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和法的特殊性
1、少阳病原理
少阳部位含胆、三焦及两者经络,属三阳之一,为阳位。但与太阳、阳明相比,胆与三焦不像膀胱、肠胃与二阴窍的大小便直接相连,所以下法不能直接治其腑病;少阳经络胆经、三焦经不像太阳经与肌表功能关系密切,所以汗法不能直接治其经病。也就是因少阳相关部位不与汗窍、口窍、二阴窍直接相关联,所以少阳病的表现与治法皆有特殊性。
少阳证从正邪相争的角度看,为由阳入阴的中间位置。邪气能攻至少阳,虽还不到阴位,但说明正气之抵抗已经较弱了。伤寒97条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意思是若正气相对较弱,则邪气可攻入更深的地方,到达少阳经。少阳经走胸胁部位以及人体的侧面,所以正邪相争于胁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
《伤寒论讲解-97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伤寒论-266条》
因此,少阳病证即不是正邪相争剧烈的纯阳证,也不是无力抗邪的纯阴证,所以被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是指少阳与三阴相比为阳,其正气来源于五脏,又是五脏邪气的出口之一;少阳与太阳、阳明相比为阴。肌表邪气通常不直接进入少阳,少阳邪气也不能直接汗下而出,往往需要通过太阳、阳明。
伤寒148条又对此进行解释。人有手足冷,恶寒而无热,脉细或沉,口不欲食的症状,这些症状看起来非常像阴证。阴证因气血不足,肌表部得不到足够气血供养,不易出正常的汗,称为“阴不得有汗”。但该人却有头汗症状,头部有汗即说明气血能够送至肌表,所以可知非纯粹的阴证。为何只出头汗而身上不出汗?这是少阳经气不通畅,使气血传输有所障碍的原因,而非纯粹的阴证气血不足。这时可用小柴胡汤疏通少阳经气治疗。
至于大便硬,伤寒称为“结”,其原因可能为阳证燥热过多的阳结,也可能为阴证津液供给不足的阴结,单纯凭此症状不足以辨证。148条的大便硬为少阳证状态下产生的,既有手足冷、不欲食和脉沉紧的偏阴症状,又有头汗这种偏阳症状,所以命名为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
此处内容应与《伤寒论》辨脉法的第二条“阳结阴结”条目互相参考。该条指出,大便硬有阳结、阴结之分。脉浮数、能食,为阳结,属于阳证。脉沉迟、不能食、身体沉重为阴结,属于阴证。而148条的阳微结则处于阴证和阳证之间,即少阳证也可以出现大便硬。此时既有脉沉、细之类的阴证症状,也有汗出类的阳证症状,所以为半表半里。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伤寒论讲解-148条》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伤寒论-辨脉法-单元1》
按:少阳的半表半里是指正邪力量的对比,并非是在空间位置上的半表半里。不同经络正气力度不同。整体正气较足时,邪气只能攻入太阳经。正气稍弱则邪气依次攻入阳明、少阳。正气再弱则邪气攻入三阴。有的中医认为少阳经络行于身侧,并非外部肌表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半表半里,以此认为伤寒论与经络无关,进而认为伤寒与内经无关。这些说法是对脏腑经络气血的原理理解不够清晰造成的。《金匮要略》已经明确脏腑健康,经络血脉通畅,再无刀兵、虫兽、房事之伤,则人安和无病,也就是所有疾病都与脏腑、经络、血脉有关。若抛弃脏腑经络学说,只以症状群对应方剂,实际上是背题考试,虽然可以治病,但是因不明原理,所以难以进步。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每一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局部的病变都会影响于整体,而整体病变又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即某一局部病变可能是整体病变的一部分。
《中医药学概论-整体观》
2、少阳病表现
少阳病的标准条文是伤寒论96条。其中提到的少阳病的典型表现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还有一些或许会出现的症状,包括胸中烦而不呕,渴,腹中痛,胁下痞鞕,心下悸,小便不利,身有微热,咳等等。
结合伤寒例以及少阳篇中对少阳病的论述,还可有脉弦、耳聋、口苦、咽干、目眩、目赤、盗汗、头汗的症状。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伤寒论讲解-96、147条》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伤寒论-伤寒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少阳为病,相火内迫,加之三阳热盛,阳加于阴谓之汗,合目则阳入于阴,致使里热壅盛而逼阴液外渗,故见汗出
《伤寒论讲解-263、264、268条》
2.1部位关系
这些症状表现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经络的巡行路线
经络受邪,则经络巡行路线的一些关键部位受到影响,产生相关的症状。比如胆经循耳,所以可能有耳聋的症状。
