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崩漏

崩漏

崩漏是指非行经时阴道出血的各种情况。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一般以来势猛急,出血量多如注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尽,延绵不断,病势缓慢者为漏。崩与漏仅是出血轻重缓急情况之不同。《济生方》说:“崩漏之疾,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妇科经纶》引李太素说:“崩为急症,漏为缓症。”但二者常交替出现,可以互相转化,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古所谓“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故概称崩漏。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历代医家对崩漏的论述很多。早在《内经》便有“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记载,《金匮要略》有“崩中”、“崩中下血”的记述,并指出有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绝、妊娠下血的不同情况,提示了血证的初步鉴别。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历代医家认为是冲任受损,失于固摄所致。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它与肾、肝、脾三脏密切相关。

(一)血热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傅青主女科》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指出了血热导致崩漏的机理。热致崩漏又有实热、虚热之分。

1.虚热: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以致伤阴,阴虚水亏火旺,心肝失养,虚火内炽,阴液耗损,血失所藏,损伤冲任,扰动血海,故经血非时妄行。血崩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

2.实热:

素体阳气亢盛,肝火易动;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怒气化肝,肝经火炽;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酿成实火,实热伏于冲任,扰动血海,迫经妄行,致成崩漏。

(二)肾虚

肾为封藏之本,主藏精气,若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因更年期肾气渐虚,因故重虚,长期月经过多,流产坠胎,多产房劳,或新产早犯房事。均可损伤胞宫冲任以致肾虚。肾气虚则封藏失职,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乃至崩漏;若肾阴虚,则元阴不足,虚火妄动,精血不守,致成崩漏。

(三)脾虚

脾主中气,统摄血液,若思虑过度,饥饱劳役,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血随气陷,不能约制经血,故成崩漏。

(四)血瘀

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慎房事,宿瘀内结胞宫;或坠胎小产、流产、残物潴留未清;或外受创伤,内伤气滞,瘀阻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而见淋漓不止,或突然大下。《血证论》:“凡系离经之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综上所述,崩漏虽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不同病变,但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无论病起何脏,“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至肾脏受病。也有崩漏久不愈而复感邪气,或久漏见瘀,证见虚实夹杂,反复难愈的。可见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属妇科难证,重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崩漏的发病特点主要是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甚至数月不尽。因其主证是血证,故辨证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以及发病的久暂,辨其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者多而寒者少,但“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漏有以崩为主的,有以漏为主,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的,或停经日久而忽然血大下的。久崩多虚,久漏多瘀。“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即崩可转为漏,漏可转为崩。临证时须根据其转化情况,审其轻重虚实。此外,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崩漏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更年期患者多因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

同时,在临床上尚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病、赤带、癥瘕、外伤等所致的阴道出血证鉴别。对疑有妊娠出血的患者,应通过病史询问,及有关妊娠的诊断检査方可确诊。赤带为夹血性粘液,见于未行经时期,患者月经多属正常。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产褥期的阴道出血。癥瘕出血多有癥可査,生殖道外伤出血有外伤史可询,一般不难鉴别。但有时也须作必要的有关检查,以协助对崩漏的诊断。

(二)论治要点

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久各异,因此,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一般采用固气摄血法。当即煎服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以人参大补元气,摄血固脱,并具生津安神宁血之效,麦冬养阴清心,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此方较之单用独参汤更具补气摄血,滋阴敛血之效。若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时,则于生脉散中加附子,去麦冬,或用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加炮姜炭,同时针刺人中、合谷,炙百会。血势不减者,宜输血救急,血势渐缓,则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辨证论治、澄清本源之意。因止血在于急救,血止以后,就必须澄源以清其本,但须审证求因为治: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寒者,宜温经养血;气虚者,宜固气摄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切忌不问原因,概投寒凉、温补之剂,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用于澄源之后,调理善后之法。此为病机向愈,只是气血未复,还须培补气血。肾主藏精,精生血,为经血之源,但肾精必赖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以充之,故治宜补肾或健脾,使肾气得固,脾气健旺,冲任相资,则经自调。

