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五、十二经筋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筋”《说文》解作“肉之力也”,是指能产生力量的肉而言;而“腱”是“筋之本”,是附着于骨胳的部分。

十二经筋分布特点: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如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它们互相之间的联系,除上述手足三阳三阴经筋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外,各经筋在循行途中还在踝、腘、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并能总络诸筋。

十二经筋的作用: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其分布与十二经脉一致。在循行中分别或着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处,与肢体的肌肉、肌腱、筋膜相似,所以经筋的主要作用是司理肢体和关节的运动。《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有大小,宗筋当属大筋一类)。这就是说,经筋能约束骨骼,以利关节运动。

从经筋的作用可知其应用较为广泛。在病候上,多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此外,关节处分布有阳筋和阴筋,如果阴阳失调,就会使经筋的功能发生障碍。《灵枢•经筋》说:“阳急则反折(如角弓反张,足外翻等),阴急则俯不伸(如腹肌强直不能伸,足内翻等)。”《难经二十九难》说:“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

经筋在针灸治疗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取穴,经筋为病的取穴原则是“以痛为腧”,即以病痛处为腧穴,属于局部取穴。因经筋赖气血之濡养,外邪侵袭多限于局部。所以经筋病多取阿是穴。二是针法,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燔针即火针,多用于寒证。另外,在刺法上还有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等,或深或浅,或深浅结合,以治筋病。这些都是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上的具体应用。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