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四节 妊娠与产育的生理

第四节 妊娠与产育的生理

妊娠与产育,亦是妇女的生理特点,它包括了受孕、妊娠、临产、新产、及哺乳等生理活动。这些生理活动同样与脏腑、气血、经络有密切关系。

一、受孕机理

受孕是生命的开始,女子发育成熟至月经来潮以后,便初步具备生育能力。即《内经》所谓:“女子……二七……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以上说明妇女从青春期发育以后,至绝经前,如无特殊病变,与发育成熟之男子交媾,即可受孕成胎。然而胎育的形成,双方仍须具备一定条件。《女科正宗•广嗣总论》说:“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所谓男精壮是指精子数量充足,活动力强,液化正常,酸碱适度,而不是精气清冷;女经调是指月经期、量、色、质正常,且无明显之腰腹痠痛等症状。同时,受孕尙须有一定的时机。袁了凡所言“天地生物,必有絪缊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缊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以上所言“的候”是排卵期。惟此时男女构精方能受孕。以上说明了妊娠的条件、时机,至于受孕之机理,正如《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生身,是谓精。”指出了万物生化,必从精始。说明了成熟之精子和卵子相结合而成为受精卵,正常的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即可成胎。从受孕至分娩以前,即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称为“妊娠”,又称:有身、重身、有子、怀子、怀孕等,整个过程280天,即十个妊娠月,就可分娩。祖国医学早在明代即有予产期的计算方法。李挻《医学入门》说:“气血充实,则可保十月分娩……凡二十七日即可一月之数。”产期予算,按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分数加9,阳历日数加7,阴历日数加十四,即是予产期。

二、妊娠的生理现象

受孕以后,冲、任二脉聚血以养胎,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母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特殊的生理现象。

首先是月经停止来潮,白带增多;妊娠早期由于“胎气上逆”的关系,可见轻度恶心呕吐现象;头晕,厌食、择食,或嗜食酸味;倦怠思睡,低热等,一般三个月后便可消失。孕后血循环量增加,一般脉象滑疾流利,按之应指。《胎产心法》说:“凡妇人怀孕,其血留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但也有少数羸弱之孕妇,早孕期滑脉不明显。孕后乳房发胀或刺痛、触痛,妊娠八周乳房明显增大,乳头乳晕呈暗黑色,于妊娠4~5月可挤出淡黄色初乳;面部、前额、腹中线亦有色素沉着,呈棕褐色。前者称妊娠斑,后者称妊娠线。随着孕月的渐增,小腹逐渐膨隆,四个月后孕妇自觉胎动。由于胎体增大压迫膀胱和直肠,临床可见尿频、便秘。怀孕六月以后需定期产检,以了解胎儿的发育、胎位、胎盘以及孕妇的情况。目前可以借助“B超”、”多普勒”、“胎儿鑑测仪”等仪器,对胎儿情况进行及早测定。

三、临产时的特征

受孕大约到280天(九个半月)、便要生产。正常生产是一种自然现象,一般没什么痛苦,古人用“瓜熟蒂落”、”栗熟自脱”来形容它。妊娠足月,胎位已向下移(入盆),先见腰腹阵发性胀痛,小腹逼坠,有便意,或“见红”等症,称为“临产”、又称"临盆”。《胎产心法》说:“临产自有先兆。须知凡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临产需与“试胎”、”弄胎”相鉴别。试胎;于妊娠八九月时,腹中痛阵作,但痛后如常,此为试胎。若已足月,腹痛或作或止,或有少量“见红”,但发痛无规律并无腰痛者,名为“弄胎”。均需要安静以待。

临产之际小腹阵发性胀坠疼痛称为“阵缩”,初期阵缩间歇时间较长,持续疼痛时间较短,逐渐阵缩加强、加长,而间歇时间缩短,继而有浆液和血液流出。《达生篇》说:"渐痛渐紧,一阵紧一阵,是正产,不必惊慌”。《十产论》曰:"腰腹作阵疼痛,乃至腰重痛、谷道挺迸,继之浆破血出,儿遂自出。”子宫阵发性收缩,是临产前的正常现象,应帮助产妇对分娩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焦躁情绪,嘱不宜过早用力努逼,以免消耗体力,影响产程顺利进行。胎儿娩出后,胎盘亦当随之而下。前人有“产讫胞衣自当萎缩而下”的记述。此时产程便告结束。

四、影响正常产的因素

分娩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产力、产道及胎儿三者的协调关系。若产道或胎儿异常则于产检时即当发现,并当借助手术以完成生产任务。若产力异常,如宫缩过频、过强、过短、过弱或失去节律均可影响分娩造成难产。因此,要辨证对待,对症解决。如临产失于调摄,精力过度紧张,都要做思想疏导工作。前贤对此非常重视,而提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如《达生篇》提到的;八字方针“睡”、“忍痛”、“惜力”、“慢临盆";《备急千金要方•产难》篇阐述的“凡欲产时,特忌多人瞻视,唯得二三人在旁……若人众看之,无不难产。”此外,尙提到产室要温凉适宜,冬天要注意保温,夏夭要注意空气流通,以免窒闷汗出。并保持产室的安静清洁。同时,提出不要随便使用催产之剂,到必要时方可使用。这些论述均有一定的正确性,对临产调护均有现实意义。

五、新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及产后将息法

由于分娩时出血较多(50〜200毫升,超过400毫升为产后大出血)阴液损耗。产妇阴血骤虚而至阳气易浮,因此产后一周左右,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产后因胞宫未复,恶露积滞,可见下腹轻微疼痛;产后有瘀血浊液通过子宫排出体外,此即“恶露",其血色初为黯红或鲜红,后则渐淡,量亦少,无特殊气味,常在15〜20天内干净;产后40〜50天经休息后,产褥期结束,大部妇女除因月经停止外,整个机体即已恢复妊娠前的状态。

哺乳是妇女特有的生理功能。妊娠期,乳房发生变化,为哺乳准备了条件,分娩以后,产妇便有乳汁分泌,一般产后十二小时便可开始哺乳。乳汁乃血化生,赖气以运行,脾胃生化的精微,除供母体营养而外,另一部分则随冲、任与阳明经脉上行,转化而为乳汁。正如萧慎斋所论“妇人经血与乳具由脾胃所生”。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其质和量都随着婴儿的需要而变异。泌乳量每天可达1000〜3000毫升,一般产后六个月以后,乳汁分泌渐少,但其质和量因人的体质、营养、精神、健康、以及劳逸情况、哺乳方法、乳房保健等情况有关。故哺乳期应注意保持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营养充足、充分休息、减少操劳、并按时哺乳,注意保持乳房清洁等。特别注意勿将母亲疾患传给婴儿。哺乳到六个月后适当给婴儿加食,一周岁可断乳。哺乳过长可影响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