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五)胆石病

(五)胆石病

胆石病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总称。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B型超声波的广泛应用 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石病的发病率(或发现率)与十年前相比有明显的增加,在急腹症中占第二位。在大城市里,胆石病的发病率以胆囊结石为主,在农村及中小城市,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胆石的发病率仍占较大比例。

  1. 中医辨证与分型

胆石病多与胆道感染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胆道感染相同,仍分为气滞、湿热和脓毒三型。气滞型表现为胆绞痛发作或胆管结石的发作间歇期;湿热型相当于合并有胆道感染的胆石病;脓毒型则见于胆石病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休克及胆囊积脓。

  1. 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1) 适用于非手术疗法者:包括胆囊结石直径小于5毫米者;胆总管结石,其直径在1.5厘米以下者;肝内胆管结石不超 过1厘米者。多发性肝内小结石,手术难取净者;术后残留及复发性结石者,且其下端无器质性狭窄者。

(2) EST配合中药排石:主要针对胆总管结石伴有下端狭窄的病例,结石直径在2厘米以内,其狭窄段不超过2厘米。

(3) 胆囊结石的排石率虽不低,但排净率还很不理想,故在急性症状控制后,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选用手术疗法或溶石疗法。对胆管结石在急性症状消退后,应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有手术指征者,亦应进行择期手术。

  1. 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于改善胆道功能,促进胆汁分泌,以达到排出结石之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1)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利胆、通里排石等法。我国各地采用的方剂大同小异,主要应用金钱草、茵陈、郁金、木香、枳壳、黄芩、大黄等。在治疗中还应注意随症加减。

(2) 综合治疗法:过去称为“总攻”疗法。是以胆道排石汤为主,配合其他对胆道有肯定影响的疗法和药物,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促使结石排出的一种方法。可将综合疗法分为三个阶段;利胆阶段:主要利用疏肝利胆中药促进胆汁分泌;然后是 “关门阶段”,使俄狄氏括约肌收缩,减少胆汁排出,形成一个暂时性胆道高压状态;第三是“开门阶段”,即采取一些措施使俄狄氏括约肌开放,借助于胆汁迅速排出的冲洗作用,促进胆石排出。方案很多,表3-4举例说明之。

                                    表3-4胆石病的综合疔法(遵义医学院〉  
措 施
8 30 中药排石汤或辨证方200毫升口服
9: 30 吗啡5毫克,皮下注射
10 10 654- 2 20毫克,静脉注射
10: 15 33%硫酸镁40毫升,口服
10: 25 油煎鸡蛋2个,口服
10: 30 电针:右胆俞(-)日月、中脘、梁门(+)

上述方案费时、较复杂,一些单位已进行了部分改进:如湿热型病人多有胆管梗阻,可免去吗啡和脂肪餐。电针治疗也可改用电板置于右背部及右肋缘下等。

(3) EST配合中药排石:对胆道下端有器质性狹窄的病人,单纯的中药治疗及综合疗法均难于奏效。1984年以来,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利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切开狭窄的十二指肠乳头,解除了十二指肠乳头的狭窄,次日口服排石汤或进行综合疗法,结果满意。鲁焕章等报告115例治疗经验,排石率达99.1%,排净率达91.3%,明显优于国外单纯行EST排石效果(75%) 。

(4) 中西医结合排石疗法的注意事项:①在排石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发热、脉率加快、黄疸加深,多提示为结石松动、下移。随后可能迅速排出,故应密切观察。如腹痛突然大减,感觉轻松,症状与体征减轻,提示为“排石现象”;但如腹痛持续加重,黄疸加深,高热不退,应考虑结石嵌顿,应及时采取EST或手术治疗。②排石时间多以一周内排出者为多。超过两周后,排石可能性减少。③排石率以湿热型为高(90.5%), 气滞型为68.1%,毒热型为65.5%。④在排石过程中如发生胆源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休克及腹膜炎者,应及时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