胃痛的治疗方法。回天 彻底挽回的意思,此处极言功效显著。 诸方论 此处指《金匮要略》腹漏、寒疝、食宿病脉症并治等篇所载的理法方药。拳拳 遵守不逾的意思。

腹中痛,先分别疼痛部位,参考上述九种治疗方法。另外,《金匮要略》一书有许多治疗腹痛的方和论,其功效极好。关于这些方论,要认真研读,遵守不逾。

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

胸痹 病名,指胸满、胸痛的病证。

胸痹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大都由于胸中阳气不宣而致,栝蒌薤白白酒汤,能转旋胸中阳气,起到宽胸止痛的作用。如果胸痹是属于虚寒引起的,可用大建中汤补虚助阳,驱寒散痹填虚。

膈食反胃第八

膈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

谷食 此处泛指一切食物。

膈食病,是由于津液干涸所引起的,因为上脘部的贲门变窄或阻闭,所以吃东西作梗,食物难以下行。

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

左归 方剂名,即左归饮。 胃阴 胃中津液。 贲门 胃的上口,与食道相连接处。

启膈饮 方剂名,《医学心悟》方,川贝母、沙参、川郁金、干荷蒂、砂仁壳、杵头糠、茯苓、石菖蒲。

近代名医们治疗此病,多以“左归饮”加减给病人服用,使胃中津液充实,贲门得以宽展,这样食物便能咽下了。《医学心悟》用“启膈饮”治疗膈食病,一般也可以采用。

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

冲脉 奇经八脉之一。

进一步推求膈食病的病因病理,便可以知道与冲脉之气上逆有很大关系。张仲景用大半夏汤加蜂蜜治疗此病,其目的就在于润燥降冲,这是《金匮要略》的秘诀,应仔细地从中在寻求。

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

患反胃病,实在可怜可叹。早晨吃下食物,傍晚时又吐了出来;或者傍晩时吃下的,次日早晨又吐出来。这种病不仅要与膈食病分別看待;就是朝吐与暮吐其病机性质也有区别,不尽相同。

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

独附丸 用附子一个,依法炮制,研为细末,水泛丸,用粟米饮下一钱。(斗门方,见《时方妙用》治膈噎奇方)。

反胃的原因是由于中、下二焦火气不足,化生功能衰弱所致,属于虚寒性病证。应该用温补扶阳的药物来治疗,如吴茱萸汤、独附丸、六君子汤之类,这些都是具有神奇功效的方剂。

气喘第九

喘促症,治分门,鲁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

阴霾 霾mái,读埋。阴霾,天空昏暗,此处指人体内阳气不足,浊阴充塞。龙雷 此处指人身的相火。

喘促症是呼吸急促、气逆而上的证候,其治疗必须分门别类,搞清新久虚实,寒热,痰饮等,然后给予不同的方药。有些粗枝大叶的医生,只知道用贞元饮,“执一方以应百病”,结果使人体阳愈不足而阴愈有余,阴盛格阳,遂至相火奔腾而浮越于上。

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

fán,读凡,篱笆或屏障。

实证的气喘,主要是因为体内有痰饮之邪作其后援,应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十枣汤、小青龙汤等撤其痰饮,毁其“篱笆”,使药物能直达病所。

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冲逆,泻奔豚,真武剂,治其源。

冲逆 此处指冲脉之气上逆。

虚证的气喘,须用补或温的治疗方法。同时,久病虚证的气喘,例从脾肾着眼,脾虚挟饮宜用苓桂术甘汤;肾虚不纳宜用肾气丸。厲于冲脉上逆的喘证,多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心或咽喉,象小猪奔跑那样向上冲突,应采用平冲镇逆的方剂。若在喘逆短气的同时,全身震动,则宜采用真武汤温肾镇饮以治其源。

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

金水 此处指肺与肾,金代表肺,水代表肾。 此处指脾土。

肺金能生肾水,肺金又为脾土所生养,用补脾的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虚喘,为治本之法,其好处难以尽言。治喘如果只知道用其他治标的方剂,就是忘掉了根本。

