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章 四诊在外科学上的运用

〔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局部病变的四诊。

外科四诊的意义和方法大致与内科相同,本节仅就四诊在外科学上应用的特点及独特的内容予以论述。

一、望诊

望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色泽、神气、形态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变化。

1.望颜色:首先是望面色。面色白,属虚寒;面色苍白枯槁属血虚;面色红,属热;面目鲜黄,属湿热黄疸;面色暗黑,多属血瘀、肾虚或虚寒;面色青紫,为肺气壅塞或气血瘀滞。

2.望神:神指精神、意识。病人精神好,意识清楚,多为病轻,预后好;精神不振,意识昏糊,多为病重,预后不佳。《外科正宗》曰:“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者死”,“久病目露神,毕竟命难存”。陈士铎论疮疡曰:“奇痛而有神气,此生之机也。”可见神气的好坏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某些皮肤病中,若见患者精神失常,其预后多欠佳;肠结患者,由痛苦转入精神淡漠者提示病情可能恶化。

3.望局部:外科疾病的局部望诊尤为重要,许多外科疾病通过局部望诊即可诊断。

4.望疮疡:

肿疡:皮色焮红者,多属热、属阳:色白者,多属寒、属阴;色灰黑者,多为死肌;色青紫者,多为血瘀;突然凹陷,色转暗红,是走黄内陷的特征。

溃疡:其色紫、灰暗不泽者,多难敛难愈;溃疡菜花样突起,或基底部呈珍珠样结合,或如岩穴,外渗血水,疮周色暗红,多见于乳岩、皮肤癌等症。溃疡在胫部内外踝之上,边缘硬突,起“缸口”,疮周色乌黑,或伴有湿疮糜烂、渗液者为臁疮。疮口呈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并挟有败絮样物,疮口愈合较为缓慢者是瘰疬之溃疡。褥疮溃疡均发生于人体易磨擦的部位,疮面坏死不易脱落,或疮口凹陷甚深,肉色不鲜,日久不易愈合。

5.望形态:指观察病人的形体和恣态。体形壮实,发育良好者,为体质强;体形消瘦,发育差者,为体质弱,胖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患者病情不同,恣态各异:如对口疽患者,颈必强,头之转侧困难;附骨疽、鹤膝痰等下肢骨与关节病者,行走困难;龟背痰可致驼背;脱疽患者多抱足而坐;颈椎流痰多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乳痈妇女多以手托乳房缓慢而行;尚有脸如狮面,眉毛脱落者是麻风。总之,仔细观察患者体态,有助于估计病变所在。

6.望皮疹:皮疹是诊断皮肤病的主要依据。皮疹色红者,多属热;色白者,多属风寒。皮疹燥痒、脱屑者,多属风燥;糜烂流津者,多属湿热。红色皮疹压之退色者,多为血热;压之不退色者,多为血热而瘀滞。

二、闻诊

闻诊包括耳闻、鼻嗅两方面内容。

1.耳闻:就是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呕吐和呃逆的声音等。

语无伦次,烦躁多言,声音高亢者为谵语,乃热毒炽盛,内攻脏腑之候;呻吟呼号者,在外痈中多是酿脓或溃烂时的剧烈疼痛,在内痈中多为六腑梗阻或穿孔的剧痛表现。

气粗喘促,在外痈中多是毒邪内陷,传肺之险证;在内痈中多为肠结,胃肠穿孔等腹胀过度的表现。气息低微乃正气不足的现象。

呕吐、呃逆一般地说在肿疡初起,多为热毒炽盛;溃疡时,多为阴伤胃虚。但应详细辨别,如疮疡红肿热痛而呕吐者,为热毒灼胃;便秘,腹胀而呕吐,呃逆频作者,乃胃气上逆。胁痛,腹痛,口苦口干,而呕吐黄绿水者,为肝气乘脾。还有胃虚停痰而呕恶者,虫积,蛔厥而吐蛔者,均须分辨之。卒腹痛早期呕吐频繁,吐出物为胆汁、胃液者,多为肠结;呕吐不剧或呈满溢状,吐出物有粪臭者,亦为肠结。总之,吐声高扬者,属实、属热;吐声低微者,属虚、属寒。