胆经循胸,过季胁,所以有胸胁苦满、胁下痞鞕、胸胁痛的症状。
下图是少阳胆经巡行路线与部分症状的关系。
2、少阳三焦腑的影响
三焦为水道,失常则影响津液的传输,所以可能有渴的症状。
上焦失常可以影响胸部心肺器官,可有心烦、心下悸、咳等症状。
中焦失常可以影响于胃,可有默默不欲饮食、喜呕、腹痛等症状。
下焦失常,可以有小便不利的症状。
2.2、症状机理
下面对几种少阳典型表现的产生机理做解释。
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的意思是恶寒(怕冷)与发热交替出现,而非同时出现,也就是怕冷的时候不发热,发热的时候不怕冷。这与太阳病同时出现发热、恶寒是不同的。前面说过,怕冷不发热为“无热恶寒发于阴”,主要原因为五脏产生的阳气不够,不能温煦体表,为阴证。而发热不怕冷是阳明病的一个典型表现。所以这种“往来寒热”是阴证、阳证交替出现的表现,说明正邪交锋于中间状态,时而驱邪外出于阳明,时而邪气进攻至五脏阴位。
“往来寒热”是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即寒时不热,热时不寒,这标志着邪气已入少阳。邪入少阳,正邪分争在于胁下,形成互有进退的病理变化,邪气胜则恶寒,正气胜则发热,寒来热往,热来寒往,故见“往来寒热”之证。
《伤寒论讲解-96条》
注:怕冷而不发热为阴证,发热而不怕冷为阳证是常例。两者皆有例外。
怕冷为护卫肌表的卫气不足。不兼发热多为内部产生的热量不够,称为阳虚。但也有虽内部热量较多,但外传不畅导致,称为阳郁。阳郁也可出现怕冷同时不发热的情况。
发热不怕冷多为内部热量过多而外传到肌表。但有时是阴证的浮阳外越或者温病等等。
这些例外情况,都有其它症状可供判断,比如是否有渴、饮热还是饮冷、小便黄还是白、大便干燥是稀溏、脉象为阳还是阴等等,需要系统学习。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伤寒论-第6条》
曾治一牧羊人,壮年男性,体格彪悍。...自述素来怕冷...诊其脉则沉弦按之有力,舌苔黄,尚有心烦易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证。遂诊为阳郁热蕴之证,方用大柴胡汤通其郁以疏其阳...竟获痊愈。
《伤寒论讲解-110条》
呕
少阳病容易出现呕的症状,此为少阳邪气犯胃而产生。但呕的原因并非只此一种。比如,脾阳虚,则脾的功能减弱,水液不能充分运化。因需要的部位未接收到水,所以有渴的感觉。渴则欲饮水,但每次喝的水不能完全吸收,多余的水又成为痰饮。痰饮累积多了,就会犯胃而呕。这类呕吐的主因不是少阳经气问题,如果误认是少阳病证,用小柴胡汤,则会伤害脾阳,导致脾阳更衰败,可出现摄入饭食则呃逆、大便下重的现象,这是犯了虚虚之戒。这类呕的特点是先渴后呕,应参考《金匮要略》痰饮篇41条,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解决心下胃脘部位的阳虚水饮问题。
小柴胡汤中已经包含了生姜、半夏,也就是含有小半夏汤止呕的意思。但其主要针对的还是少阳经的邪气问题,所以还是以柴胡为主。此时的呕是少阳邪气犯胃为主因,是少阳病的一种伴随症状,此时小柴胡汤中含小半夏汤是兼顾。如果呕的根本原因上述的脾胃阳虚水饮,而非少阳邪气犯胃,应直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若再用柴胡就是画蛇添足了,所以伤寒98条说“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也即先渴后呕之呕,并非是少阳邪气犯胃,所以不应使用小柴胡汤。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此证颇似少阳,而实为太阴,当用温中利饮除湿之法治之为宜。若误作少阳病而投以小柴胡汤,则柴、芩苦寒更伤太阴;参、草之甘则愈助水湿,就可能造成中气下陷,湿邪凝滞而出现大便时的“下重”之证。
《伤寒论讲解-98条》
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全已入里,就不宜使用本类方剂,因病邪在表,误服和解剂则可引邪入里。
脏腑虚极,气血不足之寒热,不宜使用和解剂,恐延误病情。
《方剂讲解-和解剂》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饮停心下,阳郁作渴,饮后新水又停积,水满则溢,是以其人作呕。
《金匮要略讲解-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少阳病治法
少阳本病
前诉少阳部位不与汗窍、口窍、二阴窍直接相连,所以单纯少阳病证,不用汗、下、吐法。如果对少阳病证错用三法,往往会带来病情的加重,所以此三法被称为少阳三禁。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在临床如见到少阳病证时,就不违仲景的汗、吐、下三禁之说,而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方为上策。
《伤寒论讲解-265条》
少阳治法称为和法,主要是柴胡类方剂,意思是和解。和法的本质还是对少阳部位扶正祛邪,增强少阳经、腑正气,使少阳部位之邪气向更容易排邪而出的太阳、阳明传变。传至太阳、阳明后,有可能自发出现汗、下等排邪现象而自愈,不能自愈则再通过相应的治法治疗。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虽非发汗剂,但药后邪热得解,气机畅达,正气得以发扬,邪气犹有透表从汗出而解的机转。