血症第十

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消遥。

中焦 此处主要是指脾胃消化、吸收转输的功能。

冲任 冲脉和任脉,都属奇经八脉。 肌腠 腠còu,读奏,肌指肌肉。腠为腠理,指皮下肌上部份。 逍遥 此处指血液自由自在地运行。

血液生成的机理,是中焦吸取水谷精微变化而来的。冲脉为血之海,任脉为诸阴经之总任,两者同出一源。血液内行于脉中,灌概浇洒于经络脏腑,外行于人之体表,温养肌肉腠理。

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

麻芍条 此处指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麻黄、黄芪、炙甘草、白芍、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

人体遭到六淫外邪之侵逼,搞乱了气血正常的运行,这时应该用解表散邪的方药,例如李东垣的麻黄人参芍药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方取法于张仲景麻黄汤,而酌加补剂。

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淤消。

七情内伤所引起血分方面的证候,往往是大量失血,血象潮水一样地涌出。治疗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引血归经”法,如甘草干姜汤加五味子,火盛者再加干桑皮、小麦;二是“温补收摄法”,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最好;三是“凉血泻淤法”法,如三黄泻心汤,可以达到寒以止血行淤生新的目的。

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

黄土 指《金匮要略》黄土汤。 yáo,读尧。此处指黄土汤的用途广泛,功效可靠。

《金匮》赤小豆当归散,是治疗下血证较标准的方子;而黄土汤则更为突出,它不仅能治下血证,凡吐血、衄血、溲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等一切失血之症长久不愈的,都很适用。此方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用组成,用途广泛,功效可靠。(以上二方,均见《金匮要略》)。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有阴阳,清利便,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

水肿病有阴证与阳证之分,凡小便清淡而畅行的,称为“阴水”;小便黄赤或短少不利的,属于“阳水”。

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

元化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华佗的名字。

五皮饮是华元化治水肿的方子,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治疗阳水,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入木通;防己、赤小豆之类;治阴水则加肉桂、干姜、附子之类;若患者体质不虚而肿势较盛的为“实肿”,可加萝卜子、枳实;体质已虚,久肿脉弱者,应加人参、白术;若肿甚小便不利、兼有气急喘促症状的,宜用真武汤加减,以上都是治水肿的一般常用方法,可以参考采用,但这些方法若与《金匮要略》书中所载相比较,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

肩斯道 此处指担负医治贲任。 炎凉 此处指医生应该有自己的正确见解,不可跟着别人后面跑。

《金匮要略》将水肿病按风水、正水、皮水、石水、黄汗五种分证论治,同时还列举了十二个处方,方中精义颇详,大有“补天”手段,医生肩负治病救人的责任,平时应深入钻研医道,临证处方,切不可人云亦云,茫无定见。(十二方见《金匮要略》)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辨虚实,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祛;胀闭痛,三物锄。

七气 此处指七气汤(又名四七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 七物 即《金匮》厚朴七物汤。 三物 即《金匮》厚朴三物汤。

治胀满这种病,首先应辨别它属实还是属虚,凡是气机突然阻滞而发生胀满,可用七气汤来疏通;凡腹部胀满而不欲用手揉按的,用厚朴七物汤两解表里,祛散实邪;若胀满而又大便闭结兼有腹痛的,可用厚朴三物汤行气荡实,以锄去其病根。以上三方都是治实胀的方法。

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

踌躇chóuchú,读仇除。指很费心思,需再三考虑。 中央 此处指中焦脾胃。竺典 竺zhú,读竹,指佛经。 大地舆 舆yú,读盂。乘载。大地舆,即大地乘载万物的意思。

凡属虚性、慢性的胀满病,临证必须反复斟酌辨认,不可草率从事。治疗虚性胀满病总的原则,应使位居中央的脾胃健运,四旁气机畅通运转自如,正如佛经所说的那样:万物都乘载在大地这辆车子上,大地一转,万物都随着转动了。

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弗居诸。

山风卦 《周易》卦名之一,由艮卦与巽卦合成,名为蛊卦。艮为山,巽为风,艮代表胃土,巽代表肝木,此处指肝胃失调,肝郁胃失和降而成蛊胀。 指南车 车,此处读居。古代指示南北方向的仪器,这里比喻指导方针。 居诸 来自《诗经》中“日居月诸”一语,后人将此语代表“时日”“光阴”。

