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著作体例

一、著作体例

(一)论述

也可以叫陈述。《说文》:“论,议也。”段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尚书·周官》:“论道经邦”。蔡传:“论者,讲明之谓。”《说文》:“述,循也。”《礼记·乐记》:“识礼乐之文者能述。”郑注:“述谓训其义也。”孔安国《尚书序》:“述职方以除九丘。”孔颖达疏:“显而明之曰述。”总之,把自己所要说的问题、思想、观点、道理讲说明白,就是论述。

属于论述体的医籍最多,如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其他不可为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宋·郭雍《伤寒补亡论》、金·刘完素《素问要旨论》、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金·李杲《脾胃论》、元·朱震亨《格致馀论》、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明·李中梓《颐生微论》、明·吴有性《温疫论》、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清·孔毓礼《痢疾论》、清·叶天士《温热论》、清·随霖《羊毛瘟论》、清·邵登瀛《温毒病论》、清·邹汉璜《寒疫论》、清·王孟英《霍乱论》、清·田宗汉《医寄伏阴论》、清·雷丰《时病论》等。

更多的医籍虽然是论述体,但不名为“论”,如晋·王叔和《脉经》、旧题齐·褚澄《褚氏遗书》、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明·王纶《明医杂著》、明·赵养蔡《医贯》、清·高士宗《医学真传》等等,多不胜举。这类作品,通常都注重理论与新知的阐发,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二)问答

亦称“问对”、“问难”。此种文体起源甚古,春秋战国之际便广为流行,如《黄帝内经》就是以问答文体写成。他如题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亦称《黄帝八十一问》)、宋·朱肱《伤寒百问》、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明·赵良仁《丹溪药要或问》、明·汪机《针灸问对》、明·鲁伯嗣《婴童百问》、明·傅懋光等《医学疑问》、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清·陈虬《瘟疫霍乱问答》、清·高鼎汾《医学问对》、清·梁玉瑜《医学问答》、清·曹存心《琉球百问》等等。也有的是以问答体写成的,但并不叫问答,除上述《黄帝内经》外,例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郭稽中《产育宝庆集》、宋·旧题葆光道人《眼科龙木总论》、旧题唐·孙思邈《银海精微》、清·张叡《医学阶梯》、清·高鼎汾《医学课儿策》等。这类作品,由于采用一问一答的体裁,通常都是针对性强、叙述事物特别具体、零碎。因而整体的概括性、系统性较差。

(三)辨说

《说文》:“辦,判也。”(辦即辨)《荀子·正名》:“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杨倞注:“动静。是非也。”又云:“辨者,明两端也。”就是说“辨”指判别是非。

辨说体和论述体不同的是,它注重剖晰判别、明确是非,和单纯舒发己见、平铺直叙有异。如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明·吴球《诸证辨疑录》、明·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清·李延昰《脉诀汇辨》、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清·许豫和《小儿诸热辨》、清·章穆《调疾饮食辨》、清·唐戴庭《温疫析疑》、清·张学醇《医学辨正》等。在医籍中,自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问世后,后世医家争相仿效。本来“条辨”是一种注释文体,多是前人之书,后人辨注。而后来也出现自著自注的作品却也名“条辨”。较早的有清·刘渊《医学纂要灵机条辨》。其后有清·杨璿《伤寒温疫条辨》、清·吴瑭《温病条辨》影响最大,其它还有清·郭传铃《癫狂条辨》、清·陆子贤《六因条辨》、清·陈葆善《白喉条辨》等。(此处仅指自著自注,辨注前人著作者有不少名为“条辨”,不在此例,见下节)。

有些作品属“辨说”体,亦不以“辨”名书,如金·张从政《儒门事亲》、明·王履《医经溯洄集》、明·张介宾《质疑录》、清·章楠《医门棒喝》等。

(四)方药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杜注:“方,法术。”《急就篇》:“灸刺和药逐去邪”。颜之推注:“草木金石、鸟兽虫鱼之类,堪愈疾也,总名为药。”《申鉴·俗嫌》:“药者,疗也,所以治病也。”故《文心雕龙》将“方”作为一种体例,这是中医文献所特有。各种治疗方法、技术、药物,如针灸、按摩、方剂、本草等文献,皆属此类文体体例。大体都有一个固定格式,如:名称——主治——方术——用法——附说;或名称——部位——主治——方法——附说。

