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十三节 热疮

第十三节 热疮

本病是在发热之后或高热过程中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肘后备急方》称“热气疮”,亦可因消化不良,月经期、妊娠,风热之邪乘虚而入阻于皮肤而发,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且易复发。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之邪,乘虚侵入肺胃二经,蕴而化热上蒸所致。若素体湿盛,风热之邪可从湿化浊,侵犯肝经,沿肝经下注发于外阴。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辨清主证,初起往往局部先有灼热,瘙痒不适的感觉,数小时后出现红斑,继而出现针头大小密集成群的丘疹或水疱,有时出现水疱性斑块,水疱内含透明浆液,很少融合成大疱,破裂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大约经过一周左右即愈合,二是根据发病部位和全身兼有症状辨析证候类型。

(二)论治要点

本病名为热疮,故治疗中以清热为主。轻者外用清热膏剂即可,重者要辨清兼风者,疏散风热;兼湿者,清利湿热;虚热者,滋阴清热都易治愈。

(三)常见证治

本病一般不需内服药,若症状重者可按下证治疗。

1.风热上蒸:热性病后,口角、唇缘、眼睑、鼻孔附近出现红斑,密集成群的丘疹或水疱,有微痒、灼烧感,无明显全身症状。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浮。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辛荑清肺饮加减。

2.湿热下注:热性病后包皮、龟头、冠状沟、偶见于尿道口,女性阴唇、阴蒂、宫颈口附近,出现成簇的丘疹和水疱,瘙痒灼热,无明显全身症状,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清肝经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四)外治法

局部红肿有脓疱时外敷青黛散。

(五)临证权变

染毒后附近淋巴结肿大者,加玄参、板兰根;有另热复疮反发作,经久不愈者,常有咽干、口渴、舌红、脉数等阴虚内热的症状,可用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生苡仁等治疗。

〔调护〕

避免过食辛热炙煿之品,避免搔抓染毒。

〔文献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浸淫疮•热疮》“热疮本于热盛,风邪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反复发作可用板蓝根30克,马齿苋30克,紫草9克,生苡仁9克,水煎服。外治用紫金锭水调搽或金黄散水蜜调外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