四肢不肿唯腹大如鼓叫单腹胀,又名蛊胀,这种病在临床上是一种难治之病,但我们可以从《周易》中的山风卦(蛊卦)获得启发,疏壅解郁,作为治疗臌胀病的宗旨,关于古典经籍对于这些方面的提示,我们应下工夫认真研究,不可“日复一日”地过去,浪费时光。

暑症第十三

伤暑证,动静商。

此外指分辨、考虑。

夏天因感受暑邪而发生的疾病,可分为“动而得之”与“静而得之”两种,临证也可从动静两个方面去考虑。

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

因动而得暑证,称为“阳暑证”,大都因在烈日下曝晒的时间过久而引起。症状有身热如灼、汗出口渴,可用六一散或白虎汤治疗。

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

yú,读余,超过。

处静而得暑证,是起于怕热贪凉、恣啖瓜果生冷而阴寒阻遏阳气,又称“阴暑证”,它的症状有恶寒发热,并且发热超过恶寒,还伴有心烦等症,香薷饮是解表清暑的专方。还有大顺散,也是治疗阴暑的方剂,但其组方是从“阴寒性证候”着眼的。

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

弗彰fú zhāng,读勿张,此处作不会发扬或不被重视解。

夏天常服生脉散,可以增加人体抗暑能力,保护身体健康,这一方与法是李东垣提出来的。他的看法是:夏暑火炎,最易伤人肺金元气,须用益气生津的药物来防治元气被暑邪所伤。以上讲的大都是后世医家的学说,自从这些学说兴起,张仲景治疗暑证的方法,反而不被人们重视了。

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径脉辨,标本歧,临症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

精蕴 蕴,yùn,读愠,作精深、丰富解。 仲师 指张仲景。标本 此处指太阳病的标气和本气。古人说:“太阳本寒而标热”。

若要深入地钻研有关暑证理论的精义奥蕴,必须师法张仲景。他在《伤寒论•太阳病》篇里,已经把暑证发病涉及的经脉和标本问题分辨得很清楚了,可在这些法则的基础上变通运用,仲景治这种病用白虎加入人参汤或一物瓜蒂散,如果运用恰当效果是很神奇的(方见《金匮要略》)。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五泄成,胃苓散,厥功宏。

五泄 指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泄。(见朱丹溪《平治会粹》)。jué,读决,此处作代词用,当“其”解。

湿气过胜,是造成五种泄泻的基本原因。胃苓散有暖脾燥湿利小便的功能,用以治疗泄泻,其功效是很大的。

湿而冷,萸附行,湿而热,连芩程;

湿多兼邪,一般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分。湿而兼有寒邪,为寒湿,可在胃苓散的基础上增吴茱萸、附子;若是湿而兼有热邪,为湿热,则加入黄连、黄芩。

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

曲楂 此处指神曲与山楂二种药物。

湿邪而兼有食积的,加入神曲、山楂;若因湿盛作泄而体质虚弱的,则当加用人参、附子之类。

脾肾泄,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

四神 此处指“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予。 纷更 纷纭更张,即杂乱无章,随便更改的意思。 脾肾泄五更以后泄泻为肾虚泄,泄有定时为脾虚泄。

若脾肾两脏阳气虚弱而引起的泄泻,多发生在每天清晨或接近天明的时候,此病较为顽固。用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可收效,不要随意更改或乱用其他处方。

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精,泻心类,特叮咛。

恒法 指一般常用治泄的方法。 肠脏说 是《内经》关于肠脏与泄泻的学说,张石顽根据《内经》理论,阐述了泄泻和肠脏寒热相互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陈修园更进一步从“脏寒肠热”与“脏热肠寒”,联系到仲景泻心汤的运用。 泻心类 指《伤寒论》中所载的各种泻心汤。

如果按以上治泄泻的常法不能收到效果时,应进一步从《内经》关于肠脏与泄泻的理论中去研讨,从中获取精义。张石顽对此很有心得,他将泻心汤用来治泄泻,可说是发前人之秘,特地在此提出。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