名称:包括穴位名(例如合谷、三里等)、手法名(例如双凤展翅、苍龙摆尾等)、方术名(例如桂枝汤、地黄丸、银翘散、至宝丹等;也包括“治某某方”、吹鼻方、擦洗方、导引法、刀割法等等)、药物名(例人参、甘草等,各种《本草》书皆属此)等。

主治:包括病名(如痘疹、疟疾、肠痈等〉、证名(如血不归经、肾不纳气等)、症名(如呕吐、咳嗽、头痛等)、功用(如活血化瘀、温补脾胃、清热解毒)等。

方术:包括方药组成、制作方法、施术方技、具体操做(如导引、手法、炮制等等)。

用法:包括服法、剂量、时间、次数、禁忌等。

附说:包括方解、加减、评议、附注、附方、考证等。

“方药”体例的文献,包罗甚广,如方书方论(例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宋·洪遵《洪氏集验方》、明·朱橚《普济方》、明·龚廷贤《鲁府禁方》、清·鲍相璈《验方新编》等,多不胜举)、针灸书(例如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亡名氏《循经考穴编》等、推拿书(例如明·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等)。《本草》书已众所周知,不例举。

(五)医案

医案古称“诊籍”,早在先秦,已经创其法制。《周礼·天官》载有医师、医士之职,并说:“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又说:“凡邦之有疾病者、疮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所谓“书其所以“,即今之病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首记仓公案例,名曰“诊籍”。后世医家或称医案,或称脉案,或称治验,或称方案,明清以来,专著渐多。今存者,不下数百部之多。仓公《诊籍》,经太史公笔之于书,成为后世医家效法的典范。此一文体为医家所独有,文史家向未论及。医案体例,务在诩实,言必中病,文必循理,详则不落繁芜,略则不流疏陋。

医案文体,常因人因病而异,其行文格式,我把它又分为史笔、文笔、医笔、随笔、稗笔、俗笔。

所谓“史笔”者,如二十四史中之名医列传,其中多载医案,其文重在写史记事而略于具体的方药。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蹷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溺赤也。”

所谓“文笔”着,皆文学家之手笔,其重在文章辞藻,事以文传,略与史笔同。例如元·宋濂《宋学士文集·赠医师周汉卿》序:

略曰:“周君之医精甚,他固不能知。姑即士君子所常道者言之:括苍蒋仲良,左目为马所蹄,其睛突出,悬如桃。群工相顾曰:是系络既损,法当眢!周君笑不答,以神膏封之,越三日,目如初。华川陈明远,患瞽者十龄,百药屡尝而不见效,自分为残人。周君视之曰:是翳虽在内,尚可治。用针从眥入睛背,掩其翳下之,目欻然辨五色,陈以为神!”

有的医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如清·薛雪,即是如此。他的《扫叶庄医案》(作者藏嘉庆十一年精抄稿本)尝以文笔之法书写医案。

如:“蒋: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炽而金燥。岁气一週,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薦,阴伤难免归阴。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关说梦,聊以解嘲。生地、沙参、地骨皮、麦冬、金石斛、生鳖甲。”

案如骈文,四六对仗,辞藻风雅,如读骚赋。但是由于言近意远,文简事繁,多用典雅取譬之词,对于初学者,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

所谓“医笔”者,案文出自医家手笔,注重案情分析、阐述理法,意在临证纪实、总结经验,以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例如明·赵良仁《丹溪药要或问·疟》:

“一富人年壮而病疟,自卯足寒,至酉方热,至寅初乃休,一日一夜,止醒一时。因而思之,必因入房而感寒所致。乃问之:九月暴寒,夜半有盗,急起,不及着衣,当时足即冷,十日后而疟作。盖足阳明与冲脉和,而宗筋会于气冲。若房劳太甚,则足阳明冲脉之气皆夺于所用,故寒邪乘虚而入,舍于二经所会之足跗上,于是二经之阳气益损,而不能营于经络,故病卒不得休也。用参、术以大补之,附子行经散寒而取汗。数日不得汗,病仍如前。因想足跗之道远,药力难及。乃用苍术、川芎、桃枝煎汤,以高桶盛之,扶坐浸足至膝,一食顷,以连日所服之药饮之,其汗通身大出,病即已。”

