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附:小儿青盲

附:小儿青盲

小儿双目不痛不痒,亦无翳障,但视物不见之病证,称为“小儿青盲”。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肝肾阴虚,或胎受风邪,生后即目无神光;或因湿热病后,风热余邪稽留经络,肝气不疏,郁闭玄府,精血不能上荣;或湿热病后,肝肾阴血不足;或喂养失宜,脾胃虚损,清阳下陷,精气不能上承导致。多见外观端好,瞳神散大,视物不见,甚或不辨明暗,亦有伴见夜卧多惊,呕吐痰涎,肢体强直或瘫软,不会站立与行走,及四肢抽搐者。

治疗之法,属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脾胃虚弱者,选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等;此两种证型伴见目珠震颤或偏视者,可加白僵蚕、钩藤、白芍、鸡血藤等,兼下肢痿软、或坐立困难。或手不能握物者,选加丝瓜络、木瓜等。小儿青盲兼见双目上吊或偏视,伴身热神烦、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项强口噤者,证属肝经风热,治宜牛胆丸〔39〕阳或犀角饮子〔239〕;余热稽留,玄府郁滞者,则伴身有低热,烦躁不安,啼哭易怒,治宜清解疏利,可用丹栀逍遥散加白僵蚕、钩藤、全蝎等。

〔应用例案〕

(1)青盲案:

陈XX,男,14岁,初诊于1960年8月5日。痉后右眼失明,左眼亦昏,西医诊断为“两眼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右眼眼前指数,左眼0.1。病系“青盲”,症情危笃。按痉之发,多感于六淫,邪郁化热,热极生风,病犯心肝,故而昏迷抽搐,并以二脏经脉连于目系,是以双目同病。前治,热退,身体恢复健康,惟目视仍失,是系热极伤阴,阴精不足,无以化气,无以生神,故而目暗不明。治当益气生脉。生脉散,七剂(以后连服二月)。

九诊:进方,目病大见好转,两眼视力增进,惟平日头晕较重,是肾虚之象。夫肾藏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全则目明,故治当兼补肾水。生脉六味汤(即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连服二月。

十八诊:时值严寒,手足见汗,是肾虚,阳胜其阴,当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连服一月。

二十二诊:左目目光恢复,右目仍昏。视力:右眼0.1,左眼1.5。再守原法。生脉六味汤加杞子,三十剂。(《眼科证治经验》)。

(2)视瞻昏渺案

王XX,男,28岁,门诊号41616

左眼初期视神经萎缩,曾在XX医院治疗月余后,因效果不佳,而于1956年12月12日转中医门诊。

检查:视力右1.2,左0.2。此证系劳役伤脾土。脾为诸阴之首,后天之本,脾土受损,则五脏皆失所司,故不能运精归明于目。观其面色㿠白,脉象沉细而数、且微,此气血不足,故先给加味逍遥散,以调整荣卫。继则给服补中益气汤,以补中气之不足,最后给服十全大补汤加减,以补气血。服药三月余,左眼视力已恢复正常1.0,半年后复查,双眼视力均为1.5(韦文贵:中医杂志11:757,1958)。

按:脏腑之精华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劳困过度、饥饱失节皆伤脾土,脾伤则气血不足而目视不明。本例面色㿠白,脉沉细而数,证属气血不足,目窍失养,故韦老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发清阳以治之。在补益气血之前,先以逍遥散舒经开郁,调整荣卫,使玄府之郁滞通畅,气、血、精、液运行无阻,然后再益气健脾升阳,故而疗效满意。这是韦老应用健脾益气法的巧妙之处。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视瞻昏渺,谓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矇眛不清也。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致害不一。……凡人年在富强,而多丧真损元,竭视苦思,劳形纵味,久患头风,素多哭泣,妇女经产损血者,目内外别无证候,只是昏眊,月复月而年复年,非青盲则内障来矣。”

《眼科临症笔记》:“青盲难医,一般不知;人看无病,自觉昏迷;肝胆有亏,肾水不足;最怕年老气血衰,又嫌自幼精液失;欲保睛光不变,耐心治疗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