两相抟,头旋转,眼纷繁。

tuán,读团。相互搓揉对撞的意思。 眼纷繁 眼花缭乱。

头晕目眩病多属于肝,按五行理论肝属风属木,易于引发和遭受相火的干扰。风与火皆属于阳而好动,两者相互搏击,因此就易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或眼花缭乱等症。

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

眩晕的病因,前人各有各的见解:《内经》说的是因为“肾虚”;张仲景认为是“痰饮”作怪;刘河间说是由于“风火”妄动;朱丹溪又说是“痰与火”。细研各家学说,是一个道理,可以相互补充和统一的。

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

大黄 此处指“一味大黄散”,即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鹿茸餐 此处指“鹿茸酒”。餐,动词,服用。

端头,指寻究到源头。

如果引起眩晕的病因是属于痰火亢盛,这属于“上实”,可用一味大黄散来平息;如果是属于“上虚”,那就服用鹿茸酒来补养;如果是由于“下虚”那就要寻找其致病源头,分清是肾水不足,还是命门火衰,或脾肾俱虚?用左归饮或正元丹(见《中医大辞典•方剂》)这些方剂,可以辨证使用,效果较好。

呕吐哕第十六(附呃逆)

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

呃逆 气上冲有声,声短而连续发作。 二陈 此处指“二陈汤”。

呕、吐、哕这些病证,其发病部位都在胃。用二陈汤加减来治疗,是现在医生常用的方法。

玉函经,难仿佛。

玉函经 即《金匮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对于治疗呕、吐、哕,有较详细和正确的论述,书中介绍的寒、热、攻、补方法,必须深入钻研体认,不可认为只要能隐约懂得一点就行了。

小柴胡,少阳谓,吴茱萸,平酸味。

用小柴胡汤治寒热往来而兼有呕吐的病症,是因为这种呕吐属于少阳证的原故,又有一种呕吐伴吐酸水,则用吴茱萸汤治疗,因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止呕,而且可以制酸。

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

此处指胃中热邪太甚,如水沸一般。黄草汤 即《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二药组成。

大凡进食后随汤吐逆出来,是由于患者胃热过盛,可用大黄甘草汤泄热降逆,呕吐即止。

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

经纬 此处作为标准、准则解。

如果患者因为呕吐而不能进食,这是由于胃中热邪猖甚,到了使人可畏的程度。这就只有以黄连汤来作为治疗的准则,随证加减用药。

若呃逆,代赭汇。

如果是呃逆证,可汇集旋复代赭汤一类的处方,随证参考选用。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狂。

癫与狂这两种病都属于精神失常,但病机与症状不同。阳主动,凡阳邪偏重、临床表现为激动狂躁之象、如咒骂不避亲疏等;阴主静,阴邪偏重,则临床表现为痴呆静默之象,如笑哭无时,语言无序等。

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

石补天 原指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此处则借喻为治疗效果好。

阳狂证多属实,由于痰浊阻塞灵窍所致,治疗应以祛痰开窍为主;阴癫多属于虚证,由于神气虚怯,故治疗应以补虚镇怯为主。镇怯多取于矿石药类,效果较好。

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

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痼,丹矾穿,

五畜 马、牛、羊、狗、猪。 芦荟 此处指的“当归芦荟丸”。丹矾 此处指的是“丹矾丸”。为黄丹、白矾二药制成。

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在刚发作时有的作畜类的叫声,口角流出痰涎或白沫,逾时而苏,间隔一些时日又发,这种病名叫痫。病可起于有生之初,病程可历年累月。治疗这种病证,凡是火气亢盛的可用当归芦荟丸;若是因为顽痰聚积所造成的,可用丹矾丸。

三证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

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

厥阴 此处指足厥阴肝。 体用 体指实体,用指功能。

癫、狂、痫,这三种病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厥阴肝的功能不正常。按厥阴一经,体阴而用阳,相火内寄。治肝三法是酸以制体,辛以制用,甘以缓急。这是三项基本原则。但具体应用则必须根据病情权衡标本缓急,同时还要注意到“标本相移”和“病传变迁”的问题。总的治则是:“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治厥阴肝病,或以酸收、或以辛散、或两法互用;或用从治,或用逆治、或逆从连接使用,都须要配合调理脾胃,务必使中焦枢机转旋,运化自如。医者能颖俉到此,就可以将这一类的病治好。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

