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3.4人体天气

3.4、人体天气

人体的天气指的是人体中的气态物质,以空气、水蒸汽和气雾状营养物质的形态,存在于经络、腠理以及各种空腔器官、孔窍等处。从功能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

1、营气

营气是中焦脾胃消化的水谷之气中的精纯部分,其功能是营养全身,内含脏腑,外括形体。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三焦的部位和功用》

循行

从中焦注入手太阴肺脉,然后按照十二经顺序依次流转,一日夜行五十周。

营气则沿十二经脉循行次序运行,所不同的是,营卫的循行,在《内经》和历代注家中,某些方面说法颇不一致,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黄帝内经讲解-人与自然-营卫运行的昼夜节律》

与血的关系

营气是气态物质,血是液态物质。营气循行于经络之中,与血关系密切。营气注入脉中,就成为血的组成部分。反之,若不注入脉,则是气态物质。所以可以把营气理解为气态的血,血理解为液态的营气

血循行于血管脉道中,营气循行于经络中,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营气清柔,所以能灌注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着经脉,贯通五脏,联络六腑,运行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

营气柔和,循行于经脉之中,与津液相和合,化生为血液。营气与血,同行脉中,营气为血的组成部分,血液由营气和合津液变化而成,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就营气的生成而言,营气是水谷精气所化生的营养物质,源于脾胃。中焦有脾胃居其内,其功能是脾胃功能的概括,营气既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的精纯部分所生成,所以说营气出于中焦。

其次就营气的运行而言,营气源于脾胃,出中焦后,注手太阴肺经,然后循十二经,昼夜不息,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各部,所以从营气的运行看,也可认为营气出于中焦。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和功能》

2、卫气

产生

卫气根源于下焦肾精转化的阳气,补充于中焦脾胃消化的水谷之气中的彪悍部分,宣发于上焦。

卫气除根于下焦命门阳气,又赖上焦的宣发以外,卫气也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还必须依靠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卫气根源于下焦,资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与三焦均有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

其次就卫气的功能而言,卫气属阳,故又称卫阳。而一身之阳气根于下焦肾,所以卫气也根源于下焦肾中的阳气,卫气只有不断受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温煦固表的作用,所以说卫气出于下焦。

“下”,《太素》卷十二《营卫气》作“上”,杨上善注:“卫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张志聪也认为“下,当作上”,并说:“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杨上善、张志聪等人,从卫气的特性及卫气向外敷布部位等角度,认为卫气出于上焦。而张景岳等人,则从卫气的运行及卫气的本源等方面,以为卫气出于下焦。可见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应予并存。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

循行

卫气行于经络之中,血脉之外,遍布全身。

一部分卫气在白天和夜晚走不同的路径,白天走手足三阳经二十五周;晚上走脏器二十五周。因此,卫气的循行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

人早晨醒来时,卫气由肾经,从目内眦的睛明穴而出,上行到头部,然后沿手、足三阳经向下运行。足三阳的卫气注入脚心,进入肾经,通过肾经上升回到睛明穴。此为一周,时间约为半小时。一小时两周,则白天十二小时约为二十五周。内经未谈手三阳的卫气是否注入手心?是否对应通过手少阴心经回归睛明穴?此处存疑。

夜晚入睡时,卫气从肾经进入肾脏,然后沿心、肺、肝、脾、肾为一周,时间也是半小时。夜晚十二小时也是二十五周。

本篇下文指出,卫气一日一夜,循行五十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周。

据《灵枢•卫气行》记载,平旦阴尽,卫气先从目内眦睛明穴出阳,上行至头部,然后循手足三阳经向下运行,最终由足阳明达足心,入足少阴经,循少阴之别蹻脉,上行复交会于目内眦足太阳睛明穴,卫气白天循此路线运行二十五周。

卫气夜行于阴,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至肾脏为一周,卫气夜间以此次序运行二十五周。...

