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水样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是小儿常见病,四季皆可发生,夏秋两季多见。

〔病因病机〕

小儿脾胃薄弱,脏腑娇嫩,外感暑湿,饮食不洁,困扰脾胃,以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形成泄泻;或饮食不节,乳食停滞,损伤肠胃,消化不良,水谷不分,并走肠间,形成泄泻;或久病脾胃虚弱,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运水谷,下注于肠,遂成泄泻。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湿热泻

症状 泻下稀薄,色黄而秽臭,腹部疼痛,身热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利湿。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足三里 曲池 中脘 内庭

方义 天枢、中脘为大肠和胃的募穴,是腑气募集之所;曲池、足三里是手足阳明的合穴,“合治内腑”;内庭是足阳明的荥穴,“荥主身热”。本方集中使用特定俞穴,对于清热利湿、和中止泻,有相得益彰之效。如热重加合谷、大椎以清热,湿热加阴陵泉以利湿。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捻转进针,施震颤手法,有针感后,再捻10~20 秒钟,即出针。天枢、足三里、中脘穴可留针5~10分钟。1 日1 次。

(二)伤食泻

症状 腹部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腐臭,状如败卵,嗳哕腐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腻,脉滑而实。

治则 消食导滞。取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足三里 中脘 建里 气海 足内庭

方义 方用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节胃肠以助消化;建里、气海理气导滞;足内庭为经外奇穴,善治伤食。食滞得化,则泻可止。如呕吐加内关、上脘调胃止呕,腹胀痛加下脘、合谷宽肠止痛。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三)阳虚泻

症状 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止,大便溏或完谷不化,每于食后作泻,纳呆,神疲肢倦,面色萎黄,甚则四肢厥冷,睡后露睛,舌淡苔白,脉细缓。

治则 健脾温肾。取背俞、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章门

方义 脾俞、肾俞健脾温肾,章门与足三里相配,健脾补胃,以助运化。肾能温煦,脾得运化,则泄泻可止。如腹胀加气海、公孙以健脾理气消胀,腹痛灸神阙以温经止痛,手足厥冷灸关元以温阳通脉。

治法 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耳针

取穴 大肠、小肠、胃、脾、下脚端、神门。

刺法 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l ~2 次,慢性泄泻可隔日1 次。

水针

取穴 足三里 大肠俞

方法 注射维生素B12,每穴0.1亳升,每日1次,4天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乔××,男,14 个月,代诉:腹泻十余日,经治疗不效。病前骤然腹泻,日行数十次,予服止泻片也不能止。初泻为水样便,夹有奶瓣,继则变为泡沫粘液便。服合霉素,肌注黄连素,腹泻次数未减。吮乳正常,间或干哕,无呕吐,小便短少,身体不烧,哭闹不安,睡眠不稳。查:发育正常,面色微黄,印堂现青,舌苔厚白。治以温运脾胃,止泻固肠为主法。乃取天柱、足三里、下巨虚、会阳。诸穴皆用速刺法,进针后微行补法即出针,然后用细艾条在各穴上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一次,三次治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泄泻:胃俞、水分、天枢、神阙(腹痛乳痢甚妙)(《类经图翼》)

虚寒久泻:关元、中极、中脘、梁门。如腹痛加天枢,腹满加三阴交,手足厥冷加气海,均用灸法(《神灸经纶》)。

针刺治疗190例小儿泄泻,除严重病例给于补液及支持疗法外,均单用本法治疗。主穴取合谷、足三里、天枢,均双侧,配穴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内关。呕吐者加中脘,不留针,腹胀者加气海。除针刺外并可加灸天枢,每次5分钟。结果治愈173例,占91%,进步7例,占4%,未愈10例,占5%。痊愈病例中,有83例针治1次,有55例针治2次(《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单纯针刺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报道较多,效果非常显著,一般针刺3~5次,大多数能治愈。且见效迅速,无副作用。常用穴位有:合谷、足三里、天枢、四缝等,并配合组成不同处方,疗效大体一致。如有的取合谷、足三里、天枢,用轻刺激不留针,共治疗298例,其中痊愈者280例,占93.9%,显效8例,占2.7%,未愈者10例,占3.4%。有的则用足三里、四缝,每日针1次,共治疗178例,经3次治疗后,痊愈者159例,占89.3%, 显效者16例,占9%,好转者3例,占1.7%(《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小儿泄泻?发生泄泻的原因是什么?

2.小儿泄泻有几种证型?分述其症状。

3.简述针刺治疗湿热泻的针灸处方、方义和治法。

4.伤食泻常用哪些穴位治疗?概述其治则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