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风热喉痹之二(溃疡膜性咽峡炎)

风热喉痹之二(溃疡膜性咽峡炎)

溃疡膜性咽峡炎,也称奋森氏咽峡炎。它是一种溃疡膜性炎症,往往限于一侧扁桃体或齿龈,但也可能延染很广。

它的特征,为局部組织坏死,形成溃疡。中医历来是根据症状表现来定名的,所以称此症为烂喉痹或烂喉风。一如《猴科杓指》烂喉痹的描写,是“……外感时邪而发,形如花瓣肿烂,白斑,痛叫不食,……。”不过同时还要指出,中医的烂喉痹或烂喉风,并不专指此症。

常见于儿童及青年。此病可以终年流行,但常多见于春末夏初时节。

历代名称:《诸病源候论•时气喉咽痛候》谓:“毒气上熏,攻于咽喉,故痛,或生疮也”。古人的疮,是指化脓性感染、溃疡、某种皮肤病……等的总称,粘膜溃疡,当然在内。所以本症最早的记述,在第七世纪之初。之后,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如:咽喉痛生疮《诸病源候论》 咽喉内生疮《太平圣惠方》 咽疮《直指方》(注:《喉科心法》的喉疮,是指喉结核。但又归类于阳症喉痹中。使人难解) 帘珠喉、烂喉痹《喉科指掌》 咽风疮《重楼玉钥》 烂沙喉《喉科杓指》 烂喉风《喉科秘旨》 喉疳《喉科紫珍集》 连珠喉《喉科秘旨》。

〔症状及检查〕

在临床上可分急性、亚急性与慢性三种:

1.急性者,开始畏寒不适,体温上升可在38—39度之间。头痛、头晕、失眠,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在小儿则更为明显,但比急性扁桃体炎则为轻。

咽部疼痛,常以一侧为重点。疼痛程度则以病变的轻重为决定。涎水特多,有拌以血水,口臭。如治疗及时和得法,一周左右可以告痊。

2.亚急性者,多为急性者因循迁延而致。同时也正因为感较轻,所以不若急性的暴发急促而在短时期中急作急愈。一切症状与急性相同而轻。

3.慢性者,很少见,全身症状不明显。唯在扁桃体小窝或牙龈缘乳头处有溃疡,感染较轻。不过症状虽轻,但为时持久,长期有口臭,带血的口水渗出不止。

检查所见,以闻诊的口臭是其特征。病变多在一侧的扁桃体上,而且极为多见,但也可波及腭弓、齿龈及咽壁者。损害处有较厚的黄白色污秽的假膜,但容易剥离。剥去之后,有小的出血点。这种损害处,痊愈后可能有浅层疤痕形成。个别的呈表面缺损。严重的悬雍垂及腭弓可被破坏。

颌下区可扪到淋巴腺,触痛。

涂片检查,有梭状杆菌及奋森氏螺旋体。

〔诊断〕

口臭。在一侧扁桃体上有边缘不规则、潜行性浅在性溃疡。假膜涂片可见大量梭形杆菌和螺旋菌。

〔常见证因〕

1.风热上扰。

2.肺胃积热。

3.脾经湿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风热上扰者,大多出现在发病之初。局部的烧灼感和疼痛不太厉害。有血水渗出,臭气也不浓郁。假膜或黄或白,不太厚。全身症状,有发烧、头痛,全身不适。脉浮数或浮紧者多,舌薄黄苔。

肺胃积热者,烧灼感及疼痛,都很严重。血水浓而鲜红,有强烈的臭气。假膜黄色而厚。全身症状明显,大便闭结,小溲红赤。口干多饮。脉数、大、实。舌苔黄腻。

脾经湿浊者,多数见于久病者。局部无烧灼感,疼痛较轻。有抹布样的酸霉臭气。血水不多,有则也很清淡。但口中经常感倒粘糊样感觉。无全身症状,有的话大多为大便稀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脉濡。舌白腻,严重的腻如傅粉。

(二)论治要点

1.内治法:风热上扰者,疏风散热法。常用代表方有牛蒡解肌汤之类。肺胃积热者,清肺泻胃法。常用代表方有凉膈散之类。脾经湿热者,醒脾燥湿法。常用代表方有加味平胃散(宜于实证)或参苓白术散(宜于虚证)。

以上三者的处方中,芳香化浊药如霍香,佩兰、蔻仁……等,是必不可少的。

2.外治法:初期、中期,轻者用冰硼散。重者用锡类散。后期用绿袍散、养阴生肌散之类。当然珠黄散也较适合,但药价偏贵。

经常用硼砂3%溶液漱口。如漱口后再上药,则更好。

〔转归及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1一2周内可以痊愈。唯急性者迁延失治,势必转化为慢性。在理论上也有毒邪内陷心包,酿成死亡者,但在临床上很少遇到。

〔调护〕

1.注意适当隔离,餐具消毒。

2.注意口腔清洁。

3.上药之后,唾液必需外吐。

4.少进甜食及脂肪。

5.要求大便通顺。

〔文献摘录〕

1.风邪:《重楼玉钥》:“平昔过食煎炙,积于胸膈,今又新受风邪,感触而发”。

2.肺胃热毒加时邪:《喉科杓指》:“因肺胃热毒,外感时邪而发”。

3.热毒:《喉科秘旨》:“因郁积热毒而发”。

4.心火:《喉科紫珍集》:“乃心经火毒上冲”。

5.心火与小肠火:《焦氏喉科枕秘》:“心与小肠热毒”。(以上指急性者言)

6.肾虚相旺:《喉科明辨》:“肾液久亏,相火上炎,消烁肺金所致”。(以上指慢性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