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十节 乳衄

第十节 乳衄

乳衄是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的一种病证。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妇女,其中6〜8%有恶变成乳岩的可能。

〔病因病机〕

肝郁气结,郁久则肝火内生,热伤血络;血热妄行,旁走横溢或因肝郁伤脾,脾不统血而成乳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诊断重点在于问诊。主症是不在月经期自一侧或两侧乳头溢出血色(或黄色)液体。要辨其属肝属脾主要依据全身症状和舌苔脉象。其次应与乳腺增生病和乳岩鉴别:

乳腺增生病:在双侧乳房内可触及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质地柔韧的肿物,胀痛;症状随喜怒而消长,与月经有一定关系。

乳岩:在乳房内可触及肿物,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后期破溃,疼痛剧烈。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临床表现是乳头衄血,一般治疗重在止血,或凉血止血,或健脾摄血都能收到疗效。但是本病在止血之后仍应调理肝脾,化瘀散结以丸药善后,以防复发。

(三)常见证治

1.肝火偏旺证:乳头流出鲜红色液体,乳晕部或可触及豆大圆形肿物,质软,压痛较显,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乳房及两胁胀痛,胸闷嗳气,平时性急多怒,心烦意躁,口中干苦,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化火,迫血妄行。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丹梔逍遥散加减。

若溢血多者,加女贞子、仙鹤草、旱莲草;肿物疼痛甚者,加蒲公英、连翘。

2.脾不统血证:乳头溢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乳晕部或可触及肿物,压痛不甚,伴有四肢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血色鲜红加生地、仙鹤草,肿块不消加山慈菇、生牡蛎;心烦不寐加柏子仁、炒枣仁;食欲不振,加木香、砂仁。

(四)外治法

如果服药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或肿物较大,疑为岩变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五)临证权变

本病若久治不愈,而见乳内肿块增大、坚硬、不移动,是恶变为乳岩的征象,应及时按乳岩治法治疗。

〔调护〕

保持心情疏畅,清心静养。

〔应用例案〕

×××,女,半月前左乳头突然流出血水,在××县和××县人民医院诊断为“乳头状瘤”,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有顾虑,而来就诊。当时根据患者性急多怒,左乳房及右少腹胀痛,口中苦,脉细弦等症,给服炒丹皮6克、黑山栀10克、当归10克、白芍6克、柴胡3克、甘草1.5克、川贝6克、橘叶10克、青陈皮各5克、金铃子10克、制香附10克、白术6克。三帖乳衄渐少,六帖乳血已止,左乳房及右少腹胀痛亦除,但右乳头挤之尚有黄水流出。再服三帖,黄水消失,其他诸症亦退,因其面色少华,夜寐不佳,除用原方调理外,并配服归脾丸6克,一日两次,以善其后。

按:本患者一派肝郁化火,迫血妄行之象,用丹梔逍遥散加味,药证相投,收效迅捷。(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文献摘录〕

《疡医大全》:“妇女乳房并不坚肿结核,惟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其认为病因是“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其治则为“平肝散郁,养血扶脾”。

复习思考题

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如何?

2.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是什么?

3.乳房疾病的治疗法则主要有哪些?常用方剂是什么?

4.乳头破碎与乳痈、乳发有什么关系?

5.乳头破碎的外治法如何?

6.外吹乳痈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7.外吹乳痈如何辨证论治?

8.乳发初期应如何辨证治疗?

9.乳痨初期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10.乳痨初期的治法方药是什么?

11.试述乳癖的辨证论治。

12.乳癖的特点是什么?

13.乳腺增生病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14.乳腺增生病如何辨证施治?

15.乳疬如何辨证论治?

16.乳漏分哪几种?主要症状有什么不同?

17.乳房部漏的内治法是什么?

18.乳衄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