淋病,是一“类病”,泛指小便涩痛淋沥之症,方书分为奇淋、石淋、劳淋、气淋、血淋五种,其发病原因,都是由于热邪聚结所造成的。

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

五淋汤 赤茯苓、白芍、山栀子、当归、甘草、灯心。

肾气 此处指“金匮肾气丸”。

五淋汤法是治疗淋病的秘诀,一般治淋病用这方子作基础方。石淋,以此汤煎送发灰、滑石,石首鱼头;膏淋,合萆薢分清饮;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不愈再加升麻;劳淋,合补中益气汤;血淋,加牛膝、郁金、桃仁,入麝香少许,皆可收到较髙的疗效。但是,如果是由败精淤滞而成的淋病,须在本方基础上再加一些导浊通窍的药物,如萆薢、石菖蒲、菟丝子;另外还有一种叫冷淋的,治疗中须要兼服肾气丸。

无点滴,名癃闭。

癃闭lóng,读隆,病证名。癃指小便不通不痛之属于虚者;闭指小便点滴不通或不通之属于实者。癃闭又是一切尿闭症的总称。

小便点滴不通而又不痛的病,叫做“闭癃”。

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

气道 指人体内正气流通的道路。 上窍 指耳、目、口、鼻,这里泛指人的上部。 下窍 指前后二阴。 外窍 指皮毛汗孔。

治癃闭总的原则是调理气机,只要气机通调,小便自然通畅,像江河缺口一样滔滔而下。调理气机可以用通上窍(提壶掣盖)与开外窍(疏泄玄府)的方药。如果上窍通了,下窍也就可以排泄;启其外窍,即所以开其内窍也是疏凿水源的方法。如果治癃闭不考虑使用这些具有原则意义的方法、仅一味地分利小便,那么,越分利小便越是不通,这样蛮干,是医治方法上的错误。

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涸。

浊病与淋病症状很相似,其实不同,浊出于精窍,淋病在尿道。如果不分别这一点,而用上述治淋病的五淋汤来治疗浊病,那么,会使肾精越发干涸。

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柏,心肾方,随补缀。

kè,读客,谨谈,准确遵照的意思。 补缀 缀zuì,坠,缝补、连接的意思。

治浊病只知道用治肾的套药,不会有好的疗效,正确的方法是理脾。因脾主土,土病而湿热下注则小便浑浊,用萆薢分清饮加黄柏,或者再增用一些调治心肾方面的药物,如六味、八味丸加龙骨、牡蛎治肾,四君子汤加远志治心,就更为全面而有效。

若遗精,另有说。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

龙胆 此处指龙胆泻肝汤。 十全 此处指十全大补汤。

坎离 此处指肾与心。坎属水,代表肾,离属火,代表心,坎离交,即交通心肾的意思。

治遗精病与治淋浊病不同,另有一套理法方药。临床上分为有梦而遗与无梦而遗两种情况,有梦而遗,用龙胆泻肝汤直折肝胆相火;无梦而遗属虚证居多,宜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有些医论认为此病是由于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因此采用交通心肾的药物,这样处理也不完全切合实际。

疝气第十九

寒任病,归厥阴。

疝气是属于任脉的病,前贤中也有将疝气病归纳在足厥阴肝经病范围的。

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㿗顽麻。

关于疝病,古代分为七种:即寒疝、筋疝、水疝、气疝、血疝、狐疝、㿗疝。其中狐疝的症状是卧则入腹,立则出腹,㿗疝的症状是大如升斗,顽麻不痛也不缩小。

耑治气,景岳箴。

zhuān,读专,单纯、独一的意思。

治疗疝病,专从理气着手,这是张景岳倡导的法则,他说:“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

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著医林,痛不已,须洗淋。

zhēn,读针,斟酌、考虑。 茴香料 此处指“三层茴香丸”。见(陈修圆《医学从众录》) 洗淋 指用药水淋洗。陈修圆原注引用《千金翼方》,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一尺、水一斗煮二升外洗患部。