以上三法,是治疗崩漏的基本法则,临床宜细心体察,详审寒、热、虚、实,灵活运用。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崩漏,其临床特点也表现不一。如发生于青春期,其病多属肾虚,因青春期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冲任之气尚未健全,易感外邪而使冲任失固,治疗重在补肾调冲。若发生于壮年时期,一般以血热者居多,因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肝气偏激,或因情志所伤,肝火内炽,搏于冲任,遂致崩漏,治疗则重在清肝养肝调理冲任。若发生在绝经期,以气虚者为多,每因中气虚弱,脾虚失统所致,故治疗重在健脾益肾。此外,根据临床实践,崩漏出血量多时,即为崩,此时治疗除因血瘀所致者,不可轻用行血活血及辛温之品,以免动血。证虽有热,不可纯用寒凉以止血;虽属血瘀,亦不可专用峻历攻伐之剂以攻瘀,以免损伤脾胃冲和之气。用药必须注意照顾胃气,应选用滋而不腻,补而不滞之品。对于久漏不止者,用药宜滋阴养血佐以清化,不宜固涩升提。总之崩漏缠绵日久,无不损耗气血,引起身体虚亏,治疗应寓攻于补中,邪去即以扶正,以不损伤元气为原则。《济阴纲目》中谈及治崩漏之要法:“止涩之中,须寓清凉,而清凉之中,又须破瘀解结。”说明崩漏的治疗,不能拘于一法。要据病情多法并用。

崩漏在临床中具有辨证治疗要分清寒热虚实。血热中之虚热治疗宜滋阴清热,止血调经,方用保阴煎加减,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黄芩、黄柏、川断、山药、甘草,加入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以双补气阴,益血止血。若见实热者,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方用清热固经汤,药用黄芩、焦梔子、生地、地骨皮、地榆、阿胶、藕节、陈棕炭、炙龟板、牡蛎、生甘草等。若证属肝郁化火者,治当疏肝理脾、凉血止血,方用丹梔逍遥丸去炮姜、薄荷,加蒲黄、坤草、血余炭。若见肾阳虚者,治宜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用右归丸去肉桂、当归之辛温动血之品,药用炮附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加黄茂以补气摄血,加复盆子、补骨脂固肾涩血。若肾阴偏虚,治宜滋水益阴,止血调冲,方用左归丸去牛膝,药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加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若见脾虚,治宜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方用固本止崩汤去当归,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黑姜,加升麻以升提气机,山药、大枣补中益气,乌贼骨涩血固冲;血瘀者宜活血化瘀、止血调冲,方用四物汤合失笑散,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加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而不滞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

(三)常见证治

1.血热:

(1)虚热证: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日久不净,血色鲜红而质正常或稍稠,心烦潮热,面色潮红,头晕耳鸣,虚烦不寐,甚则盗汗,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例:保阴煎(《景岳全书》)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2)实热证:

证候: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漏红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赤,或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或干糙,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例: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加沙参。

2.肾虚:

(1)偏肾阳虚证:

证候:经来无定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红质清稀,畏寒肢冷,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尺脉尤甚。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例: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2)偏肾阴虚证:

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不断或量多,色鲜红,质常或稍稠,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烦热,失眠盗汗,舌质偏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例:左归丸(《景岳全书》)去牛膝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3.脾虚:

证候:经血非时而至,下血淋漓不止,或见暴崩,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肢倦乏力,面色㿠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或胸闷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或沉弱,虚大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例: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

4.血瘀: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或间断淋漓,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崩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质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瘀下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沉涩,或弦紧。

治法: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方例:四物汤(《和剂局方》)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四)临证权变

崩漏除以上常见证候外,若见七情内伤,五志化火,证见出血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止,或有血块,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方用丹枝逍遥散(《女科摄要》)去煨姜,加生地、益母草、炒荆芥、血余炭清血分之热,以安其血;或用清热固经汤加柴胡舒肝,夏枯草清肝热、益母草化瘀血。

若见苔腻,少腹疼痛者,为湿热阻滞冲任所致,宜清热固经汤加蚕矢以清热除湿止血,黄柏清热燥湿止血。

若实热耗气,兼见少气懒言神疲者,宜上方加党参以益气。

若证见肾虚,属肾阳不足,患者年少,肾气不充者,可于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以加强补肾益冲之功。

若肾阳虚、脾阳失煦,证兼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上方加茯苓、砂仁、炮姜健脾温中;证见出血量多,色黯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可于上方加乳香、没药、灵脂共奏温经活血之效果。

若证见肾虚,属肾阴虚,肝阴失养,证见咽干、眩晕者,于左归丸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加夏枯草、牡蛎清肝潜阳;若兼见心阴不足,证见心烦、眠差者,可于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加五味子、夜交藤,滋水益肾宁神,阴虚生热者,可按虚热崩漏证处理。

若见肾阴肾阳俱虚者,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化裁运用。

脾虚崩漏,兼见血虚者,可以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首乌、白芍、寄生;久漏不止,或少腹胀痛者,可于上方加炒芥穗、益母草、木香。

若血出过多而见心脾两虚证者,如怔忡健忘,惊悸失眠,食少体倦,舌淡苔薄,脉细等,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济生方》),酌加龙骨、牡蛎固摄止血。

