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八节头针

第八节头针

〔自学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头针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祖国医学“头为诸阳之会”, “诸经皆归于脑”,以及手、足三阳经都会于巅顶的理论,针刺头部腧穴可起通经活络、调节经气的作用。头针是针刺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作用

为了便于刺激区的定位,在头部设有两条标准定位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间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经过头顶正中的连线(图249)。

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249)。

(一)运动区(图250)

定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1.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2.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

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语言一区)。

主治:

1.上部:对侧下肢、躯干部瘫痪。

2.中部:对侧上肢瘫痪。

3.下部: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保持理解语言的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二)感觉区(图250)

定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感觉区。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1.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2.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3.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为面部感觉区。

主治:

1.上部: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

2.中部: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3.下部: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合关节炎等。

(三) 舞蹈震颤控制区(图251)

定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四) 晕听区(图251)

定位:从耳尖直上1. 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下降。

(五)言语二区(图251)

定位: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又称健忘性失语,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叫“椅”,只说是“坐的”;其他人叫椅时,他能听懂)。

(六)言语三区(图251)

定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磁觉性失语(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答非所问)。

(七)运用区(图251)

定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又称运动不能症,患者肌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

(八)足运感区(图252)

定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层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九)视区(图253)

定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十)平衡区(图253)

定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休麻木瘫痪等。

(十—)胃区(图254)

定位:从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

主治: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上腹部不适等。

(十二)胸腔区(图254) 定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十三)生殖区(图254)

定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脱垂,白带多等。

选穴方法: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两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全身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二、操作方法

1.体位: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以医者操作方便,有利于捻针为准。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2.针具:选择26〜28号、长1.5〜2. 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3.进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将针刺 入帽状腱膜下,或者是刺入皮下或肌层,达到该区的长度,然后、运针。

4.运针:头针的运针只捻转不提插。医者肩、肘、瞬关节、 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曲伸,使针体回来快速旋转200次/分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留针5〜10分钟,捻转两次,即可出针。捻转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个别患者在健侧)会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应,这样疗效较好。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捻进行治疗(图255)。

5.出针:出针时要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如有出血或皮下血肿,应轻度压迫按摩,血肿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15次为一疗程。体息 5〜7天,再作下一疗程的治疗。

三、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适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 耳鸣、舞蹈病等。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 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头针在治疗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头针麻醉。 已经应用于外科的多种手术。

四、注意事项

1.对脑溢血患者,要待病情及血压稳定方可进行头针治疗。

2.凡患者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不宜立即采用头针治疗。

3.头部长有头发,因此必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4.由于头针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要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5.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临床应用〕

头针重点要掌握各刺激区的位置、主治和操作方法。采用头针治病时,在治疗前必须有明确的定位诊断,为选刺激区提供依据,否则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刺激区要按规定的方法选取, 这就应注意前发际、鬓角是否清楚,如果有脱发,鬓角和前发际不清,取刺激区就有困难。如鬓角不清,运动区的下点就无法确定,这时就要找解剖标志,可从颧骨弓中点向上引垂线,此线与眉枕线的交叉点向前移0.5厘米处就是运动区的下点;如果前发际不清,取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就有困难,所以前发际不清者就可以在两眉之间的中点向上量5厘米处为一点,引垂直前后正中线的一条直线,即为前发际。在刺激区的主治中提到的运动性失语,是指患者部分或完全丧失言语能力,但基本保留着理解言 语的能力;命名性失语是指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叫“铅笔”,而只能说是“写字用的”,别人说铅笔时他也懂得;感觉性失语,是指患者理解语真能力障碍,往往答非所问。失用症又称“运用不能症”,患者肌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如患者不能解扣、不能写字等。

头针操作,捻针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捻针时要求固定、快速, 持续捻转。

头针刺激这有的比较长,一根针很难贯通。可将刺激分成几份,每份针刺一针。如运动区就分成三份,运动区上1/5针刺一针 ,中2/5针剌一针,下2/5针刺一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头针疗法?它的主要适应证是什么?

2.试述头针的操作方法。

3.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晕听区的定位和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