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流产

流产

凡妊娠不到28周,胎儿体重不足500克而中止妊娠者称为"流产”。这时胎儿难以存活,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者称为“早期流产”;发生在12周至28周者称为“晚期流产”。根据流产出现的时间以及症状的不同,中医又分为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岀血,时下时止而无腰痠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仅有腰痠腹痛或

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胎漏、胎功不安,进而发展,可有堕胎、小产之虞。一般在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或“坠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或称“半产”。若堕胎、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滑胎”。由上观之,胎漏、胎动不安与堕胎、小产是流产的不同阶段。前者为胎尙未殒,胎犹可安;后者胎元已伤,或已离坠下。本节重点讨论胎漏与胎动不安。

有关妊娠出血病证;《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但胎漏、胎动不安之名最早见于晋之《脉经》及隋之《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列有“妊娠漏胞候”、“妊娠胎动候”。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究其冲任不固病理变化的产生,则有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外伤等等。

(一)气血虚弱

平素血虚,或孕后恶阻严重,脾胃受损,化源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气血未复,气虚失摄,冲任血虚,胎失所养,均可引起胎气不固,因而导致胎漏,或胎动不安。

(二)肾虚

禀赋薄弱,先天不足;或早婚房室不节,或孕后不慎房事,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而成胎漏,胎动不安。

(三)血热

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热,五志化火,或阴虚内热,复加孕后血聚养胎而致阴虚阳盛,以致热扰冲任,损伤胎气,发生胎漏,胎动不安。

(四)外伤

孕初不慎,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以致气血紊乱,损伤中任,胎元受损,而致胎动不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胎漏为冲任不固,以致荫胎之血不时下漏,表现为出血量少,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无腰痠腹胀及腹腰坠痛,妊娠试验呈阳性;胎动不安,初则表现为,胎动下坠,继有轻微的腰痠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少量妊娠出血,妊娠试验阳性;若岀血量増多,腰痠腹坠加重,并伴小腹坠胀疼痛,妊娠试验由阳转阴,系胎已殒堕;倘四五月以上者,可感到胎动,如果腹痛加剧,出血增多,胎动消失,则胎多已不存活。孕三个月以上而流产者,称为“小产”又叫"半产”,临床上必须根据具体脉症及有关检查,首先判断胎元已殒未殒。

一般来说,若属肾虚及气血虚弱者,是漏下量少,色暗而淡,质较稀薄,且伴头晕目花,面㿠无华,神疲乏力等;而血热证是下血鲜红,量多质稠,复兼烦热口干,溲黄便结之象;外伤多系跌仆触撞,坠落闪挫,或劳累过度,损伤胎气。只要详询病史,脉症合参,即可准确辨证。

胎漏尙须与"激经”相鉴别。激经的临床特征是妊娠初期,月经仍能按期来潮,然来亦必少,饮食精神如常,六脉和缓,滑大无病;而胎漏下血乃不时而来,复有全身见症。

(二)论治要点

胎漏与胎动不安的治疗大法基本相同,始终以护胎安胎为主,即以调气养血,固本安胎,并根据不同症情选用固肾,益气养血,清热等法,验之以临床、用药常选用地黄、白芍、黄芪、白术、山药、狗脊、菟丝子、桑寄生等,另对肾虚者,其法以固肾安胎,佐以益气,方用寿胎丸,药如菟丝子,川断、寄生、阿胶,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气血不足者,法宜补血益气安胎,方用胎元饮,药用党参、白术、炙草、当归、熟地、白芍、杜仲、陈皮;出血者可加阿胶、陈艾炭,陈棕炭等;血热伤胎者,法宜清热凉血安胎,方选保阴煎,药用生地、黄芩、黄柏、熟

地、白芍、川断、山药、甘草,加苧麻根凉血止血安胎。若跌仆伤胎者,法宜扶气养血安胎,方宜圣愈汤(方见痛经)加菟丝子、川断、寄生固肾安胎。临床中常选用侧柏炭,地榆炭、大小蓟炭治血热迫血妄行者,常可收到止血的良好效果。故临床中辨证要恰当无误,立法用药得体,又当灵活变通,方可免堕胎之虞。