就卫气的运行而言,卫气慓疾滑利,白天循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皮肤、肌肉之间。

日西,由足少阴肾经传注肾脏,分布于五脏六腑。

平旦,又由足少阴肾经,经目内眦睛明穴出阳,

故日西阳尽,平旦阴尽,卫气均自足少阴肾经发出,所以说,卫气出于下焦。

张景岳注:“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营卫的生成和功能》

卫气正常情况下循以上道路运转,但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遵循这个道路。比如内经说人饮食热的水谷,有时会立刻出汗,位置在面部、背部或者半身,这是因为卫气彪悍,在腠理开关不正常的情况下,遇到出口就会走出。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按:卫气的循行在内经中有难解之处,各位注家理解也不尽相同,暂时大家先了解这些即可。

功能

卫气功能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经络中的卫气可以温煦、保卫肌表,防御外邪。此功能异常,则人有怕风、怕冷之类的症状。

一部分卫气白天循行三阳经,内经讲“太阳为三阳主气”,所以卫气在肌表的敷布以太阳经为主导。

为什么以太阳经为主导?教材中提到太阳经的卫气除了来自正常的经络交互外,还有督脉和肾阳两个来源。督脉中的阳气可以通过后脑风府穴注入足太阳经。肾的阳气可以在腰部注入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参考。

足太阳膀胱经脉...其脉上连风府与督脉交会,下络腰肾与少阴相通,籍助督肾阳气支持而主一身之表。

《伤寒论讲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概说》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素问-热论》

太阳经出问题,则全身的卫气都不能正常敷布,其表现就是怕冷。

“恶寒”之前用一“而”字,有“而且一定”的意思,以强调恶寒一证在太阳表证中的必见性。风寒之邪外伤太阳之气,使卫气不能温煦体表,故见恶寒。

《伤寒论讲解-第1条》

2、卫气还能管理皮肤汗孔的开合。此功能异常,则人的出汗功能有问题。问题包括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或者不该出汗的时候反而出汗。

3、脏腑中的卫气可以温煦脏腑。此功能异常,则人容易有大便稀溏、不喜饮冷水等症状。

卫气的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司汗孔开合。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气》

卫气昼行于形体阳经,夜行于内在脏腑。所以夜晚睡觉的时候,必须盖被子,因此时卫气入里,体表卫气不足,护卫能力不够,容易着凉。长期失眠的人,卫气不能进入五脏,则五脏在夜晚恢复正气、排除邪气的功能受损,五脏衰老的快。

以后学习《伤寒论》,遇到恶寒怕冷、汗出异常、睡眠问题、大便稀溏等症状,常与此处卫气的功能特点有关。

3、宗气

产生

宗气是在上焦胸部心、肺部位形成的一种气态物质,由吸入的自然空气与脾胃上升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肺主一身之气,自然之气由肺吸入,水谷精气经脾上归于肺,合而为宗气,积于胸中气海。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贯心脉而布散周身。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肺为各脏之长》

胸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宗气生成与汇聚之处,称为气海。

膻中指胸中部位,为肺之所居,肺主一身之气,行呼吸,吸入大气,与水谷精气合为宗气,以充养全身。所以膻中为宗气生成和汇聚之处,称为气之海。

《黄帝内经讲解-四海功能及所主腧穴》

循行

宗气聚集于上焦胸部,但能循行于全身,其路线与营气是一致的。

宗气汇聚于胸部膻中,所以膻中又称为气海。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宗气的生成和功用》

上焦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能推动营气运行全身,白天与营气偕行二十五周次,夜晚偕行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共行五十周次,总会于手太阴肺经

《黄帝内经讲解-三焦的部位与功用》

宗气与营气一样可以灌注到血脉之中。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在上积聚于胸中气海,贯注于心脉,行于呼吸之道:故宗气既行于脉内,又布于脉外。《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宗气在下汇集于丹田,经足阳明气街,下行于足,可见宗气既行于上,也运于下。说明宗气虽积于胸,而实能循行全身,正如张景岳注《灵枢•刺节真邪论》所说:宗气“其下者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其上者积于胸中,出于息道而为呼吸。”...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宗气的生成和功用》