所谓“随笔”者,案文出自医家之手,然皆临证信笔书笺,非有意述作,意在临时疏方,略记案情以备复诊,或交付患者便其取药,或门人侍诊随手记录,后学集而成册,梓行传世。这类医案,多是详于方药而略于病情说理,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即属此类。例如:

“洪,四十,内风逆,头晕:经霜桑叶一钱,炒黄甘菊花炭一钱,生左牡蛎三钱,黑穞豆皮三钱,徽州黑芝麻二钱,茯神一钱半。”(见《临证指南医案·眩晕》)

所谓“稗笔”者,案文出自文人小说家笔记杂著,多属传说野史、街谈巷议,意在传奇,故作喧染。此类医案多真假参半,不可全信,不能完全做为医学文献资料去看。如清·高士奇《牧斋遗事》:

“北城外多败屋,居民多停棺其中;(俞)嘉言偶见一棺似新厝者,而底缝中流血若滴。惊问旁邻,则曰:顷,某邻妇死,厝棺于此。嘉言急觅其人,为语之曰:汝妇未死。凡人死者血黝,生者血鲜,吾见汝妇棺底,血流甚鲜,可启棺速救也。盖妇,实以临产昏迷一日夜,夫以为死,故殡焉。闻俞言,遂启棺。诊妇脉未绝,于心胸间针之,针未起而下已呱呱作声!儿产,妇亦起矣。夫乃负妇、抱儿而归。”

此案虽言之也有切近医理之处,如辨生死血色,然恐未必确有其事。他如神奇迷信之说,更勿论了。

所谓“俗笔”者,有意做作,故神其技,或讬辞于达官名宦,或寄语于梦幻神仙,非关医理,芜语连篇。此类医案,真伪参差,文体格调,有类说稗,读者当慎加分晰,择善而从。

中医古籍中之医案,文体虽然大略类似,但格式不一,与今之医案多不相同。明·韩飞霞、吴崑以及清·俞昌等力倡统一医案格式,但是未能被医家普遍应用。

(六)札录

札录,亦可称随笔、笔记。《说文》:“札,牒也。”段注:“长大者曰椠,薄小者曰札、曰牒。”引申为小文、短语,栉次编辑。《释名·释书契》:“札者,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属这类的作品,皆短小精悍之文,内容复杂,雅俗不拘。中医文献中多赘“说”、“录”、“言”、“话”、“谈”、“笔“、“记”、“语”等。

说:如宋·张杲《医说》、明·俞弁《续医说》、明·周恭《医说续编》、明·冯时可《上池杂说》等。

录:如明·黄承昊《折肱漫录》、明·陈嘉璴《慎斋师口授记录》、清·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等。

言:如清·徐大椿《慎疾刍言》、清·程云来《医暇卮言》、清·莫枚士《研经言》、清·徐延祚《医医琐言》、清·黄炽华《医学刍言》、明·裴一中《裴子言医》等。

话:如清·魏之琇《柳州医话》、清·俞廷举《金台医话》、清·计南《客尘医话》、清·史典《顾体医话》、清·王孟英《潜斋医话》、清·张鲁峰《馤塘医话》、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清·陆以湉《冷庐医话》、清·毛对山《对山医话》等。

谈:如明·陈嘉璴《医家秘奧笔谈》、清·杨希闵《盱客医谈》、清·宋钧衡《杏苑丛谭》、民国·许松如《诊余脞谈》等。

笔:如清·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清·顾淳庆《学医随笔》、清·陆懋修《随笔所到》、清·朱恩《困学随笔》、清·周学海《读医随笔》等。