2.鼻嗅:就是嗅患者排出的脓液、痰涕等气味。

如痰味腥臭,多为肺痈;鼻流臭涕,多属鼻渊。脓液腥臭难闻,病深在里,多损及筋骨,或为晚期癌肿破溃。胸胁、腹部溃疡,嗅及臭味,可能为“透膜”。肛门周围脓肿,脓流臭秽,多成瘘管。脓液略带腥味,而无异样臭味者,邪浅病轻。

三、问诊

外科疾病虽然多数有形可见,但对发病原因、旧病情况、现在病情、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都必须详细询问。

1.问病因:手足疔疮,多由外伤引起。疔疮受挤压或碰撞后出现高热者,应防“走黄”。乳房结块,坚硬不动,高低不平,经久不消,因情志所伤而引起者,应防患乳岩。臀部红肿,该查问有无注射药物史。右上腹钻顶样疼痛,应查问有无蛔虫病史。出现皮疹者,应询问饮食、用药及敏感物质的皮肤接触史。暴饮暴食可引起胃穿孔;饱餐后过度劳动可引起肠扭转;过度饮酒,过食肥腻,能诱发急性胰腺炎或胆石症等。精神刺激,可成为某些肠结或胆道疾病的主要诱因。

2.问寒热:疮疡初起发寒热,是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疮毒焮发所致。高热不退,肿痛日增,乃酿脓的征象。疮疡已溃,寒热继作,一般为毒邪未去,正不胜邪,或毒邪流窜,需防内陷。以上,为一般外痈的寒热规律。日晡潮热,五心烦热,为阴虚发热;但寒无热,脉细无力,为阳虚。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满胁痛,为肝胆湿热,此为内痈的寒热要点。

3.问汗: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之顺证。痈症汗出热退是消散的佳兆。汗出后更烦躁,脉大,为正不胜邪之逆象。痈证汗出热不退,则仍有继发的可能。疮疡兼自汗,多为气血不足。大汗,身热,口渴,腹痛,脉洪大为里实热证。先寒战,后汗出,为“战汗”,乃邪正交争,是病情发展的转折点。汗出如油,气促者,当防虚脱。

4.问二便:肿疡患者,大便秘结,小便黄赤,为火毒湿热内盛。溃疡患者,大便秘结,脉微芤濇,为气血衰弱。痔疮患者,排便时间延长,常有便意。便鲜血者,多为肛门直肠病变。柏油样便,多为上消化道出血。儿童腹部阵痛,而有血性粘液便者,多为肠结。婴幼儿便血,多为直肠瘜肉。大便腥臭者,大便形状变细,当防锁肛痔。肠痈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小便似淋,乃为酿脓内溃的表现。腹痛,腹胀,呕吐,无排便、排气者,应考虑肠结的可能。

疮疡患者,小便频数,口干引饮,多为伴发消渴。发热而尿黄,量少,为热毒炽盛;尿黄如橘色,且起泡沫者,为黄疸。血尿,常由血热妄行所致,更应注意有否石淋病。尿血而无痛,则应警惕肿瘤的可能。小便频数,排尿困难,尿后余沥,或小便不通,多为前列腺肥大。

5.问饮食:疮疡患者,饮食如常者,病轻,预后佳。病久而不思饮食者,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腹痛患者,食后痛减,为脾胃虚;食后痛增者,为气滞血瘀或积食。口苦者,肝胆有热;嗳腐酸臭者,胃有宿食;口内甘腻者,脾虚湿盛。

6.问旧病:主要询问有无慢性疾患或传染性疾病的接触史。肺痨患者所患瘰疬或痔瘘,治疗多困难。疮疡患者,伴有消渴病,病情多顽固难愈。不少卒腹痛是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如溃疡病急性穿孔,应问有无慢性胃病史,以及病程长短,病情轻重。

7.问月经:外科内服药,一般多有行气、活血、通经之品,有碍于妊娠和月经,临证时应该问清楚。此外,有些外科病与月经有直接关系,如月经疹,每逢经前出疹,经后好转。一般有三种表现:痛经疹,痛经伴有面部、四肢发红斑、风团样疹,月经后好转;粘膜溃疡,口腔、外阴等处在经前出现溃疡疼痛,经后好转;紫癜,经前出现紫癜,经后好转。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与触诊两部分。

