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编者与编者的话

编者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主编

史常永 著

编者的话

丰富的中医文献,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宝库。科学是有继承性的,只有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其宏扬光大、发展创新。尤其是中医这门科学,实践性很强,它直接应用于人体生命的保健。阅历既久,自见真知,因此,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医文献就是中医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历代中医学家临证实践与研究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医文献的研究整理,就是对中医知识信息的开发、对前人经验智慧的继承与挖掘。

至今,数以万种的中医文献还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开发。一提起中医文献的研究整理,有的同志认为:无非是少数人在那里圈圈点点,去钻“故纸堆”而已。显然,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

说圈圈点点,那只是文献学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即使这一部分工作,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如不通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考据之学,读且不懂,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标点句逗,何论其他。特别是中医典籍还不同于文史哲,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说:“晋有人欲刊正《周易》、药方,与祖讷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不达,则后人受弊不少,是医方不可轻议也。”

由于古今语言的隔阂,对于中医文献的阅读以至研究,固然有一些困难。但不是难不可攀,文献学就能在这方面给予我们以治学的门径和方法手段。只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会而已。凡是有志于学好中医、研究中医、振兴中医的同志,中医文献皆可以说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问题。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为了给基础较好、有志于深入学习研究中医的学员,提供一个治学的方法与向导,从中医队伍群体智能结构和个体知识结构的迫切需要出发,率先设立《实用中医文献学》这门选修课,并约我写一本《实用中医文献学》教材。我感到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于是就漫然答应下来。但即至动手要写,却是不那么简单,迟迟难以下笔。一者,自己业务缠身,时间紧张。再者,有些文献学的内容,在以前的古汉语课程中已经讲过了。社会上也出版了不少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之类的书籍,大家不难读到。我时常见到不少同志已经阅读过这类书籍,甚至专门进修学习。然而遇到解决中医古籍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即显得困难重重,决疑解纷,无从下手。基于上述情况,这本《实用中医文献学》应该怎样写法才能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就值得很好的考虑了。

出现学用脱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要解决如何以文献学之矢,来射中医古籍问题之的。中医文献学是中医学与文史哲,特别是“小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须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基础。学好中医文献学,有必要多从一些实例体会揣摩,要结合实际问题多实践,逐渐积累知识。仅靠记住一些条条原则,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写好一部《实用中医文献学》非仓促可成,自己也深感学识水平不足,难以胜任。适值经国家教委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医文献学进修班约我讲课,我也就勉将自己数十年在中医文献研究整理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加以条理讲授。这本讲义,基本上就是这次进修班的讲稿。由于进修班关于文献学的通用理论和知识的讲座,已请北师大、中国训诂学会几位专家主讲,所以我拟从如何联系解决中医文献的实际问题入手撰写。但限于课时和成稿仓促,有些问题尚未讲到,讲到的问题也不够深入。与其说这本讲义叫《实用中医文献学》,勿宁说叫关于中医文献学若干实用问题讲座更为确切。

在这本讲义中,针对中医文献古籍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书中也举出了不少问题实例,对于初学的学员有些或可能一时读不甚懂。这不要紧,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细心揣摩,必要时借助一点工具书,这正是实践的好资料。如果读者能通过这本讲义,对于解决中医古籍中的实际问题有所裨益,或者能从中得到一点启迪,那已是作者莫大的希望了。

史常永

1988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