治疝气病可用五苓散作为基础方,根据临床症状,斟酌加减。另有一种“三层茴香丸”,对于治疗此病,在医学界也是很著名的。如果用上述内服药方法治疗而疝痛不止,则须配合外治,用药物煎水淋洗痛处。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水气作。

痰饮病的根源,是由于体内的“水”和“气”不能正常运行,所谓“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何痰之有”?“水气上逆,得阳而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之凝聚,则稀而成饮。”

燥湿分,治痰略。

方书关于痰、饮的论治极多,可概括为燥痰与湿痰,燥痰粘稠色黄,难以咯出,治宜润肺;湿痰清稀色白,口中粘腻,治宜温脾。这是治疗痰饮的大略。

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藏,细量度。

duó,读夺,推测、揣想。

《金匮要略》医书中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很有参考价值,但“四饮”并没有将饮邪之为病概括无遗,还应该结合五藏来仔细思量揣度,研究它的病理变化。

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

凿凿cuò,读错,确实可靠的意思。

治痰饮病必须根据患者身体的强弱情况,结合临床所见病势之盛衰,再决定用“补正以攘邪”或“攻邪以保正”的治疗方法。在《金匮要略》书中,列举了十六个治痰饮的方剂,如果运用得当,每张方子的疗效都是可靠的。

温药和,博返约,除阴霾,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

照耀。

《金匮要略》治痰饮,提出“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张仲景从治痰饮的广博理论与方剂中,提炼出来的一项简明扼要、具有钢领性的治疗法则。他认为痰饮病的性质属于“阴邪”,只有“阳光”灼照,阴邪才能退散消除,用滋润药治痰饮,如果成为一种“主流”或“趋势”、那就是错误的了。

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

hè,读喝,作山沟解。 白散 方剂名,指《三因方》所载之白散,适有滑石、半夏、附予、生姜、蜜糖五种药物。

用真武汤治痰饮,正好比将泛滥之水引归到山沟里去一样的适合。另外,用白散治疗痰饮,也可作为“窥测”和“打开”治疗此种病症的“锁匙”。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证,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

七味饮 实际上是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

消渴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津液干涸,用七味饮治疗,有的患者服一剂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金匮法,别三般。

《金匮要略》书中,关于这种病症的辨认办法是分为三类:能食而渴,重在“二阳”;饮一溺一,重在少阴;不能食而气冲,重在厥阴。

二阳病,治多端。

二阳 此处指足阳明胃。

“二阳”病之消渴,消谷善饥而瘦,饮不止渴而尿多便坚。其治疗方药有清燥汤、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麻杏丸等多种。

少阴病,肾气寒;

少阴病之消渴,饮一溲一,是命门火衰,属肾气虚寒,治疗用《金匮》肾气丸。

厥阴病,乌梅丸。

厥阴病之消渴,兼有不能食而气上冲之症,用乌梅丸,甘、辛、苦、酸并用,取法《内经》“甘以缓之”、“辛以散之”、“苦以降之”、“酸以收之”之旨。

变通妙,燥热餐。

消渴症除上述数种,另有一种是因为寒湿困脾、输化失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致,必须变通治法,改用暖脾燥湿之方,选用燥热性的药物给患者服用。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

伤寒病的变化,极为复杂,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对此病的辩证与治疗,立有六经分证的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仍为医家所遵循。

头项痛,太阳篇。

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脉浮,是太阳病的特征,记载在《伤寒论》太阳篇里。

胃家实,阳明篇。

胃家为邪热食滞等所实而引起症状的,属于阳明病,记载在《伤寒论》阳明篇里。

眩苦呕,少阳篇。

有目眩、口苦、咽干、呕吐症状的,是少阳病的特征,记在《伤寒论》少阳篇里。

吐利痛,太阴篇。

吐食、泻下、不渴、腹满时痛、手足自温,是太阴病的特征,记载在《伤寒论》的太阴篇里。

但欲寐,少阴篇。

患伤寒病以后,精神困顿,脉微细而只想睡觉的,是少阴病的特征,在《伤寒论》的少阴篇里有详细的记载。

吐蛔渴,厥阴篇。

呕吐蛔虫、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这是厥阴病的特征,在《伤寒论》中厥阴篇有详细记载。