记:如清·尤怡《医学读书记》、清·许豫和《怡堂散记》、清·连自华《有恒杂记》、清·田晋藩《田晋藩日记》等。

语:如明·胡慎柔《胡慎柔要语》、清·陆懋修《医林琐语》等。

札录体裁的著作,也有不名医说、医话、笔记等等的,如明·戴原礼《金匮钩玄》(亦名《推求师意》)、明·盛寅《医经秘旨》、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等。

(七)传志

在医籍中,传志体不多,大都属于医史,文献书目之类,如传记体有明·李濂《医史》、清·王宏翰《古今医史》。其他如明·徐春甫《历代圣贤名医姓氏》、明·熊均《历代名医考》、明·李梃《历代医学姓氏》、明·聂尚恒《历代医学姓氏》、清·蒋廷锡《医术名流列传》等也都是传记体,但皆非专著,都是附刊在各自的医学著作之中(依次见载于《古今医统大全》、《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医学入门》、《医学汇涵》、《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属于史志体的有明·朱儒《太医院志》、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清·曹禾《医学读书志》等。

(八)图谱

图指图像,谱指表簿。《释名·释典艺》:“谱者,布也,列见其事也。”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卷一:“谱,通作暜,或作表……”按韦昭辨《释名》云:“主簿者,主诸簿书;簿,普也,关谱诸事也。“又曰:“表与谱,音义并同。”通常图谱,都是有图有说,在医籍中仅仅有图表而无解说者,极为罕见。除近现代外,在中医古籍中所见到的都是图说、表说之类。所不同的是图表重于说解、或图说并重,至于作品中间或有插图附表者,不在此例。在中医古籍中,系统而全部载有图谱者,数量也很大,许多学科均有这类体裁的作品,兹举如下:

诊断:如伪讬王叔和《人元脉影归指图说》、元·杜本增订《敖氏伤寒金镜录》、清·张登《伤寒舌鉴》、清·何愚等《舌图辨证》等。

伤寒:如元·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清·包诚《伤寒审症表》等。

妇儿:如古《产经》(今存于«医心方》中)、清·陈世凯《小儿推拿广意》、清·吴学损集痘疹图像善本》等。

外科:如旧题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明·申斗垣《外科启玄》、清·高文晋《外科图说》、清·叶氏《七十四种疔疮图说》等。

五官:如旧题孙思邈《银海精微》、明·袁学渊《秘传眼科七十二证全书》、清·张宗良、吴氏《咽喉秘集》、清·包永泰《喉科指掌》等。

针灸:如亡名氏《黄帝明堂灸经》、元·滑寿《十四经发挥》、明·赵文炳《铜人明堂之图》、清·钱镜湖《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等。

养生:如旧题用晦子《万寿仙书》、清·曹若水《万育仙书》(下卷实翻刻《万寿仙书》、清·潘霨《内功图说》)等。

本草:如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宋·王介《履巉岩本草》(今存之最精的彩绘珍品)、明·赵文淑《本草图谱》(此为女画家彩绘珍品)、明·朱橚《救荒本草》、明·鲍山《野菜博录》(此书载图合用阴刻、阳刻刀法,刻绘具臻上乘)、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明内府藏彩绘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版)、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此书所绘皆生药饮片图)、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亡名氏《南方草木状图》(有图无说、水墨手绘珍品)、清·德丰《草药图经》(多古方未有、本草未收者)等。按本草书中具图者,不下三十余种,多刻绘不精,或辗转翻刻,没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上所举,并是重要图谱参考文献。

(九)辞书

中医仅近现代才有辞书、字书。古籍中(文史哲通用综合辞书不在这里介绍),本有《音义》这类工具书,如唐·王冰《素问音训並音义》、唐·兰先生《素问音释》、唐·杨玄操《素问释音》、《八十一难音义》。《针经音》、《黄帝三部灸经音义》、《明堂音义》、宋·席延赏《黄帝针经音义》。在《本草》中,最早的有六朝梁·陶弘景《本草夹注音》、姚最《本草音义》。其后有唐·苏敬《新修本草音》、唐·仁谞《新修本草音义》、唐·甄立言、李含光《本草音义》、唐·杨立操《本草音注》、唐·梅彪《石药尔雅》等。以上各书,除王冰《素问音训并音义》附载今传之王冰注《素问》中以外,仅存《石药尔雅》,其他皆亡佚。后世仅见清·陆懋修《内经难字音义》。《音义》这类书和现代的辞书不完全相同,释义比较简单,注音概用反切或直音。兹举数条如下:

王冰注《素问·三部九候论》:“歃,所甲切,饮血也。”《素问·热论》:“怫,音弗;谵,之阎切,多言也。”

《石药尔雅》:“楸木耳,一名金商芝”;“蝦蟆皮,一名龙子单衣”。

《内经难字音义》:“《灵枢·九针十二原》:腧,伤迂切,本作俞,亦作输。《素问·欬论》;治藏者,治其俞。注引《灵枢》:脉之所注为俞;本经作腧。《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注:胸腹曰募,背脊曰俞。按:五藏各有井、荥、俞、经、合五穴,谓之五俞。六府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谓之六俞。”陆氏已是近代,具有清代考据学派的风格了。

(十)诗词

诗有五言、七言以及长律。五绝七绝,规定是四句一首;五律七律是八句一首,长律有多少句就不等了。词有各种格式,每句字数多少不等,故又称“长短句”。诗和词,都要求有严格的音韵格律。在古医籍中以诗词体为体裁的作品很多,如清·张望《古今医诗》、清·翁藻《医诗》等,多不胜举。由于受到内容的限制,在医籍中往往名曰诗,实际并不具诗的严格韵律与意境要求。据我所见,真正较好的医诗,要算明·梁大川《经穴撮要歌括》较好了(为什么叫歌而不叫诗,下节讲到)。现录数首,以见其例,并聊为欣赏。文载《医学入门》。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窍阴别后恨相牵,几侠谿临泣杜鹃;

怀抱丘墟情未毕,烦君阳辅寄陵泉。

(上足少阳胆)

关衝桃李掖门栽,中渚阳池次第开;

花落支沟香满涧,一天井字蝶飞来。

(上手少阳三焦)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云霞烟锁大敦兮,笑指行间路太迷;

野寺中封无道人,曲泉还有老僧归。

(上足厥阴肝)

中衝孤雁撤云霄,几度劳劳只自寥;

更有大陵边间使,衝阳曲泽莫招摇。

(上手厥阴心包)

血气灌注十二经昼夜周而复始歌

晓程中府马蹄忙,怀抱思量出少商;

极目商阳从此去,加鞭一直上迎香。

自承泣别两微茫,忙昔分携厉兑乡;

归隐白云专卖粟,大包量尽小包量。

在医籍中完全用词的文体写成的著作极为罕见,但在道教内丹即气功书中,很多以词写成的作品,如吕洞宾《沁园春》。在中医书中据我所见,以清·黄镜庭《目经大成》用词较多,且写的也较好,书中“十二因、八十一证”全有诗词,词的曲排名称很多,我们这仅举数例以见一般:

阴阳圈七十四 调寄《长相思》

君火煎,相火煎,火退风轮现两圈,阴阳一样圆。

心悬悬,意悬悬,何日瞳神快朗然,披云见九天。

视惑 调寄《西江月》

今日预愁明日,一年营计百年。头皮断送有谁怜?落得昏花惑见。

风月青楼佳趣,膏腴烟神仙。式歌且舞兴豪然,不久冰轮有变。

暴风客热二 调寄《柳梢青》

乾清坤宁,何来客气,能犯书生。

夜雨青灯,晓风残月,身在空庭。

一时寒热交併,睑胀处眵泪飘零。

点翳于珠,涅丹入璧,急切难平。

无因而因十二 调寄《捣练子》

嗜慾少,世情疏。性气温和饮食宜。

日月风霜皆不出,恹恹哑病耐人思。

囱疟七 调寄《菩萨蛮》

无痰无食不成疟,风寒外感仍能作。惟火秋金,邪魔入却深。

脾寒气瘁,疟往还下痢。反复陷春阳,阴霾目减光。

(十一)歌谣

诗,也可以叫歌。《国语·鲁语下》:“歌所以詠诗也。”所以在医籍中有以诗为体裁的也称作歌,如清·汪昂《汤头歌》。《尔雅·释乐》:“徒歌谓之谣。”徒歌,拿今天的话说,就是没配乐器、仅仅是人们的清唱就叫谣。故郝懿行疏曰:“谣谓无丝竹之类,独歌之。”又《初学记·十五》:“有章句曰歌,无章句曰谣。”又《诗·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故后世常歌曲连语,凡有谱可唱者,统称歌曲。在医籍中,多数都是徒歌或没有章句固定格式的谣体。如清·蒋示吉《医宗说约》、清·龙之章《蠢子医》等就是这种体裁写成的。我们略举两节以示大意。

《医宗说约·哮》:

“喉中为甚水鸡声,哮症原来痰病浸;若得吐痰并发散,远离厚味药方灵。白果麻黄苏子芩,款冬半夏宜为君;桑皮杏仁皆钱半,三碗水煎二碗存;食后徐徐温嚥下,更能定喘法如神。”

又《医宗说约·狐惑》:

“狐惑症,是虫病。狐虫食肛下唇疮,面色乍白乍赤黑,恶闻食气眠默默,舌白齿晦甚杀人。黄连犀角汤为的。”

《蠢子医·学医真诠》:

“学医第一看药性,有了药性心有定。某药入某经,某药治某病。或是温,或是凉,与某症相称;或是补,或是泻,与某症相应。各药各有温凉补泻理,各经各有寒热虚实情。看得到时药分明,此中早已有把柄。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用某药相应。某经是真寒,某经是真热,用某药相称。各经各有虚实寒热理,各药各有温凉寒热性。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不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药方虽变更,药性总周正。君臣佐使无参差,便是医中之捷径。即有天师再临凡,亦难寻找方中病。

(十二)骈俪

因屈原作《离骚》,后世多仿效其体,称为“骚体”,它是词赋的古宗。《文心雕龙》说:“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后世演变为赋,也称骈体文,它是相对于散文而说的。古有“骈四俪六”之说,故也称骈俪体、四六文。就是说骚赋都要求用韵,并且要四、六对仗工整。在医籍中用骚体的极少,用赋体的甚多。如宋·刘元宾《脉赋》、题金·李杲《药性赋》、金·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金·窦汉卿《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明·席弘《席弘赋》、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等。有的书不名赋或骈文,实也是以赋体写成的。大抵赋体中医文献,都是为便于记忆,或为初学入门而作。药赋、针灸赋是大家所熟悉的。兹节两段病赋,略以示意。

《证治针经·眩晕》: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阳上冒,昏仆无端。有中虚亦有下虚,或夹火而或夹痰。火盛兮,清少阳而即愈;痰多者,理阳明而始安。中虚兼用人参,茯苓为合;下虚必从肝治,潜阳镇摄宜参。乃若治痰须与健中,熄风可以缓晕;肝风内沸而津铄,滋润阴液无愆。络脉中热而水虚,后本先标莫紊;如其阴虚阳升,烦劳即发。天天地冬,五味茯神山萸,牛膝远志牡蛎磁石龟甲。或枸杞柏子仁与穞豆黑芝麻,暨淡菜胶、龟胶而建莲药。又或年高气衰,水枯风动;上实下虚,头晕跗肿。附子都气丸入天冬建莲,腽肭佐凉方足重。抑夫眩晕属乎外因,每多一时暴逆;寒则掣疼,风则汗出,湿则如裹,暑则闷热。暴怒则血苑厥巅,得补而炽晕欲绝。龙胆、芦荟蜀漆、代赭石,赤芍黄连丹皮,五味子,牡蛎龙骨入猪胆汁。妇女及失意之人,宜兼舒郁;烦渴兼弦数实之脉,尽用清凉。大黄末用茶调,丹溪之法须誌;蓄血症从下夺,士材之案无忘。”

《理瀹骈文》:

“医者,意也;瀹者,疗也。医不能活人,虽熟读金匮石室之书无益也;药不能中病,虽广收橘井杏林之品无当也。在昔《集验》之论伤寒,则曰伤寒症候难辨,慎勿轻听人言;妄投汤药,《济众》之论瘟疫,则曰瘟疫不拘于胗,古方今多不验,弗药无妨。又如养葵所著,嵩厓所辑,谓夫咳嗽吐衄未必成瘵也,服四物知柏之类不已则瘵成矣;胸腹痞满未必成胀也,服山查神曲之类不已则胀成矣。面浮胕肿未必成水也,服泄气渗利之类不已则水成矣;气滞痞塞未必成噎也,服青皮枳壳之类不已则噎成矣。”

(十三)赞颂

赞又作讚。《文心雕龙·颂讚》:“然本其为义,事生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盤桓乎数韵之辞,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此其体也。”就是说赞要求简练的四字韵文,尽情昭著。古来“颂”和赞常连类相称,所不同的是颂主要是赞美,也不要求四字一句,其文体近似赋。赞则有褒有贬、评议论述均都包括。故赞又分“杂赞”、“哀赞”、“史赞”三种。《文体明辨》说:“一曰杂赞:意专褒美,若诸集所载人物、文章、书画诸赞是也;二曰哀赞:哀人之没而述德以赞之是也;三曰史赞:词兼褒贬,若《史记索隐》,东汉、晋《书》诸赞是也。”

在医籍中赞颂多是在一书的卷首来称颂作者赠文题像之类。完全以赞体文写成的著作不多,常见的杂赞体著作有清·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史赞体写在书首的像赞如《孙氏医案》、《银海精微》等,均可见到。兹节录两段以见例。

《神农本草经赞》:

甘草:“春仲秋仲,蠲吉除疴;名符甘美,义致中和;草木芜秽,乳石偏颇;虽固必解,国老皤皤(音pó)”

独活:“面风独立,顾盼中摇;蚕头奋簇,鞭节垂梢;护关紫艳,缘栈黄娇;石擘埌沃,易叶同条。”

麻黄:“雄雌类辨,根杂赤黄;暖无积雪,轻自浮阳;护营通卫,减热含凉;推行尼止,理妙难量。”

《孙氏医案》孙东宿像赞:

“炯然其眸,飘然其髯;是常入龙宫而探石函也,隆冬不寒。曰三秀草,沧海可田,思邈不老。 吴郡太史检庵徐显卿题。”(此是偶插入十字句变例)。

又如《银海指南》顾锡(字养吾)像赞,见图12(未作标点,读者已知赞文体,自不难读)。

(君為眼醫,怪眼嵌月。拆翳如屋,銜刺斯拔。以無量光,求其蝕闕。今雖往矣,書傳遺訣。啓示後來,云披霧豁。 楞伽山人王芑孫讚)

(十四)箴铭

箴,亦作针,比喻针砭治疾,用于常诫勿忘而防患未然;也有规训的意思。箴体文,要求用韵,一般是四字排句。

铭,古代多是刻书在器物上,如刻在金石上叫铭金、铭石;书写的叫铭书,其文字总称铭文。《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郑玄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也。”《文心雕龙·铭箴》说:“箴全禦过,故资确切;铭兼褒讚,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覆以辨;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铭的文体,主要是韵文,也可以是短语、散文。

由于箴铭文体的限制,在医籍中不可能有长篇大著,多是精悍短文的作品。就其内容来说,《文体明辨》分“官箴”、“私箴”,铭分“警戒”、“祝颂”二类。从中医文献来看,铭文还分“记事”类。箴铭示例如下:

明·龚信《古今医鉴》箴(节录其二):

“明医箴”: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实虚;因病制方,对证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衒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庸医箴”:

“今之庸医,衒奇立异;不学经书,不通字义;妄自矜誇,以欺当世;争趋豪门,不速自至;时献苞苴,问病为意,自逞以能,百般贡谀;病家不审,模糊处治;不察病源,不分虚实;不畏生死,孟浪一时;忽然病变,急自散去;误人性命,希图微利;如此庸医,可耻可忌!”