功能

宗气作用是帮助肺进行呼吸、帮助心运行血液、推动营气运行。前述“气为血之帅”,即血液在脉中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其中的气就是指这里的宗气。

肺主呼吸。吸入的自然界空气与脾胃上升之气合为宗气,结合心气,推动血液运转于全身。所以中医说“呼吸为脉之头”、“肺朝百脉”、“肺主气”。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

《伤寒论-伤寒例》

病证

宗气不足,则影响呼吸功能和血液的运行功能,可引起血脉凝滞,进而在肢体温度、运动、心脏跳动等方面出现异常。其表现包括:

轻则面色晦暗、心悸、气短、喘促、呼吸不畅。

中则唇面紫绀、爪甲青紫、吸短呼长、喘促难卧、喉中痰鸣、心慌无主、虚里动衣。

重则心神失附、心慌烦躁、神识恍惚、呼吸浅短难续、冷汗淋漓、皮肤发凉、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二便难禁甚或失禁。

宗气与营卫之气相比较,宗气更为基础、重要。人外感风寒,营卫之气受伤,而宗气未受损时,只出现发热、怕冷、汗出异常的表现,还未伤及根本。但若宗气受损,其推动血液流转的功能出问题,如出现上述轻、中、重几种宗气不足的表现,就要严重的多。

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调节

宗气不足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心肺功能下降,但也可能是脾胃功能下降。因宗气有一部分为水谷之气,脾胃功能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水谷之气,则宗气自然不足。再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肾功能下降,肾藏精而生元气,元气不足,则脾胃、心肺功能皆下降,可导致宗气不足等病证。

因宗气的产生直接来自肺的呼吸和脾胃的消化吸收,因此常规的调节方法就是进行高质量的呼吸以及合理饮食,补益心肺以及健壮脾胃。而实际上宗气的产生、运行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除了心、肺、脾外,肝的调节气机,肾的提供元气,都与宗气有关系。所以最终还是要整体分析,辨证论治。

当宗气虚到极点,出现上述病证中的重症的时候,宗气已无力推动血液运转,属于心衰病危。中医的最后手段是参附汤、四逆汤等方剂,用大剂量人参、附子补气补阳,再加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或可挽回一部分。针对此情况,李可老中医根据救治大量心衰患者的经验,发明了破格救心汤,大家可以认真学习。对于宗气虚的情况,平时应及早重视,如果到了最后阶段,能否挽回在两可之间。

4、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所对应的气态物质。元气通过三焦作用于各个脏腑。各个脏腑获得能量后,又可以产生脏腑之气。所以脏腑能量越强,脏腑之气越充足。脏腑及其对应的气态物质可参考前面天地章节,五方地气对气交之地的天气产生的影响。

人体的五行脏气分布是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心气浮于上,肾气沉于下,脾气在中间灌溉四旁。这种分布对均衡人体上下部气血有重要作用,若出现问题,可以导致气机升降的问题,出现上实下虚或者下实上虚等分布不均的问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左升右降。肝主春,其气从左而升,左为肝气分布的部位。故肝病多见于左。肺主秋,其气从右而降,右为肺气分布的部位,故肺病每见于右。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所以临证积见于左者,多治肝血;生于右者,多治肺气。

《黄帝内经讲解-脏气的分布》

脏腑之气各有通道进入对应的经络,是经络之气的组成部分。比如心气注入手少阴心经,如果心气不足,则在心经通道上会出现能量不足的发冷症状,其它脏腑类似。内经形容脏气进入经络的样子像弓弩发射一样,非常迅捷。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灵枢-动输》

因经络互相连接,所以脏腑之气进入对应经络之后,又随经络散布到全身。人的五体皮肉脉筋骨由血转化而来,但血具体转化为其中哪一种又由脏腑之气控制。肺气侧重于养皮、心气侧重养脉、脾气侧重养肌肉、肝气侧重养筋、肾气侧重养骨。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素问-五藏生成篇》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难经-五难》