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

长沙论 指传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后世称长沙论。

高坚 指高不可攀,想要深入钻研,而又艰坚难进。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真是高深精妙极了,实在令人赞叹敬佩,他的《伤寒论》有一中心学术思想是保存病人的津液,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真理。

汗吐下,温清悬,补当贵,方而圆。

作悬殊、区别解。 补当贵 此处指补法使用的要合适、恰当。方而圆 既要按照规矩,又要能灵活变通。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汗、吐、下、温、清、补等治疗大法。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其区别,有的放矢。就以补法为例,必须是确已“虚”当用“补”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而且贵在补得合适、恰当,否则不徒无益,反而有害。总之,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既有规矩法度可以遵循,又须灵活变通。

规矩废,甚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遍,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针。

二陈、九味、香苏、平胃 皆方剂名。 医医法 指医治庸医的方法。前一医字为动词,作医治解,后一医字为名词,作医生解。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辨证治疗法则,是中医诊断治疗的规矩准绳,可是今人将它废置而不用,治病只是崇尚二陈汤、九味羌活汤;再就是香苏饮、或者平胃散。结果使病人汗源枯涸、耗散真阴,以致病邪传遍六经,病情日益深重。看到这些情况,实在令人痛心!现在纠正、医治这些医生的办法,只有从他们的脑后痛下针砭,叫他们很好地钻研《伤寒论》。

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病解求。

móu,读谋,相同、相类似。 通圣散 即防风通圣散。

至于对瘟疫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基本上与治疗伤寒相同,用防风通圣散,具有既解表又通里两种作用。

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

达原饮 方剂名。 mèi,读妹,糊涂不清。

治疗瘟疫,也就不离于《伤寒论》之汗、吐、下、清、温、补几种方法,其中尤其以汗法为最重要。那些只知道用达原饮这个方子统治瘟疫病的,实际上是没有弄明白瘟疫病的致病之由,希望掌握病人安危的医生,不要随波逐流。

妇人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

治疗妇科疾病,四物汤是一个好方子。妇科之病只要能够将月经调理正常,则身体自然可以健康。

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

治妇人月经病,可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凡月经提前而至的,因血海有热,宜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寒凉药;若每次月经来潮的时间推迟,这是血海有寒,则在四物汤基础上重用肉桂、干姜之类甚则加附子等药物。如果是月经来潮或早或迟,错乱不定,大多是属于气血两伤,宜四物加人参、白术、黄芪或归脾汤之类。

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玉者,即此详,径闭塞,禁地黄。

归脾法 此处指《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和“归脾汤”两重意思。 逍遥 指逍遥散。 种玉 “即种子”。

归脾汤治疗月经经期错乱或月经闭塞,其主要是根据《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理论而来的。归脾汤一方,既能两补气血,又能健胃安神;如果由于情志不遂,忧思郁结而两伤肝、脾,引起月经不调,以逍遥散治疗效果较好,该方可以疏肝解郁,扶助脾胃,增进饮食。如果是妇女不孕,也可以参照上述理论和方法,先将月经病调治好,然后再选用一些种子方,治疗月经闭塞,在选择药物时,宜适当禁用地黄,恐其濡滞不行。

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

妇女怀孕在三个月以内,常有呕吐不食的情况,称为“恶阻”,可用六君子汤。至于安胎的方药,应当辩明是属于寒证还是属于热证,然后随证选药。

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

保生方 即保产无忧散。 归芎乡 即加味芎归汤。

孕妇难产,可以内服保产无忧散;若临盆而产门(交骨)不开,宜用加味芎归汤,如果分娩而失血过多,宜服当归补血汤。

脚小趾,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

jiàng,读酱,此处作统率解。

如果属横位难产,胎儿的手足先露出来,可用艾火炎产妇的脚小趾尖;如果产后,胎衣不下,可用失笑散来医救;产后的疾病,一般用生化汤治疗,正是用其所长。

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

综合以上各项,都属平常习用的方法,可供临床参考选用,不可忘记。

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

有关治疗妊娠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张仲景最为精深而细致严密,他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篇所载十个处方中,丸和散剂型的就占了七个。

