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节 肉瘿

第三节 肉瘿

瘿病皮色不变,肿块局限而柔韧者,称为肉瘿,首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特征是皮色不变,颈前起一卵圆形结肿,质韧光滑,能随吞嚥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多于男。

〔病因病机〕

多因情志内伤,肝郁脾虚,痰湿结聚,气血为之壅滞,聚而成形,乃成肉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诊断关键是触诊。颈前肿物能随吞嚥而上下移动者多为瘿病。根据肿物活动、中等硬度、质地柔韧便能初步诊为本病。一般可分肝郁痰凝和阴虚肝旺二种证候。

(二)论治要点

瘿病中不论气瘿、肉瘿都与肝郁痰凝有密切关系,而治疗大法,必须从治肝入手,郁者宜疏,亢者宜平,热者宜清,虚者宜补,其效方佳。

(三)常见证治

1.肝郁痰凝证: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在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有肿块,半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或有胸闷或颈部憋胀感,肿物太大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声音嘶哑。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凝结。

治法:宜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用海藻玉壶汤加夏枯草、黄药子、郁金。

局部质硬者,加元参、生牡蛎、丹参、炮甲珠;胸闷憋胀者,加桔梗、川贝母。

2.阴虚肝旺证:头晕目眩,情绪激动,心烦易怒,面赤形瘦,畏热多汗,心悸易惊,夜寐不宁,善饥多食,瘿肿口苦,双眼突出,手指震颤,全身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证属阴液亏损,肝阳上亢。

治法:育阴平肝,养心宁神。

方药:大生地15克、元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黄药子15克。

多汗者,加生黄芪、五味子;肝阳上亢急躁易怒,手指震颤者,加珍珠母、钩藤;热退汗止,仅余瘿肿不消者,加炮甲珠、海螵蛸;夜寐不安,乱梦纷纭者,加炒枣仁、柏子仁;心悸怔忡明显者,加朱砂、菖蒲。多食善饥者,加石膏、知母;月经不调者,加菟丝子、益母草、鹿角片。

(四)外治法

1.箍围消散法:阳和解凝膏掺黑消退。

2.手术法:在应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如肿块无明显缩小,或伴有阴虚肝旺证,或肿块竖硬,疑似石瘿的,均宜考虑手术治疗。

(五)临证权变

本病日久,有现消瘦、乏力、便溏者,为脾阳不足,宜上方加干姜、白术、扁豆、怀山药;结块坚硬者,加赤芍、露蜂房。如病情稳定,亦可选用小金片、芋艿丸、逍遥丸等。

〔应用例案〕

案一:唐XX,女,成。门诊号75—40041。

初诊:1975年7月5日。左叶甲状腺肿大结块约3X3厘米大小,表面光滑,中等硬度,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心悸乏力,性情急躁,容易出汗,无突眼手颤,胃纳二便正常。苔薄,脉数。证属肝气郁结,痰湿凝结。拟疏肝理气,化痰软坚为治。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2克、黄药子12克、生牡蛎30克、制半夏10克、陈皮6克、合欢花15克。二诊:服药一月,结块缩小至2X1.5厘米。前方加莪术12克。三诊:9月2日。结块全消,无不适,予丸药巩固,芋艿丸每日10克(分吞)。(节选自顾伯华《外科经验选》)

案二:俞XX,女,32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消中善饥,口渴烦热,吸碘试验增高,基础代谢+30%以上,某医院诊断为甲亢。来曙光医院外科门诊,用甲亢一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鳖甲15克、首乌12克、龟板12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淮山药12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治疗半年余,症状消失,甲状腺吸碘率及基础代谢正常而恢复工作,随访八年,未见复发。

(节选自《中医外科心得》)

按:该病例的乏力、自汗等属于气虚;口干、烦热、心悸、震颤及善饥等属于阴虚火旺;甲状腺肿大属痰凝气滞。用益气养阴为主,化痰疏气为佐的治则。取得了良好疗效。对本病的治疗增加了措施,开拓了思路。

〔文献摘录〕

1.《圣知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五》:“石瘿与泥瘿,则因山水饮食得之,忧瘿、劳瘿、气瘿则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气则随之,或上而不下,或结而不散。”

2.《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制五瘿丸内有羊靥百枚,与诸药“捣筛为末,以牛羊髓脂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三丸。”又方“取鹿靥以佳酒浸令汁出,炙干,内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尽十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