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温疟

温疟

五十、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2),白虎加桂枝汤主之(3)。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知,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讲解

本条述温疟的证治。

(1)温疟 “温疟”是疟疾中的一个类型。"温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疟论》谓: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歧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内经》认为温疟的临床表现,是先热后寒,定时发作。以后张仲景对温疟临床表现作了补充,《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谓:"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张仲景认为,温疟的临床表现是但热不寒,同时还有骨节疼烦、呕吐等症。

(2)骨节疼烦,……名曰温疟,这里引用了《金匮》原文。吴氏就《金匮》原文在次序上小作调整,写成本条,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但热不寒,同时还有骨节烦疼,恶心时呕。从温病学说来看,温疟的病因是属于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或有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或有温病未愈复感于寒。所以本病症状的特点:"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因此本书把本病列属温病的范围。吴氏原注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即属此意。

(3)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本方为《金匮》方,原方为白虎汤加桂枝。白虎汤为治暑主要方剂之一。温疟但热不寒,里热炽盛,所以方用白虎汤。骨节痠疼、恶心呕吐是因伏热内扰而挟湿以致全身骨节疼痛,烦楚不安恶心作呕。所以加桂枝导邪外出,以温阳散湿。

五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乾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癉疟(1),五汁饮主之(2)。

仲景于癉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调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伦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讲解

本条述癉疟的证治。

(1)但热不寒,……名曰癉疟 "癉疟”也是疟疾中的一个类型。“癉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疟论》谓:“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寃,手足热而呕,名曰癉疟”。《内经》认为癉疟的临床表现是,但热不寒,心烦气短,手足心发热,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对本病的认识与《内经》完全一样。《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谓:“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寃,手足热而呕,名曰癉疟。”吴氏对癉疟的认识,是从《内经》及《金匮》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临床表现上“或微寒多热"及“舌干口渴”,提出了具体治疗方剂——五汁饮。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了一步。

(2)五汁饮主之 本方见本书第十二条附方,为甘寒养阴方剂。由于"癉疟”的病机是“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出现舌干燥而口渴的证状;主要是阴虚阳旺,肺胃之津耗伤,所以选用本方。关于本方,在第十二条有关讲解中已作讨论,与本条中五汁饮的治疗作用相同,可互参看。

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讲解

本条述肺疟的证治。

"肺疟”属于疟疾中另一分类病名。"肺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刺疟篇》谓:“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令人心寒,寒甚热”是指本病有寒热往来或先寒后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是讲本病有神志异常。“刺手太阴阳明”是讲本病在治疗上以治肺、大肠为主。吴氏对肺疟的认识是依据《内经》而来,在《内经》对肺疟认识的基础上,补充了“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等证,认为“伏暑所致”。病发作时,证见舌苔白,口渴欲饮水,时时咳嗽,发冷先从背部开始,是暑邪伏肺,暑湿在表,邪入较浅,故称为肺疟。用杏仁汤轻宣肺气、清暑化湿。

杏仁汤以杏仁、桑叶轻宣肺气;以黄芩、连翘、梨皮清肺热;以茯苓、滑石、白蔻仁利湿化湿。本方为轻清之剂,颇合病机。

五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者,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讲解

本条述心疟的证治。

"心疟”亦属于疟疾中另一分类病名。“心疟”之名,亦见《内经》。《素问•刺疟篇》谓:“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其病机为肺中伏热不解,逆犯心包,心主神明,神明被扰。证见高热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烦渴,舌赤,苔黄,脉弱而数,均为邪伏于肺,逆犯心包,当予清肺卫兼清心包之邪热,用银翘散加减,从肺卫而解。

若热重而兼秽浊之邪,蒙闭清窍而昏迷,心神被扰则见谵语者,当用安宫牛黄丸,芳香化浊,清心开窍以安定神志。

临证意义

五十至五十三条主要是讲疟疾之属于温热者,有温疟、癉疟、肺疟、心疟之分。这四种同属疟疾,但因其病因的浅深、表里及病位的不同,所以病名不同,治法也各异。

温疟之邪在肌表,癉疟之邪入里伤津,所以治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清热透邪;治癉疟用五汁饮,救其津液;肺疟之邪伏肺卫之表,心疟之邪犯心包入里,所以治肺疟用杏仁汤,宣肺气以解暑邪;治心疟用加减银翘散,清心包络之热;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化浊以开心窍。吴氏指出:“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吴氏之言,不能认为凡是疟疾即属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吿诫后人,必须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