1.脉诊:脉象变化反映了人身脏腑气血的变化,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有密切关系。若不诊脉,就无法完全准确无误地辨认病情的变化,故脉诊也是外科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并且脉象反映的意义往往与内科有不同的含义。

浮脉:肿疡脉浮有力,为上焦风热之证;浮脉无力,是气血不足。若溃疡脉浮,仍有蔓延的可能;浮而无力,则为正气耗散,是为逆象。

沉脉:肿疡脉沉,是寒凝络滞,毒深势固之证,如附骨疽等病。溃疡脉沉,为毒邪尚存于内。

数脉:肿疡脉数,为邪热盛,若洪数为酿脓,溃疡脉数,乃余毒未化。

迟脉:肿疡脉迟,多属正气不足,脉症不符或寒邪内积之重证。溃疡脉迟,为脓毒已泄。在内痈中迟脉少见,可见于严重黄疸或晚期肠结患者,此则多正气虚惫之人,预后不佳。

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酿脓或有痰。溃疡脉滑利,为壅结已通之顺象,若滑而大,则是邪热未退,痰多气虚。

涩脉:肿疡脉涩,乃气血凝滞,肿势坚硬或湿痰聚结,滞塞经络。溃疡脉涩,为血虚,若涩而小弱,形瘦色夺,更为逆证。

弦脉:肿疡脉弦为气血不和,痰饮郁结,主痛。溃疡脉弦而数,则属邪毒鸱张未减,气血已虚,为逆候。腹痛严重者,脉多弦紧。

细脉:肿疡势盛时脉细弱,是正不胜邪,属逆象。溃疡毒气大泄,脉细而有神,尚为顺证、若细而弱,疮口难敛,则为阴血亏耗。在卒腹痛中,脉细数无力,为血亏津伤;若细微欲绝,则将虚脱,病情危重。

洪脉:肿疡脉洪,为热盛。溃疡脉洪,为病进,药之不退者,难治。

芤脉:为失血之候,肿疡见之,其人素有亡血之证。

总之,如清代陈士铎所说:“有余之脉,宜现于未溃之先,而不宜现于已溃之后;不足之脉,宜现于已溃之后,而不宜现于未溃之先”。因为未溃之时,邪实正盛,气滞血瘀,为常态,若见不足之虚、弱、细、缓等脉,则为脉证不符,治疗困难。已溃之后,毒随脓泄,气血大衰,正气不足,若见有余之脉,如浮、洪、滑、数,则亦是脉证不符,是邪盛气滞难化,治疗亦困难,预后较差。虽然如此,各脉如无断续,尚可治疗。若见到结、促、代、散之脉,更属危象。在肿疡阶段,因剧痛,气滞偶一见之,尚不能定为坏证;若溃后,久见结代,绝非佳兆,乃真元不续,药力难以解救。

2.触诊,触诊是用手触摸病变的局部,从而辨别疮疡的性质了解疼痛的部位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外科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疮疡局部触诊:若触之高肿,灼热疼痛为阳证;触之平塌、发凉,不甚疼痛为阴证。颈部肿物,软如棉团者为气瘿。结块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移者,可能是癌瘤。

腹部触诊:痛而拒按多为实证;痛而喜按多为虚证;腹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往往是病变所在之处。腹部压痛之处固定,则为该部脏器有病。如腹内触及包块,则可能是蛔虫性或绞窄性肠结,或为肿瘤等。

循经络压痛点的触诊:脏腑有病,循其所属或有关经络的循行部位,常可触及有压痛点或有硬结、索条状物。如溃疡病穿孔、胃扩张,可在足三里穴下二寸及梁丘穴下有反应点。肠结,肠穿孔,可在温溜穴及养老穴下有反应点。肠痈在阑尾穴下有反应点。胆道疾患在胆囊穴(阳陵泉下一寸,压痛处)和外丘穴下有反应点,胰腺炎在地机穴下有反应点,等等,此类触诊不但可资辨证,而且在该处针灸治疗,每获良效。

复习思考题

1.外科病证局部症状的四诊要点有哪些?

2.脉诊在外科中的运用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