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五轮辨证

二、五轮辨证

五轮辨证是五轮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眼科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均认为五轮为脏腑的外在表现,即脏腑为本,五轮属标。正如《审视瑶函》所说:“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见于轮。”又说:“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由此可见,五轮辨证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在临床上,常与八纲辨证结合运用。现将其辨证的内容及要点介绍于下:

(一)辨肉轮病变

肉轮胞睑,内应脾胃,其病变多与脾胃有关。

胞睑红肿疼痛,多是脾胃积热;若红肿痒痛而湿烂,多属脾经风热挟湿;胞睑皮下生硬结,肤色如常,触之不痛,推之可移,多由脾经痰湿结聚所致;若胞睑浮肿,皮色光亮,不红不痛,多属脾虚有湿,或因风邪阻络、气机不畅所致。

上睑下垂,不能随意抬举,多属脾虚气陷。若兼目珠转动失灵,多因风痰阻络或肝风内动所致。胞轮振跳,多因血虚生风;频频眨目,多是脾虚生风,或脾虚肝旺。

睑弦赤烂、瘙痒疼痛,多因脾胃湿热兼挟风邪;若痒甚且有痂皮者,为血燥风盛;若赤烂腥秽,红赤如涂硃色,为热毒交炽。

睑内颗粒累累,形如花椒、粟米,多为脾胃湿热蕴结,兼血热瘀滞。若睑内颗粒大而较硬,状如榴子,伴有奇痒者,多属脾经湿热,复感风邪所致。睑内生肉,形似鸡冠或蚬肉,多为脾胃积热所致。睑内色泽淡红,多为脾虚血少之象。

(二)辨血轮病变

血轮两眦,内应于心。其病变多与心和小肠有关。

两眦赤脉多属心火。赤脉粗大虬曲,颜色深红,为实火或血瘀;赤脉纤细隐现,色泽淡红,多为虚火。

眦部渐生胬肉,红筋密布,多属心肺风热,经络瘀滞。

内眦睛明穴处有脓液沁沁而出,多为心经郁热挟湿毒;若赤肿疼痛,多毒邪炽盛;若红肿焮痛难忍,延及鼻梁,系心火炽盛,热瘀化脓,或湿热蕴结心脾,上攻大眦所致。

两眦帷赤烂,或有小水泡样颗粒,多为湿热交攻。

(三)辨气轮病变

气轮白睛,内应于肺,其病变多与肺和大肠有关。

白睛如有红赤,首先应辨别其为白睛红赤、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白睛红赤,是指白睛表层赤脉弥漫,颜色鲜红,推之可以移动,此为肺经实火。若赤脉粗大迂曲,色泽暗红,为热郁血滞;若赤脉细小密布,色泽淡红,为肺经虑火。

抱轮红赤是指环绕黑睛一周红赤如带,甚或颜色紫暗,推之不移,疼痛拒按者,多属肺热肝火或木火刑金,若抱轮微红,多系阴虚火旺。若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同时存在,谓之白睛混赤(如图8),多为火热炽盛,气滞血壅所致。

若白睛暴赤,颜色鲜红,兼见浮壅、泪热刺痛,为肺经风热。若白睛浮肿高起,色泽淡红,状如鱼胞,此为风热犯肺,气机不利。

若白睛外膜生疱,状如粟粒隆起,周围绕以丝脉,此为肺经燥热。白睛里层赤紫凸起,状似石榴子或赤豆,则属心肺火毒结滞而成。

白睛黄浊暗赤,自觉奇痒,多为肺经湿热,复感风邪。

白睛溢血,色如胭脂,多为肺经燥热或外伤等导致血溢络外。

白睛局限青蓝,多为火疳后遗;若白睛遍呈青蓝,常为先天异态。

白睛失去润泽,干枯无光,严重者形同皮肤,多因肺阴不足,津不上荣所致。

(四)辨风轮病变

风轮系指黑睛、黄仁,内应于肝,其病变多与肝胆有关。

黑睛星翳,色泽浮嫩,羞明流泪,病情初起,多为肝经风热,若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多为肝阴不足,兼挟痰湿;若翳形如丝如缕,如水泡,多因风热上攻;若呈翳如花瓣、鱼鳞或碎米,中间凹陷,碜涩疼痛,羞明难睁等症状,则多为肝胆火炽;若翳黄浮嫩肥厚,状如鹅脂,中间溃陷,边界不清,目赤睛痛,多为肝胆实热火毒;若兼见黄液上冲,色黄而稠,剧痛难忍,多为火毒上燔或阳明腑热壅滞所致;若翳如黑珠,状似蟹睛,多为肝胆热毒炽盛;若翳色灰暗,黑睛变软而溃破,白睛色枯,双目齐发者,多为脾虚肝热上冲;若翳白凹陷,经久不愈,或时轻时重,多为肝阴不足,或虚寒凝滞;若黑睛上方有赤丝下垂,多为肺火凌肝;若血络自四周侵布黑睛,多为肺热肝火壅盛,心火内炽,热瘀血分所致;若翳如赤豆,且有赤脉追随牵绊,为肝经积热,火郁风轮。

若翳在黑睛深层,色呈灰白,混浊不清,赤脉满布,漫掩黑睛,此为肝胆热毒,蕴蒸于目。

若翳色固定,表面光滑,边缘清晰,厚薄不一,不红不痛,此为宿翳,多系虚实兼挟之证。

水膜内面有沉着物,状似尘埃粉末,或见神水不清,多属肝胆热毒兼有瘀滞;病变久长,多系余邪未清。

黄仁肿胀,纹理不清,多因肝胆湿热内攻;若黄仁粗厚,色暗无华,多为肝肾受损;黄仁上赤脉丛生,多为肝经瘀热;若黄液上冲,多为脾胃实火或肝胆热毒上燔。

若病情反复,经年不愈,多因肝阴不足,挟有伏火。

(五)辨水轮病变

瞳神属水轮,内应于肾,其病变多与肾和膀胱有关。

瞳仁散大,色呈淡绿,视灯火有虹彩,头痛目胀,眼硬如石,多为肝胆风火上扰,或肝风内动。若来势缓慢,反复发作者,多为阴虚火旺。若兼与黄仁通混不分,视力丧失,多因气虚不能裹精。

瞳仁紧小,兼见抱轮红赤,多属肝胆火盛。

瞳仁干缺,形似梅花或锯齿者,多属阴虚火旺。

瞳仁欹侧,多为先天引起,或因外伤所致。

瞳仁内变白,伴视力渐降,不红不痛,多属肝肾两亏或脾虚气弱。

瞳仁内变黄,白睛混赤,眼珠变软,多为火毒所致。

总之,五轮辨证是通过察看各轮之外显证候,运用眼与脏腑相关的学说,以判断相应脏腑的内蕴病变,从而制定出相适应的治法和方药。它实质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例如,白睛红赤,血络粗大,其病位在气轮,内应于肺,红赤为热,故可知是肺热所致;若白睛先赤,尔后黑睛又生翳障,此为肺邪侵肝之候;若有数轮同病,则是相应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例如,大眦处突发赤肿,如豆似核,焮痛拒按,兼见胞睑红肿,口渴便结,即当责之于心脾热毒壅盛。

由此可见,五轮辨证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故为历代眼科医家所重视。但五轮辨证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白睛变黄,病位虽在气轮,然不属肺经,乃系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成。再如瞳仁病变,其位虽在水轮,却不止与肾和膀胱有关系,还常与其它脏腑失调有关,不能专责之于肾。因此,临证须以整体观念出发,结合眼部证情,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和判定出合理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