(三)常见证治

1.肾虚:

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或鲜红,伴腰痠痛,小腹坠痛,两腿痠软,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或曾屡次堕胎,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例: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白术。

若小便失禁者,可加益智仁、覆盆子温肾固摄。

2.气血虚弱:

证候:妊娠初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或如黄豆汁,质稀薄;或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㿠白,精神萎靡,心悸气短,或面目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例:胎元饮(《景岳全书》)去当归,加黄芪、阿膠。

3.血热:

证候:妊娠期胎漏下血,色鲜红,胎动下坠;或腰腹坠胀疼痛。伴心烦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干黄,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滋阳清热、养血安胎。

方例:保阴煎(《景岳全书》)加苧麻根。

若下血较多者加阿膠、旱莲草以养阴止血;腰痠者加菟丝子、桑寄生以固肾安胎。

4.跣仆伤胎:

证候:妊娠期,跌仆闪挫,或持重过力,后发胎动下坠,腰痠,腹胀痛坠,或阴道下血,精神疲惫,舌正常,脉滑无力。

治法:补气和血,固摄安胎。

方例:圣愈汤(《兰室秘藏》)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若下血较多者,去当归、川芎,加艾叶炭、阿膠,养血止血。

(四)临证权变

本病以胎动频繁,少量出血为主症,通过治疗固然绝大多数患者可继续妊娠,但亦有安胎止血无效,而发生堕胎、小产的情况。堕胎与小产的临床特征是出血量多,腹痛剧烈,在治疗中须严密观察病程进展,对已堕而未完全堕出者,或殒胎稽留胞中一二月不下而发作欲产者,应特别重视。此常可发生大出血不止,以致造成阴血暴亡,阳无依附,阴阳离决之危象。因此,一旦见腹痛出血加重,势有不可留者,应尽快清除宫內残存的胞胎及瘀血。沦疗时应随证变法,主以活血逐瘀,养营止血之剂,药选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牛膝、红花、车前子等,

藉以促使殒胎或瘀血排出。如出血过多,残留胎块不尽,又不可拘泥本法,当采取其它方法迅即排出宫内残留物。若为死胎稽留不下,而无明显邪毒感染征象者,可按“临产门•胎死不下”节处理。倘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秽,为复感邪毒之象,去胎益血同时应予以清热解毒,上方酌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等,或按产后感染邪毒发热(见产后发热)处理。

至于有滑胎病史的则宜在未孕之前调治,经检查不属器质性原因,并排除男方因素后,可按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固摄冲任调治,方用补肾固冲丸。一日三次,每次6克,月经期停服,以二个月为一疗程,可服1〜3疗程。若已怀胎,则服泰山磐石散,药用党参、黄芪、升麻升提中气,熟地、当归,白芍养血安胎,白术、炙草、糯米健脾和中,川断、菟丝子固肾安胎,黄芩清热安胎。若腰痛甚者可加杜仲、寄生、鹿角胶、狗脊。出血者重用阿胶、仙鹤草、酌加苧麻根、南瓜蒂,加强安胎作用。有热者倍黄芩,减砂仁。胃弱者重用砂仁、少用黄芩。若见肾虚溲频或自遗者加益智仁、乌贼骨。总之对滑胎者,孕后即开始服药,并嘱卧床休息,服药过滑胎月份方可停用,并严密观察。

〔调护〕

(1)注意卧床休息,严禁房事,若阴道出血止后,仍需督促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有滑胎史者,休息时要超过上次滑胎时间。如上次滑胎在妊娠三个月时,这次休息应四个月为宜。

