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医学读书记

医学读书记

清•尤怡撰,刊于1814年。

本书凡三卷,又《续记》一卷,共述八十六题,为尤氏读书之杂记。他在自序中称:“自轩岐以迄近代诸书,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信或疑,辄笔诸简,虽所见未广,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书中阐述了经典医理及各家之说,内容主要包括部分基础理论,多种病证的辨证施治,若干方论,某些医籍和医家论述的正误与论辨等,其中予以扼要的辨析,或作评述和考证。所论多精要,并平正通达,对后学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尤氏在辨证方面颇有见地。如“水液浑浊,有脾经谷气不化,湿热下流;亦有因肺金气衰,而津液停凝。盖肺司州都之气化,中气不足,则泻便为之变。未可执其‘皆属于热’之一语而施治也。”明确指岀“水液浑浊”,一因湿热之下流;一因中气之不足。这些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垂训,比比皆是,颇有启发。关于方剂的解释,尤为精辟,如释桂枝汤云:“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用桂枝外发邪气,即以芍药内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亦助正气去邪之用。盖以肌解而邪不去,故不用麻黄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汗出而营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大异于麻黄、大青龙也”。又如“口腔溃烂”一症,是临床多见病,每以苦寒泻火,终难收效。尤氏采用王肯堂以“人参、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饮,日数服,乃已。”尤氏认为“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故以补脾健胃,补气和中之法为治,所谓土温则火自敛也。尤氏主张“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机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后合之气体,辨之方土,而从而损益之。盖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于今者;亦未有言之无文,而能行之远者。”如能细玩此书,“亦可以应变无穷矣”。

本书以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戊子)朱氏家塾刊本流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