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

yì,读益,作超过解。

张仲景治疗妇人妊娠病证,虽常用丸剂或散剂,并不意味着汤剂不重要,相反,在该篇中,桂枝汤就列居第一。对于方药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辨证选方,例如附子、半夏、干姜这些辛温燥烈之药,一般地说是妊娠忌用的,殊不知附子补命门之火以举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能暖脾土使胎易长,这些药只要运用的恰当,不仅不忌,反而能收到超轶的功效。总括《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篇内所列举的十个方剂,都可以作为治妊娠诸病的法律准绳。

产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

风痉疾 此处指产后遭受风邪而引起痉挛强直等病症。 相当、相等的意思。

《金匮要略》的产后篇,对于妇人产后诸病的治疗,提供了具有神奇效力的方术,小柴胡汤被首先特別提出来治疗产后昏冒、脉微弱、呕吐不能食、大便反硬等症;还有竹叶汤,治疗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发痉等症;还有阳旦汤,治疗产后风持续数十日不解而证偏于寒的。此二方,一治产后中风偏热;一治偏寒,其功效相等。

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㽲痛谧,痛满烦,求枳实;著脐痛,下淤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

jiǎo,读绞,腹中拘急,绵绵而痛。 mì,读密。作平净、安宁解。

《金匮要略》书中,有关妇人腹痛诸条,须要详细研读,彻底弄清。其中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治腹中㽲痛,使之平静安宁;如果腹痛、胀满,心烦不得卧,可用枳实芍药散;如果腹痛在脐或脐周部份,这是血淤作痛,用下淤血汤;又如产后小腹痛、发热、大便不通,傍晚时烦躁、说胡话,这是由于内有实热,可以用攻下和清热之法治疗。总之,不要固执地认为产后病皆属虚证而妄用补益。

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倶速,随证详,难悉录,惟温肾,带下服,甘麦汤,脏躁服,药到咽,效可卜,道中人,须造福。

温经 此处指温经汤。 带下 古人对腰带以下疾病的总称。 脏躁 病名。 道中人 指同道之人、此处指医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还应该熟读,在妇人杂病这一篇里,张仲景列举了二十个药方,只要用得恰当,都能很快取到良效。这些方剂在原书中都详细的介绍了它的适应证,这里难以一一列举,仅能重点地介绍一下:例如温经汤,可以治疗一切带下病;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病,药下咽之后,效果是可以预期的。做医生,应研究和掌握这些经验,为病人造福。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

稚阳 稚zhì,读雉,小儿阳气不足之称。

小儿科疾病,大多是伤寒病症,因为小儿体质娇嫩,阳气不够充实,容易遭受外邪侵害干扰。

凡发热,太阳观,热末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

凡发病开始有发热恶寒症状的,就可以把它作为太阳病看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假使发热持续不退,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疾病的发展已超出太阳病范围之外,就应该及时仔细辨清证候,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施治,即使是严重的疾病,也能转危为安。

若吐泻,求太阴;若吐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

如果出现呕吐、泄泻、腹痛、口不渴等症状时,就应该按照太阴病来处理。若长期吐、泻不止,引起抽掣挛急的,即所谓“慢脾风”,其实这也是阴病之一种,仍当按照太阴病来辨证施治。

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疸疹,此传心,谁同志,度金针。

小儿科疾病,可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阴证以太阴病为主,阳证以太阳病为主,这是数千年来公开的秘诀。至于前人为什么将小儿科疾病统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又以足太阴与足太阳“二太”来分别为两大类证之主?其中蕴藏着很深的道理。就是“痘证”和“麻疹”的诊治,也可参照上述理论和方法。谁立志深入钻研,谁就可以弄清其中的道理,达到深邃的造诣,获得精湛的技术。(周振鸿)


电子版注:

1、原书有多处“薜”应为“薛”,电子版已经改正。

2、原书有“则钟呜”,其中“呜”应为“鸣”,电子版已改。

3、原书有“孕归难产”,其中“归”应为“妇”,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