因此,五体的状态可以反应对应脏腑的状态,五体的衰弱多因对应脏腑的衰弱。现代的很多疾病,比如肌无力、血管瘤、骨质疏松等,从中医角度看,都要从脏腑中寻找根源。

五脏之气通过经络通于面部,使人的面部呈现出健康的色泽。因此中医望诊通过观察面部色泽了解脏腑的状态。

1.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中医诊法 中药 方剂口诀-望诊》

5、气的升降出入调节

全身气的升降出入活动是在肝的调节下进行,肝主疏泄即为此意。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能出现气的上逆,产生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的现象;或者气的运转产生淤滞,进而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产生血瘀、痰饮的现象,妇女可以产生经行不畅、痛经等现象。肝的疏泄功能也管理脾胃的气机升降,若出现异常,对于脾可能出现腹胀、肠鸣、泄泻等脾气不升的症状,对于胃可能出现胃脘作痛,嗳气不舒,恶心呕吐的胃气不降的症状。

一是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它是对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基本概括。由于肝具有主动、主升的功能特点,这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而形成气机不畅、肝气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胀痛的病症。或由于肝的升发太过而形成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的病理变化,而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病理现象。由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直接影响到血与津液的输布与运行,故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常会导致血与津液的病变。如肝气郁结,可形成血瘀、癓瘕,在妇女可导致经行不畅、痛经等症。同样,肝郁气滞,亦可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出现痰核、臌胀等症状。

《中医药学概论-肝、胆》

6、小结

经络为气态物质的运行通道,存在于各种组织器官的间隙之中。如内经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张景岳说“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天年》

特殊情况下,气态物质可以弥漫渗透的方式穿过形体组织。在《中医儿科学》的小儿哮喘病中,谈到此病的病根为肺中伏痰,过食冷、酸、咸的食物会诱发,就是因为小儿器官娇嫩,冷酸等气态物质浸入肺腑而发病。

小儿肺脏娇嫩,治节失司;脾气虚弱,运化无权;肾阳不振,失于蒸化,酿生痰湿内停,留伏肺俞,是为潜在内因;而气候变化,寒暖失常,感受六淫;饮食不当,或过食生冷酸咸;以及吸入花粉、绒毛、灰尘,接触油漆、煤气、刺激性气体;甚至啼哭呛乳,均乃诱发哮喘的外来因素。故本病虽发作于肺,而又与脾肾二脏有关。

《中医儿科学-哮喘》

营卫二气互相配合,营气负责营养,为卫气之根,卫气负责温煦与护卫。两者配合不协调,则发生营卫不和的疾病。例如《伤寒论》的太阳中风证,为太阳区域受风邪侵袭,造成卫强而营弱的情况,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怕风,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难经-三十难》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伤寒论-平脉法-单元6》

总体来讲:

宗气是气态物质的主体,主要产生于上焦,能入经络与血脉,主要功能是主呼吸,并推动血与营气的运行,失常则有呼吸及血脉淤堵问题。

营气主要来自中焦,能入经络与血脉,主要功能是营养脏腑与形体。

卫气主要来自下焦,通过肾经入经络,不能入血脉,主要功能是温煦与护卫,失常则有寒热问题。

脏腑之气来自各自脏腑,主要入对应经络,也随经络散布全身。

以上各气在进入某经络后,就称为该经络之气。比如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进入太阳经络,就称为太阳之气,进入少阳经络,就叫少阳之气,其它以此类推。以阴经、阳经角度划分阴阳的话,这些气流经三阳经的时候可以称为阳气,流经三阴经的时候可以称为阴气。人全身的经络之气充足且畅通,则健康无病。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人体三阴三阳经脉,皆在手足交接,使阴阳相贯,循行周身,如环无端,此即阴阳气相顺接,为生理之常

《伤寒论讲解-337条》

如果某一种气失常,则有该气所主功能异常的病证表现。比如卫气不足则怕冷,宗气不足则血脉淤堵等等。

如果某一经络通道有问题,则有该经络相关部位、相关功能以及相连脏腑的病证表现。比如太阳病怕冷、头项僵硬疼痛,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痛、耳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