现知存世最早的养生铭,当属战国时期的《行气玉铭》,它是一个玉琢的十二面体,全銘共四十五个字,其拓片如图13(右起上下读):

此铭的释文与训解,各位专家的考证意见还不完全一致,兹将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三家释文综合列如表1。

表1 《行气玉铭》释读表

原铭文 郭沫若释读 于省吾释读 陈邦怀释读
行氮, 行气, 行气, 行气,
宎则遹, 深则蓄, 天则畜, 吞则遹,
遹则神, 蓄则伸, 畜则伸, 遹则伸,
神则下, 伸则下, 伸则下, 伸则下,
下则定, 下则定, 下则定, 下则定,
定则固, 定则固, 定则固, 定则固,
固则明, 固则萌, 固则萌, 固则萌,
明则(立长), 萌则长, 萌则长, 萌则长,
(立长)则退, 长则退, 长则退, 长则复,
?则天。 退则天。 退则天。 复则天。
天??才上, 天机春在上, 天,其春在上, 天之本在上,
???才下, 地机春在下, 地,其春在下, 地之本在下,
巡则生, 顺则生, 顺则生, 顺则生,
逆则死。 逆则死。 逆则死。 逆则死。

其次还有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公元前154〜113年)墓出的二个错金铜药酒壶,壶盖壶身都有纤细金银丝锒嵌的“鸟虫书”铭文,其摹本如图14。

各位专家对铭文的释读也存分岐,兹据周策纵先生释读如下:

甲壶:盛黄芩浸制的药酒。

蓋銘:“有言三:甫(镈)金鮇(或鯠),为菳蓋(榼),错书之(古音鯠、之为韵)。”

身銘:“蓋(榼围四叕(缀),牺(挱)尊成壶。盛兄(况)盛味,于心佳都。揜(餍)于口味,充闰(润)血膚。延年去病,万年有馀。”(壶、都、膚、余为韵)

乙壶:盛蚚易或蝗虫浸制的药酒。

蓋銘:“髤(髹)[?虷土]([?虫广干],蚸,或蛰,即蜥)蓋(榼)。”

身銘:与甲壶同,仅略去“万年有余“一句。

还有汉代的铜镜也有与医有关的铭文,这里不再列举。以上皆古老难懂,后世也有不少养生铭,兹举一例示意。

旧题唐·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引自清·尤乘《寿世青编》):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常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晨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以上战国《行气玉铭》、刘胜药壶铭,就属于记事类的铭文,《孙真人养生铭》是属于警戒类的铭文。至于祝颂类铭文,又有生人和死人之分。死人刻于金石,埋于墓藏,称为墓铭,因率在文集中附于“墓志“之后,人们常连称“墓志铭”。举例如下:

宋·吕诲《医铭》(引自《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晋人武泰,通医术,守臣献状,补太医正,还乡里,创起应圣侯庙,艺既成,又将广懋来学,其志有足称者。予谪官于是,迁守蒲中。既行,丐文以显于庙,因作《医铭》,嘉乃意勤,遂成其志。知予言有以滋其善也。铭曰:

六气五行,人禀而生;三部九候,纳诸和平。昔称绝技,湔肠涤胃;辅以砭石,因之决溃。察脉之原,当于未然;不攻而胜,庶几十全。愈世之病,如持国柄;常使众邪,不得干正。能尽己意,膏肓必起;苟利于艺,毫厘千里。泰也有为,心不忘师;义利之重,慎乎所治。”(此是生人祝颂铭)

元·宋濂《故倪府君(维德)墓碣铭》(引自《宋学士文集·翰苑续集》):

“(墓志略)铭曰:医者之学,《素问》为宗;犹儒治经,专门是攻。寒暑温凉,升降浮沉;或逆或顺,制治最深。随时立方,始与疾同;正气既攄,邪沴乃融。粗工蚩蚩,守一不移;执中无权,罔契其机。群昏方酣,苟不力扶;冥冥夜行,摘植索塗。三家者兴,上窥本原;如揭日月,照耀天门;伊谁承之,作世范模:东则有朱,西则有倪。”(此是死人铭文)

以上所述,都是著作体例。“辞书”一节以上,皆属散文体,“诗词”一节以下,皆属韵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