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

清•薛雪著,撰年不详。

本书专论湿热时病。不分卷,设四十六条,分论湿热诸证之治,每条之下均附有薛氏自己的注解。本书详论湿热病之性质、特点、感人途径、湿热主证、兼证的治则方药,并于最后详析湿热所致的痉、厥、疟、痢诸证的辨治。

薛氏十分重视湿热病发病的内因,他说:“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由脏之谓。”太阴内伤主要是指足太阴脾及与其相表里的腑胃,“湿热病属阳明太阳者居多”,认为脾胃是湿热病病变的中心。在辨证上,薛氏首明湿热病的主证,“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白,口渴不引饮”,再辨其兼证,“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兼少阳者多见耳聋、干呕;兼厥阴者多见痉厥。对湿热证的治疗,薛氏提出宣透、芳化、淡渗、清热四法,并以治湿健脾为中心。同为化湿之法,随病位不同而异。邪在气分,用芳香透化的霍香、佩兰、荷叶;邪在膜原,用宣透膜原的厚朴、草果、槟榔;邪入营血,参以银花、连翘、菖蒲透热转气;浊邪蒙窍,配以菖蒲、郁金、皂角。在祛湿的同时,念念不忘健脾以治本,不论病在上焦,或中焦,或下焦,均加用苍、朴、夏、苓之类健脾之品。本书在论述湿热病的辨治时,将八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多种辨证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阐发,择善而从。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尽变化,论其常,治其变,有评之谓“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其宜,可为后世法。”

本书原本无从获见,首刊于舒松摩《医师秘籍》中,凡三十五条。后王孟英《温热经纬》中所载称其为湿热病篇,增为四十六条,其中增加了痢疾、湿温、暑月病证等内容。《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吴子音《湿热赘言》等书中均有收载,惟内容稍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