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八纲辨证与针灸

一、八纲辨证与针灸

八纲是祖国医学的主要辨证法则,无论病变发生于任何脏腑经络,都离不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范围。也就是把复杂的病情,概括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来说明病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疾病属性的一种辨证方法。针灸疗法的应用,采用针刺、艾灸,宜补,宜泻等,无不是在八纲辨证的指导下进行的。

1.证分阴阳,统领六要:每个证都分阴阳,在八纲辨证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是表里、寒热、虚实的综合。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归纳为阴阳偏盛偏衰两大类。阴,包括里、虚、寒、是指不及的、抑制的、衰退的、寒性的临床表现,如颜面苍白,暗淡,恶寒,不渴,懒言,声音低微,大便溏、小便清长,脉沉细微弱,舌质淡,舌苔白,取穴应以任脉经穴为主,手法应以多灸少针,久留针,慢出针,以温阳散寒。阳,包括表、实、热,是指太过的、兴奋的、亢进的、热性的临床表现,如颜面潮红、有光,发热,烦热,烦渴,呼吸迫促,声音洪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洪大滑数,舌质红,舌苔黄,取穴应以督脉经穴为主,手法应以针不灸,或少灸,速进针,急出针,以泄阳经之邪热。这是阴阳的基本分类,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结合表里、虚实、寒热等纲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全面的掌握疾病的性质。

2.病有表里,刺分浅深:表里是鉴别疾病病位的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表,是指人体的浅表部位,病变在皮肤、肌肉、经络等。疾病反映于体表的证候称作表证,凡外感六淫之邪,首先侵犯皮肤,经络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酸痛,有汗或无汗,鼻塞,脉浮或浮数,舌质淡,苔薄白,取阳经、肺经穴位为主,手法应以浅刺疾出,不留针。里,是指位深在内的一类证候,凡表邪未解,内传脏腑或因七情、劳倦、饮食等所伤,病自内发而伤及脏腑皆属于里,反映于脏的证候称作里证,如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腹痛恶心,小便赤,大便秘或泄泻,脉沉或沉数,舌苔黄,取阳经及十二井穴(多为阳经井穴),手法应以深刺,以泻阳经之热而开窍。

3.病有寒热,刺分留疾:这是鉴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活动功能衰退所表现的征象,如怕冷喜暖,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使溏,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脉象沉迟或沉细,舌质淡,舌苔白滑,多取任脉、督脉、肾经、脾经穴位为主,手法以温针久留、重灸,以温经散寒,回阳助气。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进所表现的征象,如高热烦渴,喜冷饮,面目红赤,潮热盗汗,腹胀满痛,大便秘结,小使短赤,脉数或洪数,舌质红,苔黄而干燥,多取督脉、大肠、胃经等经脉的腧穴,手法以重刺疾出,一般禁灸,以清泄阳经的邪热。

4,病有虚实,刺分补泻:这是鉴别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指正气不足的证候,多见于慢性病。凡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衰退或衰竭而出现的病理状态,如饮食失调,造成后天失养;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室过度,损伤肾气;久病以及误治、失治损伤正气所致。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自汗盗汗,心悸气短,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或不禁,脉象细弱,舌质淡,少苔,取穴应以任脉、督脉、脾经、肾经为主,手法以多灸少针,轻刺为补,阴虚一般不灸,阳虚多灸、重灸。实证,是指邪气亢盛的证候,多见于急性病。凡是机体反应强,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病理状态,是外邪侵入机体或者由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机体所致。主要症状是精神烦躁,声高气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身痛高热,大便秘结或里急后重,小便不通或淋沥涩痛,脉数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腻,取穴应以督脉、胃经、三焦经、大肠经穴为主,手法以重刺泻法,实证禁灸,寒证宜灸,以达到泻实的目的。

由于临床的病变并非都按八纲截然划分,常有表里兼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因而针灸补泻也必须根据具体证候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

兹将八纲辨证与针灸列表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