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上脘

上脘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图129)。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功能〕和中降逆,利膈化痰。

〔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讲述〕于《甲乙》。别称上管。上与下相对,脘同管,位居心蔽骨下3寸,适当胃的上部,因名,本穴属胃络脾,并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所。《甲乙》: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说明本穴有和中降逆的功能;加之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而穴位近心募,胃与心有直接联系,故本穴除用治胃疾外,还可用于心痛、狂痫、郁症,有宁心利膈之效。因而有“九种心痛及脾痛,上脘穴肉用神针”之说。《纲目》:卒心痛不可忍,刺上脘8分,先补后泻。《百症赋》: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指出它能清胃热,除痰涎,开心窍,宁神志,临床常配足三里、内关和胃止痛,凡伤食所致加公孙,点刺四缝以消滞止痛;因寒作痛除灸上脘外,还可加针中脘以温胃止痛。治疗呃逆常配膈俞、内庭降逆止呃,因气加太冲,因食加公孙,久呃阳虚加灸气海、足三里,以固摄元气而止呃。用治反胃常配神阙、足三里,火衰加关元益火生土。用治郁症配内关宽胸理气,行间清肝和胃,丰隆和中祛痰。用治狂症常配神门、丰隆、间使、行间清胃火,泻肝火,宁心神,涤痰涎。用治痫症常配丰隆涤痰,后溪止痫,内关宁心。

上、中、下三脘穴针刺的深度:上脘《甲乙》说:“刺入8分”,《铜人》等皆从之。中脘《甲乙》说:“刺入2分,灸7状”,《铜人》增加深度为“刺入8分”。下脘《甲乙》说:“刺入1寸”,《铜人》说:“针8分”。总之古代针刺三脘深度不过寸,今时有针深达2寸者,这可根据腹肌厚薄而定。虽然俗有“腹深如井”之说,惟上脘深部有胃,其上为肝下缘;中脘深层为胃府,适当幽门部;下院深层有腹壁上动脉,深部有横结肠,所以针刺不宜过深,特别禁刺到脏器,万不可认为“腹深如井”而无限度的深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