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章 月经病证门

〔自学时数〕42学时

〔面授时数〕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月经病的范围和常见月经病。

2.熟悉各常见月经病的定义和调护。

3.掌握各常见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掌握各病的临床证候基本特征、辨证要领、论治原则,常见的证候、治疗,临床方剂的加减以及变法的应用。

概说: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方面发生异常改变,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月经病是妇科最常见的疾患,月经的异常也往往是机体受病的反映,不仅影响妇女的健康,还可导致不孕。临床常见的有:以周期发生变化的,则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及经期延长等;以经量发生变化的,则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其他如崩漏、闭经、绝经前后诸证等;若经行或经行前后伴有明显症状者,则有经行腹痛(痛经)、经行吐衄(逆经)、经行身痛、经行乳胀、经行泄泻、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经行浮肿、经行风疹块、经行情志异常等。但这些疾病不一定单独出现,往往可以参差互见。如月经先期可兼见经量过多、经色深红、或有血块;月经后期,可兼见经量过少、或色淡红、质稀薄;经行腹痛,可兼见经色黯红或紫、有血块等。临证时,宜详审寒、热、虚、实辨证治疗,方不致误。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不足,复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病。

月经病的辨证主要是通过四诊来了解月经的期、量、色、质、气味的异常变化,以及伴随月经而岀现的其他症状,结合形、气、色、脉来辨别寒热虚实。临床上月经异常虽有期和量的不同变化,两者又常可并见,如月经先期常伴经量过多,月经后期常伴经量过少,也有先期量少或后期量多者。虚实寒热均可导致月经病。具体辨证,以辨周期来说:月经先期,多属热属实;后期多属虚属寒;周期不定,或先或后,多属肝气郁结。此其大概。但必察其形、色、脉、证,始可明确诊断。经行先期,固多属热,然而也有因气虚者,有因血瘀者。而热证中又有实热、虚热、郁热之别,须参照经量之多寡,经色之深淡,经质之稀稠以辨别之。一般情况下,经期提前,下血多,色深而浊为实热;下血少,色鲜而清,为虚热;若血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血块或血丝,脉弦数者,为肝经郁热。气虚者,量多色淡质薄,其证必兼神疲气短,脉虚弱、舌淡苔薄。若虚兼寒者,经色黯红,甚或色黑质薄。血瘀者,经色紫,色粘稠、有血块,腹痛拒按,脉沉涩,舌质黯或边尖有瘀点。故经行先期,病因不同,症状各异。经行后期,有血寒、血虚、气滞、血瘀等因。若后期量少色淡,畏寒喜热者,属血寒;若量少色淡质薄,兼见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等属血虚;如经血瘀留涩滞,腹痛拒按,则属血瘀;若色紫血行不畅,则属气滞。临诊宜详细辨察。经行先后不定,亦有虚实之分,总的不外肾虚、肝郁等。肾虚者,则量时多时少,色淡质薄,兼腰腿痠软,夜尿频数等。肝郁者,其量多少不一,色红间有血块,胸胁小腹作胀,脉弦。临床以虚证多见,宜注意鉴别,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辨血量亦是月经辨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为月经过多,又有血热、血瘀、气虚之分。血热者,其色必深红或紫,其气臭秽,或挟血块,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洪数。血瘀者,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气虚者,色淡质清稀,兼见怠惰思睡,少腹空坠,舌淡苔白,脉虚浮等证。月经量少,亦有虚有实。大抵形瘦经少,乃气血俱虚。形肥经少,属痰凝阻滞,但应依据脉证,以辨寒热。

辨血色亦是辨月经虚、实、寒、热的一方面。经以色红为正,凡经色深红浓稠,属实热;清薄鲜艳属虚热;紫黑深红为风热;紫黑带腐多湿热;紫黑成片成条者,多郁热;紫黑结块而腹痛者,多瘀血;色黑暗淡而晦,脉迟,乃大寒之证;色淡而少者,乃血气之虚;色淡而粘稠者,为有痰。

辨经质:经水一般不凝结,无血块,不稀不稠,无特殊臭气。如有改变,则为经质异常。但经质的变化,往往随经色而变。大抵经质稠粘如脂如膏者,为热;质清稀者,为虚。临证尙须参考形色脉证,辨而治之。

月经脉象: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来潮,脉多滑。若见弦、洪、数者,多为血热。若脉细而数者,又为血热伤津,阴亏血少之候。若脉弦紧或沉弦,多为寒滞或肝气不调,血行不畅使然尺脉微涩,是肾虚,乃精血不足之兆。六脉沉细或沉迟,多属血虚或阳虚内寒之征。临证须脉证合参,因证施治。

另外尙须触按小腹等。小腹乃胞宫所居之处,冲任源于胞中,常以喜按、拒按、按之有形、无形以辨别虚实。诊乳胀,若肝失疏泄,则见经前两乳作胀,甚至不能触衣,为肝郁气滞。此外,地区、环境的改变,月经也会受到影响,临证时须结合分析。总之月经的辨证,不仅应注意局部症状和期、量、色、质的改变,而要着眼于整体,全身情况的变化。对经病的并发症如发热、身痛、腹泄、腹痛,往往因人而异,出现于经期前后,这些都与月经病的诊治有很大关系,也不可忽视,应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变化进行辨证。

月经病的治疗,有先病而致月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此为经病治疗的一般原则。但在具体运用时,还须结合四诊以辨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而分清其寒、热、虚、实。调经之法,应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及“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调经的常用治法有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肝等。调理气血,因女子以血为主,而月经之本,乃血也。经行屡耗其血,是以妇人血病者多。但气为血帅,血气相互资生、相互为用,故血病必累及气,气病必累及血,气血失调乃为导致月经病的主要机理之一。因此,治疗经病首在理气血。调理气血,应首先辨清在气在血。病在气者,当以理气为主,佐以养血活血;病在血者,则以治血为主,佐以补气行气。补肾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之品,即“滋水更当养火”之意,使肾中阴平阳秘,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扶脾在益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不宜过用辛燥或甘润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疏肝以条达肝气为主,意在调其疏泄之功,但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但上述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同时还要注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及适当照顾平时与经期不同时间与不同年龄等特点,全面考虑,灵活运用。例如以“痛经”为例,如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不畅,当以经前3〜5天,即服活血调经之剂,使经水畅行,则痛自止。又如“暴崩出血不止”,又当以止血为先。总宜随真证情而变。为了防止或减少月经病的发生,还要重视预防,尤其注意经行的调护。月经虽属妇女的生理现象,但在经期或经行前后,生理上产生一时性的特殊改变,情绪易于波动,对七情刺激尤为敏感,此时抗病力减弱,风、寒、暑、湿之邪乘虚侵袭,嗜食酸寒、辛热食物太过,亦可导致功能失调而发生经病。故经行时须注意适寒温、调情志、慎劳逸、禁房事。适寒温,主要是指饮食起居的寒温调节。行经时勿受寒饮冷,或冒雨涉水、游泳。或过服苦寒之剂,或辛热燥烈之物。经期还要情志舒畅,要劳逸得当,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经期还要禁止房事。此外,还应保持外阴清洁。以上若能谨守,即可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其预防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