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性能,是指中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主要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每一味药都有其各自的性能,而只有掌握药物的性能,才能做到在临床中正确运用,获得满意的疗效。

一、四气、五味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药性,这种药性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它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所总结概括出来的。凡有清热泄火作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石膏等;有祛寒,助阳作用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所以就一般规律而言,寒、凉性质的药物,可以治疗阳热证。温、热性质的药物,可以治疗阴寒证。

按阴阳来分析,四气中的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所以寒和凉、温和热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性质比较平和,故称为“平性”。但平性的药,仍有偏凉、偏温的不同,实质上仍不出于四气的范围,所以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2、五味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这五种不同的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而同味的药物,大多具相同的作用。所以通过五味的归纳,便于掌握药物的性能。五味的作用是:

辛味:大多具有发散或行气的作用,如紫苏发散风寒,薄荷发散风热,陈皮行气等。

甘味:大多具有补养或缓和作用,如党参、黄芪、甘草、大枣等。

酸味:大多具有收敛或止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萸肉、乌梅等。

苦味:大多具有燥湿或泻火、坚阴的作用,如黄连、黄柏、大黄等。

咸味:大多具有软坚或润下的作用,如海藻、牡蛎、芒硝等。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多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如通草,滑石等。因为淡味无显著的味道,一般将淡味附于甘味(即甘淡),故仍称“五味”而不称六味。

五味除上述作用外,还与人体的五脏有密切联系,一般使用规律是: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但这种五行配属联系又不是绝对的,有时也有例外。若将五味划分为阴阳五类,则酸、苦、咸属阴;辛、淡味属阳。

四气五味是药物一般性能,每种药同时具有气和味,因此在具体临床运用中必须将气与味结合起来分析。尤其某些药还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味,因此更要全面分析,才能正确使用,提高疗效。例如荆芥是辛温药,所以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黄连是苦寒药,所以具有发热燥湿作用等。如果气同而味异,或味同而气异,其作用则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例如:麻黄、薄荷都是辛味,具有发散的共性,但麻黄性温,可发散风寒;而薄荷辛凉,则发散风热,这是两者的个性。黄芩、生地都是寒性药,具有清热的通性,但黄芩味苦,又有燥湿的作用;而生地味甘,则又有滋阴的作用等。所以必须对四气、五味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才能做到全面掌握。

二、升降浮沉

药物升降浮沉,是指其性能的趋向性。升指上升,降指下降,浮指浮散,沉指沉潜。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而言的。升与浮同类,属阳;沉与降同类,属阴。一般说来,凡具有升浮性能的药物,多趋于上行外散,有升提、透表、发散等作用。凡具有沉降性能的药物,多趋于下行、潜敛,有降逆、渗湿、泻下、潜镇、收敛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是由其气味与质地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多趋于升浮,如羌活、桂枝、附子、黄芪等。凡味属苦、咸、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多趋向于沉降,如大黄、芒硝、白芍等。药物的质地轻与重,与升降浮沉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植物的花、叶及质地疏松而轻的药物,大多趋于升浮,如银花、竹叶、升麻、桔梗等。植物的果实、种子及金、石等类质地重的药物,大多趋于沉降,如枳实、莱菔子、熟地、代赭石等。

病变部位有表、里、上、下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性能有升浮、沉降之分,所以在临床用药时一般说来,在上在表之病证宜选用升浮药物;在下、在里之病证宜选用沉降药物。上逆之病证宜选用沉降药物,而不能用升浮,否则愈升愈逆;下陷之病证宜选用升浮药物,而不能用沉降,否则愈降愈陷。但在具体应用时,又要据情配伍,升降、浮沉搭配适度,千万不可偏执,达到以药物之阴阳来调整人体阴阳为目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气、质地等有密切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植物花类药物大多具有升浮之性,而旋复花却有降气作用;沉香辛温,按气味应属升浮之类,但因其质地重,所以有降沉作用。这说明在药物性能的一般规律中,又有个别的特性。此外,临床所用中药往往需经加工炮制,并多相互配伍组成复方,所以单味药的升降浮沉性能有时又会因炮制和配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药物用酒制则升;用姜制则散;用醋制则收敛;用盐水制则下行;升浮药和众多沉降药组成的方剂,其性能趋降;沉降药和众多升浮药组成的方剂,其性能趋升。对这些方面的变化,也应有所了解,知常达变,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药物,收到理想的医疗效果。


电子版注:

1、原书“凡具有升降性能的药物”有误,应为“凡具有升浮性能的药物”,电子版已改

2、原书“所以有浮沉作用”有误,应为“所以有降沉作用”,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