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睑弦赤烂

睑弦赤烂

本病以眼弦红赤,溃烂为特征,故名(图18)。病名见于《银海精微》,该书又称风弦赤烂,烂弦风。《证治准绳》称为风沿烂眼,并根据其症状分为风弦赤烂证,迎风赤烂证、眦赤烂证三种,既往的教科书习称睑弦赤烂。若赤烂仅限于眦部者,《审视瑶函》称为眦帷赤烂(图19);若病发于初生婴儿,《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胎风赤烂。

风赤疮痍也是以红赤、溃烂为特征的病变,但其发生于胞睑皮肤,与本病发生于睑弦不同。

〔病因病机〕

1.脾胃湿热蕴积,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合攻于睑弦。

2.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合邪结于睑弦,伤津化燥。

3.心火内盛,外感风邪,风火上炎,灼伤睑眦。

此外,亦看其它眼病继发者,如椒疮、粟疮、风热赤眼、黑睛生翳等,眵泪浸渍,邪毒腐化睑弦,而致红赤糜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的发病特点是睑弦赤烂,灼热刺痒。因病多由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风胜则痒,湿胜则烂,热胜则赤,故临床表现可因不同邪气偏胜而有异。病初起,眼弦微红,漫生透明的细小水泡,痛痒时作,频喜揉擦。若小泡溃破,则见眼弦糜烂胶粘,微肿羞明流泪。继则溃烂处生脓结痂,除去痂皮,可见睫毛根部溃陷且出血。亦有睑弦不溃烂而仅红赤,在睫毛根部变生糠麸样白屑附着者。日久可因睫毛脱落、稀疏或乱生,以致眼弦变形,甚至可因倒睫或胞睑闭合不全而并生星点云翳等证。

本证的辨证,眼睑红赤刺痒而起白屑者为风盛,湿烂甚或睑弦生脓者属湿热;红赤甚或仅发于两眦部位者为心火炽盛。

(二)论治要点

上述证型,临床以湿热偏盛者最为常见。其治疗,除内治外,还要配合外治,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内治法的要点,在于分清风、湿、火之轻重,然后分别施治。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偏胜:

证候:眼弦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自觉患处灼热刺痒,干涩不舒,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加减四物汤〔81〕

(2)湿热偏盛:

证候:眼弦赤烂,肿胀痒痛,眵泪胶粘,睫毛或成束或脱落或倒睫。口渴唇红,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散邪。

方例:除湿汤〔172〕

(3)心火上攻:

证候:眦部眼弦红赤糜烂,灼热刺痒,甚者眦帷干裂出血而刺痛,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导赤散〔95〕合黄连解毒汤〔212〕

2.外治:

(1)可用内服药渣煎水熏洗,或选野菊花、荆芥、升麻、 陈茶叶,明矾煎水熏洗。

(2)若为风邪偏胜,可用二圣散〔2〕;湿邪偏胜者,可用疏风散湿汤〔246〕;热邪偏胜者,可用万金膏〔21〕,煎水滤汁外洗。

(3)可用鸡蛋黄油膏〔127〕或铜绿膏〔226〕外搽。

(四)临证权变

本病各类型之间常相兼挟,如风盛者,可挟湿,或挟热,或兼火,故辨证论治亦需常中有变。如风热偏盛而睑弦刺痒较剧者,可加蝉蜕、蕤仁、乌蛸蛇,以增祛风止痒之力;如湿热重者可配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如心火旺者,可于上方中加莲子心,苦丁茶,栀子,清心除烦,利湿通络。若睑弦出现脓泡,或脓样分泌物布于赤烂的睑弦部,为湿热兼火毒,可用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并加二花、连翘、升麻、土茯苓等治之。至于黑睛生翳等并发症,又当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厚味等刺激物。

2.避免风邪和强光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赵XX,女,27岁。1964年12月2日初诊:双眼睑弦赤烂二年之久,时轻时重。多方求治不愈,今反加重,痛痒兼作,泪出羞明,右目视物不清。检查:双眼上下睑弦红赤糜烂,且有黄白色粘液附着,睫毛不整。右目睫毛倒入,扫擦青睛,风轮花翳遮瞳。此为睑弦湿烂所致倒睫花翳证。治以清热除湿汤(白茅根、酒黄芩、苡仁、蔓荆子、茯苓、荆芥、甘草)去荆芥、茯苓,加当归、车前子各9克,木贼6克,服药六剂。12月8日复诊:双目上下睑弦赤烂近除,右目青睛花翳将尽,但睫毛仍扫青睛,又进上方十二剂。12月21日三诊:睑弦已不赤烂,青睛花翳已除,睫毛仍内倒,停服中药,以单方茅根9克,红糖一撮,生姜三片,浸水常服,每日一次。半月后来诊,弦烂未发,但右眼睫毛仍然倒入,建议手术处理,(《张皆春眼科证治》)。

按:本例患者双眼上下睑弦红赤糜烂,且有黄白色粘液,说明是湿热偏胜,并伴有倒睫花翳证,故其治疗偏于清热除湿,佐以散风退翳。

〔简便验方〕

(1)大黑枣20个(去核),明矾末1.8克。混合后共捣成膏,用湿纸包裹,于火内煨半小时,取出去纸;用水两碗将枣膏煎汤,去渣,取汤洗眼(《奇难杂症古方选》)。

(2)一叶绿洗方:地肤叶60克,铜绿少许。上两味用纱布包好(药包要松),滚开水浸之,待温度适宜,以药液洗眼。每日一剂,共三次。(《张皆春眼科证治》)。

(3)洗烂弦风赤眼方:苦参12克,黄连、荆芥穗、防风、五倍子各9克,铜绿1.5克,研为细末,外以苏薄荷煎汤,丸如弹子大,临时用以熟水化开洗眼,每日三次。(《审视瑙函》)。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目赤烂眦候,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银海精微》:“因脾土蕴积湿热,脾土衰不能化湿,故湿热之气上攻,传发于胞睑之间,致使羞明泪出,含在胞睑之内,此泪热毒,以致眼弦赤烂。”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胎风赤烂之证,因在母腹,其母过食辛热,或生后乳母过食辛热,致令小儿双目尽赤,眵泪胶粘,四眦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