若脾肾阳虚,证兼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可用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复盆子、赤石脂、茯苓、砂仁、炮姜,健脾温中。

血瘀崩漏,兼有气滞者,证见胁腹胀甚,宜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川楝子、香附;久漏不净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崩下不止暂去川芎、当归,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

瘀而化热,证见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者,加仙鹤草、地榆、茜草根、夏枯草,兼以清热凉血。

另外根据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马龙伯崩漏证治的经验:

(1)对脾肾虚、肝气郁所致的崩漏,而无偏阴虚偏阳虚者,宜平补肝肾扶脾,用固经汤:黄芪、焦白术、干生地、生龙牡各20克,川断、乌贼骨各12克,桑寄生30克,炒百芍10克,醋柴胡、炒茜草各6克。必要时酌加地榆炭、仙鹤草等。

(2)阴血虚而偏热,经量虽少而长期不止者,用龟板清阴三草汤:龟板、仙鹤草各30克,生地、鹿含草、焦白术、生龙牡各20克,阿胶、乌贼骨、白芍炭各12克,旱莲草15克,炒茜草、炒黄芪各10克,柴明6克,三七粉0.9克。

(3)青春期崩漏,经常反复发作者,用三草牡蛎枣楂汤:仙鹤草,旱莲草大枣、山楂炭、生牡蛎各30克,益母草15克。

〔调护〕

(1)绝对卧床休息,出血量多者,取头低足高位。

(2)用垫纸,质地要柔软,消毒,保持外阴卫生,防止发生感染。

(3)出血过多时要注意脉搏情况,发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应即时采取急救措施,或住院输血。

(4)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特别注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5)加强营养,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生热助阳;禁房事,注意劳逸结合。

还应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护。如血热妄行者,要注意发热和出血量的变化,腹痛拒按者禁用热敷,药汁宜偏凉服,禁食油腻及过甜食物,可饮服藕汁、梨汁、橘子汁、西瓜汁等,但需稍加温服之。

若气不摄血证,体虚怕冷的,应注意保暖。出血量多,绝对静卧,做好输血准备。

若瘀血阻滞,小腹痛拒按可热敷,使瘀血排出,腹痛减轻。忌酸涩刺激食物,以防酸收滞血。

若肾阳虚者,注意腰腹部保暖,饮食服药均宜热服,忌食生冷,寒冷季节多食羊肉、狗肉等温补食品。若肾阴虚者,注意衣被不宜过暖,忌辛辣动火刺激物,增加滋阴食物如甲鱼、黑白木耳等,并以藕汁、梨汁作饮料。

〔应用例案〕

例一、郭X,女,36岁,1956年7月5日初诊。腰痛,月经淋漓不尽,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口唇平燥,消化不好,经常泄泻,头痛,睡眠欠佳。脉两尺沉弱,两关弦大;舌苔中心黄腻,属经漏。由气血失调,脾胃不和所致。治宜调脾胃,和气血。处方:

红参9克 炒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当归6克 川芎3克 白芍6克 生地9克 川断6克 茜草6克 香附6克 乌贼骨15克 益母草9克三剂。一剂两煎,共取200毫升,日服二次。

7月9日复诊:服第一剂睡眠好转,第二天精神较佳,食纳知味,经漏已止。尚有心烦,脉舌同前。治宜和胃养心。处方:

红参9克 炒枣仁15克 茯神9克 远志(炙)6克 柏子仁12克 小麦(炒)15克 法半夏6克 知母(炒)9克 宣木瓜6克 建曲9克 荷叶9克 炙甘草6克 桂元肉15克 三剂。煎服法同前。

7月12日三诊:经漏未犯,夜寐见安,夜间尿量亦减,食纳好转,大便已成形,唯恶梦多。脉弦微数,舌苔减退。治宜养心安神为主。柏子养心丸125克,早晚空腹服,每次6克,白开水送下,以资巩固。(《蒲辅周医疗经验》)

:本例消化不好,便溏,面色萎黄,脾弱气虚,久漏营血亦虚,故用八珍汤加味。益母草、乌贼骨止血消瘀,以通为补;非血热崩漏,则不可凉血止血。

例二、贾XX,女23岁,未婚,1977年4月17日初诊。月事先期,行经时间延长,迄将年余。妇科检查(肛检):外阴发育正常,宫体较小,水平位,附件阴性;查血色素8克,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曾用激素并服中药,治疗三月无显效,末次月经在2月18日,行经约40天始止。刻诊又值经期,已二日,量多如涌,色红有块,少腹微痛,腰背酸楚,倦软乏力,头目眩晕,入暮烦热,口干少饮,纳差便干,脉细数,苔薄黄,证属阴虚血热,兼夹瘀血,治拟育阴清热,凉血化瘀。处方:

女贞子 旱莲草各9克 当归身12克 川续断9克 桑寄生9克 东白薇12克 炒丹皮 炒黄芩各9克 炒地榆15克 川茜草 赤芍药各9克 刘寄奴15克 香附米9克 凌霄花4.5克3剂,水煎服。

二诊(4月21日):药后经量显减,尚滴沥未净,暮热已平,口亦生津,腰背酸楚较前轻减。惟仍疲倦无力,时或头晕,脉细软,苔薄白。虚热得戢,气液来复,拟仍前法佐气之品。处方:

川续断 炒杜仲 桑寄生各9克 秦当归12克 山萸肉18克 五味子6克 太子参15克 黄芩炭6克 川茜草9克 炒地榆15克 棕榈炭 海螵蛸各9克 刘寄奴12克 6剂,水煎服。

三诊(4月27日),服上方3剂血已止,共带经8天,患者喜谓:此种情况为所未有过者。眩晕未作,食纳有加,二便如常,潮热亦无复发,惟稍劳仍有腰痠神疲,舌脉如前。再议补气血,开胃气,滋化源,以复其血。处方:

生黄芪 太子参各15克 山萸肉 川续断 桑寄生 炒杜仲 金狗脊(去毛)各9克 广陈皮6克 炒神粬12克 炒黄芩4.5克 生侧柏 川茜草各9克 5剂,水煎服。

药后诸恙悉已,嘱每日上午服归脾丸一付、下午服六味地黄丸一付,半个月,并加强营养,调摄精神,勿过于劳。此后,又三次经潮,周期色量均已复常,査血色素13克。(《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本例经不及期,量多不止,颜色深红,烦热口干,腰酸膝软等症,皆系肝肾阴虚,虚阳乘扰,经血妄行,失其常轨所致。既《内经》所谓:“阴虚阳搏谓之崩”。少腹隐痛,下血有块,则因血少行迟,离经之血阻于络中引起。治用二至、当归、续断、寄生滋补肝肾,壮水之主;白薇、黄芩、茜草、地榆等,清热凉血制其阳焰,再以寄奴、赤芍活血化瘀;香附理气和肝,俾瘀去则能生新,“气调则血不妄行”。全方凉血化瘀,收摄止血,所以治其标;滋阴养血,寓通于补,所以固其本,俟血止后,即两补脾肾,以复气血,开胃增食、以滋化源,最后再以丸药缓调,以冀巩固。

〔简便验方〕

1.黑蒲黄散。出自《妇科医要》由炒黑蒲黄、炒黑棕炭、川芎、丹皮、醋炒香附、白芍、阿胶、当归、地榆炭、熟地、荆芥、血余炭等组成。有止血固摄清热的作用,对于崩漏使用归脾汤无效者,以本方随证加减多验。(《上海中医药杂志》83年10期“著名妇科专家陈大年的临床经验”)

2.《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其方用生黄芪一两,当归一两(酒洗),桑叶十四片,三七末三钱(药汁送下)水煎服,二剂血止,四剂不再发。若觉热者,用此方宜加生地两许。

又:诸城友人王XX,传一治血崩秘方。用青莱菠生捣取汁,加白糖数匙,微火炖温,陆续饮至三大盅,必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3.经水不止及血崩,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熊氏补遗》)

4.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适用于血热致崩者。

又方:补骨脂、赤石脂各等量研细末,一日三次,每次服3克。适用于肾气虚寒出血者。

针灸①断红穴:二、三掌骨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②神阙、隐白、艾灸20分钟。(《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5.陈棕炭三至五钱。

用法:水煎服,或用黄酒、红糖各一两冲服。

备注:本方各地应用较广。又方治子宫大出血,小腹胀痛拒按,面色苍白,用陈棕炭一两煎服。此外陈棕炭还有炖蛋服、童便冲服等不同用法。从各地献方来看,棕榈树除树皮外,其他许多部分均可入药以治血崩。……陈棕的来源,还可以找一些废旧的棕制品,同样可以治崩漏。(《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医学入门》:“凡非时血行,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山崩然,谓之崩中。”

《薛己医案•女科撮要》:“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结,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

《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由漏而淋,而淋而崩,总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

“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且凡血因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此等证候,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崩淋既久,真阴日亏,多致寒热咳嗽,脉见弦数或豁大等证,此乃元气亏损,阴虚假热之脉,尤当用参地归术甘温之属,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尙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当预服四物八珍之类以调之,否则恐其郁久而决,则为患滋大也。”

《妇科玉尺》:“崩漏,究其源,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