(2)观察腹痛、流血量的多少,若腹堕痛、小便频数,须防流产。见有血块秽物流出,应随时保留,并送病理室检查。

(3)保持外阴部清洁,用1:5000高锰酸钾液外洗,每天一次。

(4)保持大便通畅,如大便燥结难解者,每日早、晚服蜂蜜一匙,以利润肠通便。

(5)避免情绪激动影响胎元。

(6)给予易消化吸收和富有营养的多种食物,以补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母鸡汤、煮鸽蛋等。心烦口渴者可给梨汁、藕汁代茶,以清热生津。

(7)若外伤引起胎动下血,不要随便服治伤药,以免破血动胎引起流产。如伤势严重者,必须在医嘱下给药。

(8)适当按摩受伤部位以减轻痛苦。腰腹以下受伤,禁贴伤湿止痛膏、麝香虎骨膏,若上肢受伤者不在此禁。

(9)胎漏或胎动不安,出血量多,已发展成堕胎、小产,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及脉搏的情况,取头低位,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或清宫手术。

〔应用例案〕

闵介眉甥媳,素禀气虚多痰,怀妊三月,因腊月受寒,恶寒不食,呕逆清血,腹痛下坠,脉细如丝。与干姜人参半夏丸,二服不应。更服附子理中汤,加苓、半、肉桂,调理而安。门人问曰:尝闻桂、附、半夏,孕妇禁服,而此并行无碍,何也?曰:举世皆以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桂、附为陨胎峻剂,孰知反有安胎妙用哉?盖子气之安危,系乎母气之偏胜。若母气多火,得芩、连则安,得桂、附则危;母气多痰,得苓、半则安,得归、地则危;母气多寒,得桂、附则安,得芩、连则危。务在调其偏胜,适其寒温。世未有母气逆而胎得安者,亦未有母气安而胎反堕者。所以《金匮》有怀妊六、七月,胎胀、腹痛、恶寒、少腹女扇,用附子汤温其脏者。然认证不真,不得妄行是法。一有差误,祸不旋踵。(《医述》引自《张氏医通》)

按: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治疗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因为有病则病当之,勿拘泥于产前宜凉,产后宜温的俗套。该例就是明证。此患者禀素气虚多痰,怀妊三月又复受寒,以至不食呕逆恶寒,使原本气虚之体,复受寒邪,脾胃受损,则化源愈不足,再加痰饮为患,气血更虚,气虚不摄,血虚失养,胎气不固,以至胎动不安。先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为药轻病重故不应,后更服附子理中汤加苓、半夏、肉桂调理而安。方中人参、甘草益气固摄;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和中;干姜温胃散寒止呕;半夏燥湿化痰止呕;附子、肉桂温经散寒。全

方益气健脾化痰,温经散寒固胎,使病去而胎安。但也谆谆告诫医者,辨证得真,用此药才不致有误。

〔简便验方〕

1.阿胶30克,陈艾18克(醋炒),水煎服治胎漏腹痛。(《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苧麻根10〜30克,水煎温服。(《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3.南瓜蒂1个(焙至黑色),糯米半碗(炒黄),共研细末,用油盐加水调成糊状,一日服。(《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文献摘录〕

《景岳全书》:"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治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若腹痛血夕,腰痠下坠,势有难留者,无如决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为妥当。......若胎已死,当速去其胎,以救其母。”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孕妇气血充足,形体壮实。则胎气安固。若冲任二经虚损,则胎不成实,或因暴怒伤肝,房劳伤肾,则胎气不固,易致不安;或受孕之后,患生他疾,干犯胎气,致胎不安者亦有之。或因跌仆筑磕,从高坠下,以致伤胎,堕胎者亦有之。”

《临证指南》:“胎前大约以凉血顺气为主,而肝、脾、胃三经,尤为所重。因肝藏血,血以护胎,肝血失荣,胎无以荫矣;肝主升,肝气横逆,胎亦上冲矣。胎气系于脾,如寄生之托于苞桑,女萝之施干松柏,脾虚胎无所附,滑堕难免矣。胃为水谷之海,妊妇全赖水谷之精华以养胎,如兵家饷道,不容一刻缓也。其余有邪去邪,有火去火,阴虚清滋,阳虚温补,随机应变,法尽善矣。”