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听声音

一、听声音

(一)语言

1、声音强弱

病人语言声音有力,多为热证、实证,而正气不衰;声音低微无力,多为寒证、虚证。言语发声困难,或发不出声音,为音哑或失音。音哑或失音,有外感内伤和虚实之分。外感多见于外感风寒、风热之证,病多属实、属热;内伤疾病则多见于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所致,为病多日久不愈,病属虚证。

2、语言有无伦次

心主神,语言为神志活动表现形式,因此语言为心所主。语言的正常与否,反映了神志——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病人语言不乱,同于常人,说明神志正常,心气未伤,预后多良。否则,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声有力,为谵语,多见于热证,热扰心神,属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无力,是“郑声”,为邪伤心气,心不藏神之虚证。另外,语无伦次,还见于癫证或狂证,临床上不难区别。

(二)气息

1、气息强弱

气息即指病人之呼吸。气息微弱,是病人呼吸微弱无力,又称气微、息微,多见于虚证;气息有力,是呼吸气粗有力,多见于实证、热证。

2、喘哮

喘是病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气息声粗者属实证,气息声微者属虚。哮是病人呼吸困难而喉间有哮鸣声(水鸡声),多见于痰饮壅肺之证。临床上常常哮喘并见,如痰饮壅肺,阻塞气道,肺气不畅,必致病人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而为喘,同时兼见喉间有水鸡声,而为哮,因此哮喘并见。

3、短气

短气是气息短,或气短而次数增加,常有气息不能接续之感,故又称少气,多见于虚证。

4、叹息

叹息又称“太息”,即“出长气”,多见于情志抑郁,肝气不疏之证。

哮喘虽发于肺,但其病源却可能在肺,也可能在心、肝、脾、肾四脏。如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水湿上犯于肺,即可发为哮喘。又肺主气,肾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而上,也能气逆作喘。所以,《素问•经脉别论》有“喘出于肾”、“喘出肝”、“喘出于肺”之论。

短气,也不独为肺病,心虚、脾虚、肾虚皆可出现短气。因此,临证时当溯本求源,标本分明。

(三)咳嗽

咳嗽在闻诊方面主要包括咳嗽声音的强(有力)和弱(无力)、有无特殊咳声、咳声的连续程度,及问诊方面的有痰无痰、痰多痰少、咳痰难易、痰质稀稠、痰的颜色和有无带血等情况。

咳声有力属实,咳声低微无力属虚。小儿见咳嗽呈阵发而连续,咳嗽时气急满面涨红,咳嗽终止时的吸气声鹭鸶叫,为顿咳(百日咳)。小儿咳声如犬吠,应注意是否为白喉。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不易咯出,为肺热肺燥,津液不足。痰多、清稀、色白,多为寒湿水饮伤肺。痰黄为肺热。痰中带血多为热伤肺络,或咳伤肺络,亦见于气虚不能摄血等。

咳嗽一症,也当如哮喘一样,当辨其病源在何脏,不能只局限于肺。

(四)呃逆、嗳气

呃逆、嗳气均为胃气上逆所致,但所主病证不同。呃逆,《内经》称“哕”,后世医家有称“呃逆”等。一般呃逆无何意义,但久病重病,处于衰竭状态的病人,若见呃逆,多为病情危笃难愈之征。嗳气,又称噫气,见于饭后,又无特殊气味者,不属病态。病态之嗳气,多见于饭后一段时间之后。若嗳出酸败之气味者,多为宿食伤及脾胃;若嗳气无特殊气味者,多为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