《伤寒论讲解-149条》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
今服汤已反见渴者,多非少阳或见之渴,乃是邪气转属阳明,阳明热盛伤津所致,应从阳明之法治疗,不可再用小柴胡汤。
《伤寒论讲解-97条》
如果单纯少阳病强用汗、吐、下法,所犯忌讳如前所述,属于邪气未全部到达边界,汗、下不能解除少阳之邪,反而徒伤正气,产生其它变化。例如264条的少阳病用吐、下法,产生心悸而惊的现象。再如265条,少阳病用汗法,伤胃之津液,使胃阴虚燥热,燥热影响心神而烦。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治疗宜和解之法。汗、吐、下、温针均为治禁之例。误用了吐、下、发汗及温针等法,则必损伤正气,因而出现了"谵语"之证,“此为坏病”,为仲景自注之句,指出已非少阳之证。
《伤寒论讲解-264、265、267条》
少阳与阳位同病
如果少阳和太阳同时得病,也不能单用汗法。如142条,太阳少阳并病,汗法虽然可解太阳之邪,但是不能解少阳之邪。汗法消耗阴阳,使少阳之邪更重,引发胃热而说胡话的情况。此时应从少阳治起,用小柴胡汤,也可以考虑两者同治的柴胡桂枝汤。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证属太少同病,汗则犯少阳禁忌,和则不足以祛太阳表邪,故用本方太少同治
《伤寒论讲解-142、146条》
同样,如果少阳和阳明同病,不可单用下法。如103条,先从少阳治起,用小柴胡汤。如果未能解决,再考虑少阳、阳明同治的大柴胡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证属少阳之邪未解,阳明燥热已成...
大柴胡汤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
《伤寒论讲解-103条》
此时单纯用下法为误治。如104条,用下法虽然大便可下,但是少阳邪气不解,且伤了正气。此时还是要先用小柴胡汤以解少阳邪气,然后再少阳、阳明同治。因前面误下伤了正气,所以不用较骏猛的大柴胡汤,而用柴胡加芒硝汤,即小剂量柴胡汤加芒硝来进行少阳、阳明同治。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证属少阳兼阳明里实,当治以大柴胡汤...误用丸药泻下,大便虽通,但燥热不去,少阳证难除,且正气亦伤...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再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阳润燥泻热...对正气受挫,里实不甚者更为适宜
《伤寒论讲解-104条》
少阳与阴位同病
前述治疗阳位之病要消耗阴位提供的气血。少阳虽有特殊性,但其毕竟属于阳位。如果少阳病与五脏三阴病同时出现,应以阴位病为主,此时若单独使用少阳和法,也有耗阴的问题。
如98条,太阳、少阳部位皆有邪气,如果没有阴证,则用小柴胡汤比较合适。但是其还有脉迟、弱,不能食,阴黄,小便难等阴证症状,代表还有太阴脾阳虚、湿寒的病证,此时若还只用小柴胡,则会使太阴虚寒加重,出现大便下重的情况。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伤寒论讲解-98条》
再如教材在96条的注解中谈到,柴胡会消耗肝阴。如果肝肾有虚证,应先解决后再用,或者与补肝肾的方剂同用,如逍遥散、黑逍遥散等。
不重用柴胡,则不足以解邪热,利疏机,对于一般体质的人,不会发生劫肝阴之弊。而对素体肝肾阴亏者,则当斟酌使用,或适当配以顾护肝阴之药。
《伤寒论讲解-96条》
但温病耳聋,多系热盛伤阴,所以不能用升散之剂耗其阴津,以避免出现下竭上厥的危侯。此与前条“温病误表”性质相似,因此原文谓“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
《温病条辨讲解-下焦-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再如100条的里虚兼少阳病的腹痛,此时应该先以小建中汤补里虚,然后再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论讲解-100条》
小结
少阳作为阳证与阴证的中间节点,具有很重要的枢纽作用。阳证转阴证的时候,可能会经过少阳,此时及时治疗可以避免病证转阴。阴证转阳证的时候,很可能会先出现少阳证,此时调节少阳可以帮助病证顺利转阳。当病证并非纯阳证或者纯阴证的时候,往往与少阳有关,需要用到柴胡法。
因为少阳涉及病位较广,所以其病症表现很多,不限于本章提到的症状。后世有“万病不决小柴胡”的说法,意思是当病证阴、阳不明显,非极虚或者极实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少阳入手。这里的“不决”指的是对于经验丰富的中医,使用排除法明确判断非其它病证后,才尝试选择小柴胡汤。新手经验不足,不具备排除其它病证的能力,对本该使用其他方剂的病证乱用小柴胡汤,就可能造成事故。所以这里再强调一下,中医是系统医学,至少要认真学完教材的四大经典,对中医有了总体认识,才可尝试治病。若只学只言片语,误治概率极大,偶尔治好一病皆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