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二十节 红斑性狼疮

第二十节 红斑性狼疮

本病临床分为盘状红斑性狼疮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前者主要表现为皮疹,常为慢性局限性,后者除皮疹外尚可累及心、肝、肾等脏器,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变一般呈进行性经过,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中医文献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看,多与“湿热发斑”、“虚损”、“痺症”、“水肿”、“心悸”、“胁痛”等证有关。

〔病因病机〕

总由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而发生本病,或七情郁结或劳累过度导致阴阳偏盛和偏衰,阴阳失和,气血紊乱,使脏腑功能受到影响,五脏所属的皮、肉、筋、骨、脉也随着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失去濡养,在病机上出现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的变化。日光的暴晒可以使热毒直接侵入体内,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条件。

在病变中内外合邪的作用多呈心脾积热,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等病机变化,故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在临床上有皮肤和多脏腑的损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依据主要临床表现,明确诊断。盘状红斑狼疮的皮疹常发生于面部,特别是鼻梁,鼻的两侧及双颊多见,亦可发生于耳壳、手背、头皮、口唇、颈背等处。皮疹初起为红色或淡红色,黄豆大小境界清楚,边缘稍隆起的斑片。皮损慢慢扩大边缘可略隆起呈环状,中心部消退,稍有色素减退及轻度萎缩,表面常附着紧密而不易剥离的灰褐色鳞屑,下面有角栓突起,剥离后留下扩张小孔。自觉瘙痒刺痛,有灼烧感。皮疹四周常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带,皮疹多为不定形或盘形,故称盘状红斑狼疮。在鼻梁及双颊等典型部位发病时常对称分布如蝶状。粘膜病变多为境界清楚的红色、紫红色或灰白色斑,有灰褐色鱗屑或表浅糜烂。病程缓慢,可多年不愈,夏季或日晒后加重,日久损害可处于静止状态,表现为中心色素减退、四周色素增加的萎缩性瘢痕或色素减退斑与色素增加掺杂的斑片。本病发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一般无全身症状,极少数可转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个别患者可癌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女性青年。发病急或渐进性,常有不规则发热,多为低热,偶有高热。多数病人有四肢关节疼痛,甚至可出现关节畸型、强直或肌肉萎缩,大部分患者出现皮疹。皮疹为多形性,初起为扁豆或指甲大小的粉红色斑片,若发于面颊常对称如蝶状;四肢远端如手背、足背、双肘、小腿、掌跖的外侧缘常有皮疹。发生在手掌的皮损为境界不清的鲜红色斑疹或较大斑片;指(趾)尖部见点状凹陷形瘀斑;部分患者手部遇冷有青紫现象。本病侵犯内脏的范围及程度不等,约半数病人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肾脏损害较常见,可见到各种肾炎的表现。

胃肠损害常见食欲不振,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泻泄便血等,有一部分人有肝肿大、肝功有异常改变,少数有黄疸。

心脏损害初为心悸,脉结代,继之心脏扩大出现杂音,有时有脉管炎的表现。

二是依据发病情况、皮损特点及全身症状辨析。

(二)论治要点

本病证候复杂,在辨证中不仅可见肝肾阴虚、心阳不足等证候,而且还有因热毒炽盛所致的阴液耗伤证候。因此养阴护阴是治疗本证的基本方法,同时由热致瘀,还要兼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在阳虚或阴虚中也往往伴有气虚的表现,所以益气也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三)常见证治

1.热毒炽盛:高热神昏,烦渴喜冷饮,关节疼痛,肌肉痠痛,吐衄便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斑疹色鲜红或皮肤紫癜、血疱、糜烂、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肝肾阴虚: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面部红斑,五心烦热,腰痠膝软,头发脱落,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凉血清热化斑。

方药:归芍地黄汤加味。

低热不退者,加鳖甲、地骨皮、白花蛇舌草。

3.心阳不足:心悸气短,胸闷,心烦不眠,形寒怕冷,面色㿠白,自汗,红斑,舌淡红而胖,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

方药: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

4.脾肾阳虚:下肢或周身浮肿,尿少,腰痠,四肢无力,精神痿糜,畏寒喜暧,胸腹胀满,胸水,腹水,心悸气短,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益气健脾。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腹水多者,加白术、车前子。

(四)外治法

白玉膏或黄柏霜外搽。

(五)临证权变

热毒内陷、神昏谵语加牛黄安宫丸口服;热盛动风、手足抽搐加石膏、全虫、蜈蚣、僵蚕;便秘加大黄;关节疼痛加秦艽、牛膝、乌蛇、灵仙;失眠多梦加枣仁、夜交藤。严重者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调护〕

避免日光照射。忌食辛辣食物,避免过劳,节制房事。

〔应用例案〕

张XX,女,21岁,1975年8月21日初诊。因高热,面发红斑,关节痠痛,经X医院皮肤科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静脉滴注可的松后而热退。检查:萤光法抗核抗体可疑阳性,血沉23毫米/小时。近日仍发热(38℃左右),关节仍痠痛,面部存蝶形红斑,两手新发多形性红斑数处。苔剥质红,脉细数。拟养阴清热解毒。细生地30克、玄参12克、天花粉9克、蛇舌草30克、蒲公英30克、鹿含草I5克、虎杖15克、肥知母12克、炙甘草4.5克。

1976年5月28日二诊:药后发热已退,关节痠痛减轻,红斑渐隐退,舌红、脉细,再拟前意,前方加紫草9克。8月6日三诊:服中药两个多月,面部红斑消退,关节痠痛消失,体温正常,但见头昏耳鸣,腰痠肢软。苔薄,脉细。拟健脾益气、养阴补肾。大生地18克、玄参12克、菟丝子12克、巴戟肉12克、焦白术9克、炒扁豆12克、茯苓9克、虎杖15克、蛇舌草15克、陈皮6克。11月12日四诊:诸症皆退,尚有神疲乏力,夜间少眠。口干,舌红,脉细。拟调理。党参12克、白术、白芍各9克、菟丝子12克、川断12克、仙茅12克、制黄精12克、北沙参12克、地骨皮12克、夜交藤30克。

按:本例初诊时属阴虚火旺,用养阴清热、和营血之法收效。尔后随着病情变化逐步以健脾、养阴、补肾诸法调配而使症状改善,病证缓解。(节选自《外科经验选》)

〔简便验方〕

加减秦艽汤(丸):黄芪30克,黄精15克,鸡血藤30克,秦艽30克,乌稍蛇6克,丹参30克,莲子心12克,玉竹9克,白人参6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女贞子30克,熟地30克,黄连6克。

水煎服,一日1次。(选自《千家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