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六节水针

第六节水针

〔自学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2.熟悉埋线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穴位内,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改善病理状态,是近代发展起来的针法。

一、用具及常用药物

1.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部位的深浅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及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针永头5〜6 (1/2)号普通注射针头,齿科用5号长针头,深部穴位可用9号长针头。

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的药物,都是供水针用。

常用的中药注射液有当归、,红花、复方当归、板蓝根、徐长卿、灯盏花、补骨脂、柴胡、鱼腥草,复方当归、川芎、威灵仙等;西药有:25%硫酸镁,维生素B1、 B12,维生素C、K,0.25〜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麻黄素,抗生素,胎盘组织液,生理盐水,5~10%葡萄糖注射液等。

二、操作方法

1.注射部位:是根据辨证施治,选取相应的腧穴,或压痛点或反应物(呈结带,条索状等)作为注射部位。

2.注射方法:先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好药液,把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将针头按穴位所规定的方向和深度刺入穴位内,然后缓慢推入或上下提插,使穴位“得气"后,如回抽无血, 即可将药液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患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入 ;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将药物推入。如注射药液量多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逐步提到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或将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把药液推光。

3.注射剂量:水针注射的药液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性质和浓度。一般成人,中药制剂、维生素类每个穴1次可注射1〜2毫升;抗菌素类药物,每次可按原药剂量的1/5〜1/2注射;5〜10%葡萄糖液,每次可注射5〜20毫升。注射部位,一般四肢、臀部肌肉较丰厚,注射量可多些;头、面、耳部皮肉较薄, 注射量每穴不超过0.1〜0.5毫升药液。

4.注射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后,休息一周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适应范围

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都可以用水针治疗。多用于咳嗽、 哮喘、痹证,痿证、腰腿痛、胃脘痛、神经痛、扭挫伤等。

四、注意事项

1.水针注射时应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 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青霉素等),必须先作皮试。副作用强的药物应慎用。

2.一般药液不宜注射到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误入脊髓腔,有掼害脊髓的可能。

3.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作水针注射时,应避开神经干, 或浅刺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深度为宜。若针尖触及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注入药液,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4.水针注射躯干部位的腧穴,不能过深,防止刺伤内脏。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水针治疗, 以防引起流产。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一穴一换针头。

[附]埋线

埋线是将铬制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器材和穴位:

(1)器材:皮肤消毒用品、洞巾、01号的羊肠线、皮肤缝合针或12号的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剪刀、镊子、注射器、0.51%普鲁卡因、敷料等。

(2)穴位:多选用肌肉比较丰满部位的穴位,以背部及腹部穴位最常用。选穴原则与针刺方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如哮喘取肺俞、膻中;胃病取胃俞、脾俞、中脘等。每次埋线18穴,可间隔24周治疗1次。

2.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选准穴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0.51%普鲁卡因在穴上作皮肤内局麻,镊取按所需要的长度(12公分)一段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的针管内的前段,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皮肤内,然后将针送至所需要的深度,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层,再将针孔涂以碘酒,敷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2)三角缝针埋线法:选定穴位后,用龙胆紫作进针标记,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在穴位两侧1~1.5厘米处作皮内局麻。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针,从局麻点刺入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或肌层内穿过穴位,从对侧麻醉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肤,将两端线头紧贴皮肤剪断,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用碘酒消毒针孔,敷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用刀尖刺开皮肤(0.51.0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0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3.适应范围:用于多种疾病,如哮喘,咳嗽,鼻渊,胃脘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半身不遂。

4.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不要污染针孔,线头不得露出皮肤外,否则不能吸收,并容易感染。

(2)操作宜轻巧,用力均匀,针透过皮肤时,不能用力过猛,避免折针。

(3)神经干及大血管分布的表浅部位,避免埋线,以防损伤;胸背部埋线不宜过深,以防损伤内脏。

(4)局部感染或溃疡者、发热期间、肺结核活动期、严重心脏病或孕妇均不宜作埋线疗法。

(5)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或发现感染化脓,应及时处理。

〔临床应用〕

水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剌腧穴的作用: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便气血循行畅通无阻,充分发挥其营内卫外作用,从而使脏腑组织间保持平衡,内外协调,保证人体健康。而腧穴是分布经络线上,位于体表呈点状,是脉气注输的部位, 这就构成腧穴对人体有三种主要功能,即刺激点、传导点、反应点。踰穴与经脉和脏腑相通,针刺腧穴可调整经络与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

2.药物的刺激作用: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滞留或存留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续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3.药物的治疗作用:各种药物都有其本身的治疗作用,注入机体后能发挥其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

埋线疗法操作简便易行。应用的羊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对人体有一定刺激作用。由于人体对羊肠线吸收慢,是一种慢性的良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线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因个体差异,对有异常反应的患者,如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复习思考题

1.水针怎样操作?

2.水针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3.水针治疗时注意事项是什么?

4.埋线疗法有哪几种方法?怎样操作?

5.埋线疗法适用哪些病证?

6.埋线疗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